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波動加劇,上調募集規模後理財公司何以應對收益挑戰
多家理財公司近期上調產品募集規模上限,集中在定期開放式固收類產品類別,這被業內人士視爲理財投資者熱情日漸增長的信號,背後原因是開年來債券市場走牛行情。
然而,在交易盤主導下3月以來債市波動加劇,行情走向與2月形成對比,日前MLF(中期借貸便利)縮量續作,政策利率跟隨市場利率下調的市場預期落空,或讓“失錨”的債市走勢更加波動。在此情形下,前述上調產品募集規模的固收理財,其淨值和收益率或跟隨債市最新走勢加劇波動,就此業內人士稱,要注意防範風險。
上調幅度最高達200億元
去年持續承壓的銀行理財規模,在今年開局迎來明顯反彈和增量,2月理財市場規模新增超萬億。與規模增長相適應的,還有理財公司不斷“祭”出的應對牌——上調旗下產品募集上限規模。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月以來,招銀理財、光大理財、農銀理財等7家理財公司先後上調產品募集規模,多集中在定期開放式固收類產品,不同等級風險的產品均有涉及,底層產品多與債券品種掛鉤,上調規模從10億元到200億元不等。
其中,招銀理財於3月15日發佈調整發行規模上限的公告。公告稱,根據客戶需求,對招銀理財招睿嘉利日開14個月持有1號固收增強理財計劃進行規模調整,規模上限從原來20億元上調至50億元,調整日期定在3月19日。
就在前一日,交銀理財發佈公告稱,爲滿足客戶投資需要,計劃於3月14日調整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日開1號(30天滾動持有期)理財產品規模上限,從10億元上調至20億元。
另一家理財公司也在同日宣佈上調旗下多款產品募集規模上限。光大理財公告稱,包括陽光金15M豐利(定製14期)、陽光橙安盈5號(15M定開)等,規模上限均從30億元上調至50億元。
亦有多家理財公司上調產品募集規模超百億元。月初,徽銀理財公告稱,上調旗下產品募集規模上限,部分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上限調整至110億元。
上月末,農銀理財公告稱,將“農銀時時付”8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規模上限由300億元上調至500億元,將“農銀時時付”6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規模上限由300億元上調至400億元。
華東某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分析,受到債市走牛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表現突出,擊破低收益率“陰霾”,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購買;同時,在存款收益率不斷下行的因素作用下,不少資金選擇流入理財市場。
“上調產品規模上限是理財市場規模修復後的正常操作。”前述人士稱,2月以來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回升明顯,投資者投資熱情有所恢復,預計未來這一勢頭將延續,理財公司上調旗下理財產品規模募集上限符合投資者需要,這種操作方式常用於開放式產品的運作過程中。
多家機構測算,2月以來理財市場規模環比續增。據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的數據,2月理財規模環比增長約1.03萬億元至27.53萬億元,與去年11月的高點持平。3月增長勢頭預計將延續,據中金公司王海波團隊統計,3月以來理財規模已經增長4400億元。
債市波動對收益率形成挑戰
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回升是對理財產品2月來“賺錢效應”的認可,這得益於債市走牛和股市回暖。不過,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及“業績達標率”纔是投資者最爲關心的。
從理財產品收益率來看,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保持高位。據中信證券測算,2月份,純債型和非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爲4.04%、5.3%。其中,前者延續較好的收益表現,後者收益率較1月上升1.94個百分點。
不同於2月債市不斷走牛,尤其是中長債品種收益率迭創新低,3月以來在交易盤和配置盤的擾動下,債市加劇波動,對理財產品和理財經理的投資水平“壓力測試”纔剛剛開始。
從上週債市表現來看,整體延續走弱趨勢,現券收益率呈上行格局,其中3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2.5490%點位,周內最高至2.6050%,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至2.3425%;各期限國債期貨品種均錄得下跌,30年期主力合約周跌0.83%,10年期主力合約周跌0.2%,5年期主力合約周跌0.12%,2年期主力合約跌0.03%。
市場利率被不少機構投資者認爲已進入“脫錨”區間,3月15日,央行維持MLF操作縮量續作,更是讓政策利率跟隨市場利率下調的預期落空。在債市繼續“失錨”的行情下,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債市波動可能會加劇,調整幅度將遠超之前,這對固收類理財產品管理提出了挑戰。
“打破剛兌後的理財產品淨值隨市場波動,尤其在股債市場表現動盪的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會像‘過山車’。”某國有行理財公司分析師對記者說,以固收類產品爲主要壓艙石的理財市場,其收益率表現反映股債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走勢,近期債市在多空博弈下行情加劇動盪,預計接下來這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會受到影響。
“一方面,債券利率上行可能導致銀行理財子公司持有的債券組合市值減少,特別是對那些持有期限較長債券的理財產品來說,其受利率上升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隨着債市波動加劇,理財子或將增加對短期或浮動利率債券的配置比例,以減少利率波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對記者分析。
後期債市進入“交易驅動”邏輯,波動有所加劇,這與理財市場大部分投資者偏好相背離。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理財市場仍以個人投資者爲主,數量爲1.13億個,佔比98.82%,而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大多數仍是風險偏好爲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佔到33%。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在經濟逐步築底企穩預期下,居民風險偏好改善可能相對緩慢,理財市場仍將以低波穩健產品爲重點方向,局部產品線或有階段性機會,現金管理類理財作爲規模壓艙石,仍有規模提升空間。
在此背景下,趙偉認爲,面對未來債券市場的波動,銀行理財子在資金期限配置上可採用綜合策略,以管理風險並尋求回報。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散投資於不同期限的債券,避免投資組合過度集中於某一期限,根據市場條件和利率預期的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組合,比如在利率上升時採取防守策略,減少對長期債券的持有,轉向短期或浮動利率債券。另一方面,採取期限匹配策略,根據產品封閉期限買入對應期限的債券資產並持有到期,減少因交易摩擦帶來的收益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