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憶東下半年展望:擁抱未來的核心資產,“科創牛”方興未艾

上半年風格劇烈切換過後,中國股市下半年怎麼走?

在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看來,三季度可能是下半年的風險釋放相對集中的階段,中國化解存量風險、美國經濟類滯脹及政策收緊預期等因素都可能對股市有短期擾動

宏觀方面,張憶東認爲有驚無險,A股港股都不是熊市,行情震盪可視爲風格切換的信號。具體來看,先進製造業、新消費領域價值的成長股以及科創小巨人有望跑贏。

A股聚焦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特別是數字化、智能化爲製造業賦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港股聚焦新經濟業績,8月份中報季將是成長性的驗金石。

下半年,成長風格歸來,若互聯網政策風險趨弱,港股指數年底有望再燦爛。

美股波動、大國博弈風險,對中國股市是短期擾動、長線機會

張憶東表示,美股市場下半年特別是三季度的行情波動風險加大,會對包括A股和港股在內的全球股市形成短期擾動。

但是,今年美股不是2008年也不是2018年,不會構成中國權益市場系統性風險,相反,在中長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之下,中國優質資產對美股短期波動將有所“脫敏”甚至受益於外資的流入。

其次,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三季度可能比上半年對風險偏好的影響更大。

下半年投資風格——成長爲主、價值爲輔

張憶東看到,目前全球價值股相對成長股的性價比已顯著降低,風格已平衡。而美股成長股跑贏的階段,往往對應的是,中國成長股跑贏價值股。

但是,過去數年躺贏的核心資產已不便宜,整體估值處於歷史區間的高位,交易擁擠還帶來了短期波動風險。

那麼,未來的核心資產在哪?張憶東認爲,還得看科創板創業板

今年以來,外資持倉發生了較爲明顯的變化,科創板成爲新寵。 而以科創板和創業板爲代表的這部分“未來核心資產”,也已經具有相對性價比。

三大趨勢孕育“未來的核心資產”

張憶東表示,未來的核心資產行情,可類比FAAMG引導科技創新長牛行情,科創硬實力和盈利真本事將成爲“未來核心資產”行情的主導。

當前A股科創板、創業板以及港股新經濟是“未來的核心資產”的孵化器,新經濟公司已經佔其絕對比例。

具體來看,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48%)、生物產業(27%)以及高 端裝備製造業(9%)市值合計佔比達到84%;創業板,行業結構以醫藥、先進製造業爲主;港股的生物醫藥、互聯網、新消費、先進製造業也已經成爲主導。

從趨勢上看: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國別競爭能力高低的核心指標。5G應用的拓展,將進一步加速萬物互聯,全球數據轉型進入倍增創新階段,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又催生更多數據,對算力提出巨大需求。

就像是美國90年代構建信息高速公路推動了美國互聯網的發展,中國“新基建”將構建算力時代的高速公路。

中國實體經濟的智能化重塑,特別是製造業的智能化重塑,是中長期的投資抓手。

2021年將出臺“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國算力處於全球前列,中國製造業規模全球最大,但中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進程相對較慢。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年齡人口占比下降的趨勢下,製造業企業迫切需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算力經濟的第一個層次是算力的“基礎設施建設”。算力本質是一種生產力,離不開工具和技術。

基礎設施是算力工具,算術是算力技術,算力發展依賴於基礎設施的進步,依賴於算術的突破。高性能芯片服務器處理器數據中心、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爲算力、應用以及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算力經濟的第二個層次是應用。得益於算力水平的不斷提升,未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應用都將蓬勃發展,而這些應用的普及又帶來計算方法的革新,提高計算效率,拉動算力發展。

算力經濟的第三個層次在於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賦能數字經濟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工業互聯網、金融科技、智能駕駛、智能醫療、智能製造、智慧城市、 高端裝備、可穿戴設備、個人智能終端網絡安全等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深, 新的需求以及產生的大量數據,又爲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首先,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滑、少子化趨勢下,消費將依賴價格提升和創新支撐,細分消費的機會將更多體現在人工智能、醫療服務等新趨勢。

其次,中國2019年已經突破了人均GDP一萬美元,中產階級的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力強大,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將變得更加重要。

第三,隨着Z世代消費能力進入上升階段,醫美、潮玩、潮吃潮喝以及國潮文化 等新消費需求將持續受益於Z世代的興起。

第四,雙循環戰略爲國貨品牌發展提供歷史性機遇。國內品牌面對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更敏銳、靈活,抓住新一代用戶的需求痛點,向低線城市的下沉有優勢

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將發生變化,張憶東團隊相信,中國製造業的綜合優勢難以替代。

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中國產業鏈的穩定性凸顯。另外,汽車行業從傳統燃油到電動智能的變革中,中國憑藉全球領先的電動供應鏈及工程師紅利,自主品牌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首先,中國享有雙循環模式的優勢。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內需消費市場,這個是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沒有辦法比的。廣闊的市場機會和從中成長起來的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是中國製造業在後疫情時代不可或缺的底氣

其次,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我國已逐步從低附加值的終端消費品,走向高附加值中上游的機械、化工等資本品。今年以來,在全球生產逐步恢復的過程中,對於中國中上游工業品的需求大幅提升。

第三,十四五期間的財政、金融等政策將積極支持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等,進 一步驅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第四,“碳達峰、碳中和”將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在新能源和新技術領域“做加法”,政策應該避免激化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