整體“趨冷”局部“高溫” 上市公司理財投資分化加劇

來源:媒體滾動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道

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理財投資的差異分化趨勢加劇。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在整體理財配置降溫收縮的同時,部分上市公司卻在持續加碼理財資產的配置,相關投資收益佔公司淨利潤的比重也在明顯上升。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上半年部分上市公司經營壓力加劇,對生產運營業務投資減少,個別公司在穩定現金流的同時加大了穩健型理財投資,以平衡收益波動。不過,當前企業投資者在資產配置領域的偏好正經歷深刻轉型,這也驅動着金融機構進行多元化、穩健型資產配置策略的調整。

理財投資局部升溫

近來相繼披露的2024年中期業績數據顯示,部分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佔公司淨利潤比大幅上升。

百大集團(600865.SH)8月20日披露的委託理財公告顯示,近12個月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共計23個,實際投資額合計17.72億元,實現實際收益5471.41萬元。百大集團在公告中強調,最近12個月委託理財累計收益佔最近一年淨利潤的比重高達403.16%。

理想汽車(2015.HK)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6月末,公司實現淨利潤16.92億元。其中,上半年利息及投資收益淨額高達14.39億元,同比增幅爲69.5%,主要由於現金狀況(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以及計入長期投資的長期定期存款及理財產品)增加。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表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債券市場表現良好,固定收益類基金、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以及市場估值大幅上升,使得不少A股上市公司理財投資收益大幅增加,個別公司甚至依靠投資理財收益扭虧爲盈。

某A股上市公司財務人士透露,近兩年尤其2024年年初以來,市場消費需求不足,導致公司業務表現遠不達預期。因此,2024年上半年公司生產投資有所縮減,更多現金進行投資理財。一方面保證充裕的流動性需求,另一方面也通過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平衡公司的營收波動。

上述公司財務人士強調,爲了保證資金安全,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多是通過定製的銀行結構性存款或者穩健型的固收、固收+理財產品,儘管收益率較以前都有下調,但相比普通存款仍有一定的優勢。

東吳證券(601555.SH)在此前發佈的相關研報中也強調,在經濟溫和復甦背景下,多數企業資本開支相對謹慎,設備、廠房等投資意願相對較低。爲了充分使用資金獲取收益,企業開始將更多閒置資金進行委託理財,投資領域涉及存款、理財、基金等產品。

對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2024年年初以來市場競爭加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波動較大,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更傾向於通過投資理財產品來獲取穩定的收益。在他看來,理財產品收益相對穩健,加之上市公司閒置資金較多,因此其更願意將資金投入到理財產品中。

在易觀千帆銀行理財諮詢專家田傑看來,過去兩年由於市場利率下滑,導致銀行定期理財產品和存款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上市公司減少了存款類理財產品資金配置,轉而購買收益率更高的銀行理財和信託類產品,這一轉變在2024年上半年尤爲明顯,這個特徵和趨勢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延續。

從市場表現來看,延續上半年趨勢,三季度不少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配置依然較爲積極。

Wind數據顯示,2024年7月1日至9月5日,43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理財產品的配置,新增持有理財產品數量1833個,合計新增持有規模1313.4億元。

僅9月1日至5日,就有53家上市企業認購理財產品74個,合計認購規模62.5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和定期存款認購規模52.8億元。認購金額超過2億元的上市公司有9家,認購多爲結構性存款和定期存款。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大額理財配置計劃。湯臣倍健(300146.SZ)日前公告稱,同意公司及下屬企業使用總額度不超過12億元的閒置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本次增加額度後,公司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的額度將調整爲不超過27億元,使用期限爲自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2025年3月17日。

明德生物(002932.SZ)此前公告也顯示,公司將使用不超過40億元的閒置自有資金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或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

資產配置結構分化

儘管年初以來部分上市公司對理財資產的配置持續增加,但整體來看,相比去年,2024年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配置數量、規模等均呈現萎縮趨勢。

Wind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9月5日,進行理財產品配置的上市公司爲975家,相比去年同期的1182家,數量減少明顯;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自籌資金規模4550億元,同比降幅爲30.05%;上市公司合計持有理財產品數量爲9643個,去年同期爲13007個;合計持有理財產品規模6306.67億元,去年同期爲8949.15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整體上市企業對理財產品的配置意願卻在持續降溫。在冷熱分化趨勢下,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配置差異分化正在加劇。

在對理財配置冷熱分化的同時,上市公司對不同類型理財產品的配置也呈現結構性的差異。

從產品結構來看,今年以來至9月5日,上市公司理財配置中,除投資公司理財產品認購規模同比增幅超過316%以外,其他理財產品均呈現同比兩位數降幅。其中,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同比降幅均超過30%,通知存款產品同比降幅均超過53.03%。

不過,結構性存款依然是上市公司配置的首選。尤其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後,近期結構性存款越來越受到企業投資者青睞。

2024年以來至9月5日,上市公司配置結構性存款規模達4135.37億元,佔認購總規模比65.57%。其中,7月1日至9月5日,配置結構性存款規模863.62億元,佔認購總規模比65.75%,佔比較去年同期上升0.35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研究員屈穎分析指出,當前,企業投資者在資產配置領域的偏好正經歷深刻轉型,表現爲對低風險、穩定收益產品的強烈需求。在此背景下,貨幣市場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及部分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憑藉其獨特優勢,成爲企業投資者的優選。

在屈穎看來,對於因手工補息整治而陷入困境的企業活期存款而言,貨幣市場基金與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憑藉其卓越的流動性管理能力,不僅可保障資金的靈活調度,更可以在保持流動性的同時,展現優於傳統活期存款的收益潛力。

邵科也表示,整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受滿足監管或主管部門要求、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規避防範市場風險、強化市值管理、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上市公司對理財的配置需求正經歷深刻變化。“上市公司一方面在適當降低理財投資的規模,將更多的閒餘資金用於主業經營以及進行分紅、回購,避免過度的金融化;另一方面,更加傾向於配置低風險、穩定收益、期限靈活的理財產品,比如現金管理類和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邵科指出。

邵科還強調,當前環境下,上市公司對理財資產的配置過程中,更加關注理財公司的全方位服務能力、產品定製化能力、風險管控能力以及市場口碑。

企業投資者對理財配置需求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着理財機構的產品及業務佈局策略的調整。

屈穎表示,當前,理財公司在產品設計上更偏向將穩健性置於核心地位,在資產配置策略上也更傾向於精選信用等級高的低風險資產,旨在構建更爲穩固的收益防線,確保投資者財富的穩健增長。

柏文喜指出,針對資產配置與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問題,一些上市公司開始尋求專業的資產配置顧問的幫助,以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方案。這些方案通常會考慮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市場環境等因素,以實現風險和收益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