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全面的臺海兵推終於來了

(示意圖/達志影像)

網路近來廣傳一張照片,顯示國軍AAV-7兩棲突擊車在八里海灘演練,一旁正好有穿着清涼泳裝的女子悠閒享受日光浴。貼網的照片,預示「漢光39」聯合軍演即將登場;鮮明對比的畫面,反射出臺海風雲與民衆心理的巨大落差。

從美國智庫到國會山莊,幾十場的臺海戰爭兵棋推演,鋪天蓋地的委託研究與新聞調查報導,都聚焦在「臺海必有一戰」的「D-Day想定」。國際社會在2022年進行的臺海戰爭兵棋推演,幾乎清一色侷限在「戰損交換率」的軍事交戰論證;推演結果則多是美國「慘勝」,中國大陸「慘敗」。外國友人問我:臺灣呢?我只能說「慘死」,因爲戰爭結束,臺灣也回不來了!

不希望以戰爭方式解決已70餘年的兩岸政治分歧,不希望因強權爭霸而使臺灣被戰火蹂躪,並不表示我們沒有捍衛民主及保衛家園的意志與決心。維護國家安全與臺海和平,只看重備戰打仗,卻看輕智慧用腦,就太對不起《武經七書》的作者們了。

除非另有圖謀,凡「知戰者」絕不會想去設計一開場就按鈕或扣板機的兵推,對去年國外主導「只戰無交」、「只軍無民」的兵推想定設計,自然多所保留。

完全由國人設計主導,籌備超過半年,完全民間籌資,多國專家參與,從D-30日開始推演,第一個真正囊括國家總體安全考量要素的全視角兵棋推演,周前在臺北舉辦。兵棋推演8個動次分別爲:1、威懾、封鎖與撤僑;2、飛彈與空中攻擊;3、三棲進犯;4、停火與外交調停;5、能源供應與網路;6、經濟供應鏈與市場;7、戰傷醫療與救治;8、網路與海底電纜。

不推不知道,一推就清楚:臺澎防衛作戰怎麼可能只是國防部來扛責,「作戰部隊的耐度」與「基礎民生的韌性」極不對稱,即使有演習,原來我們的社會支撐度,距離國軍「漢光」等級的測試驗證還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臺海是否或是如何發生戰爭,及交戰中或停火後,全程都將受到國際及區域強權的牽引拉鋸、推波助瀾、強力介入、甚至干預停手,兩岸軍隊幾乎不可能依自己初始設想的作戰計劃執行進退。既然已經認知此等必定伴隨「武場」而來的高發生機率,戰略預謀、外交折衝、兩岸互動等「文場」,絕對也需要納入兵棋推演想定。

指導組、管制組再加上兩岸、日韓、印澳、東協、美國六個推演組,總計超過100位各國專家學者與退役將校,沒有看熱鬧的心態,卻有尋門道的憂慮。兵棋推演之目的系「在風險可掌控的範圍內,研擬多項解決方案,再從解決方案中,比較出可行性較高的方案」。換言之,兵棋推演在於過程中可以發掘的狀況與問題,因而較早並較好的思考應對方向;也因此一基本認知,從事兵棋推演設計的專家,最痛恨被問到:最後誰贏了?

海峽兩岸的決策者,都通曉子房、孔明、仲達、伯溫等人的智謀策略,都是熟稔《孫子兵法》的學生,都明白「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的道理,更都知道「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之必然。

因此,在處理兩岸關係以維護臺海和平的思慮上,切不可走進外國兵推邏輯的迴圈後,忘記天生積累的歷史經驗總和,而應從更高的視野,觀看更遠的利益。

我們欣見發自傳統智慧,運用現代科技,結合軍事民生的跨領域兵棋推演,在臺灣邁出了第一步,演示了兵棋推演全局觀的必要性,更期待未來發行的中英文版總結報告,可以給國際社羣更大的啓發。(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