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微信十週年獨白:加多少功能,微信也不會是垃圾產品

剛滿“週歲”的視頻號、上線2週年的微信支付分、邁入第四年的微信小程序,以及與微信互通進一步升級的企業微信,這些年來,肉眼可見,微信家族日益壯大。

當微信這個APP越來越多地佔據每個人的手機內存之時,我們依稀可以判斷出來,微信的野心已經遠遠不止於社交

早在2018年,張小龍就曾經說過要探索線下生活,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這些探索。通過微信公開課大家意識到,微信已經成爲一個巨無霸,它不止影響着人們的社交,還潛入在人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

我們不禁試問,當微信成爲人們生活裡的基礎設施之後,未來微信將會如何掌舵這艘承載十幾億人的大船?

1月19日晚,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給出了他的思考。

他說“微信如今真的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並且希望微信是一個”加多少功能,還不會是一個垃圾產品”的產品

1、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了視頻通話;

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短視頻1億條;

有3.6億用戶讀公衆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

還有很多,包括微信支付,企業微信,微信讀書,搜索等,就不一一說了。如微信支付,它就像你以前的錢包一樣,已經變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爲了“一個生活方式”。

二、視頻表達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表達的主體

張小龍表示2017年就曾經想做一個和朋友圈對稱的只能發照片和視頻的東西,而隨着時間推移,視頻表達變成了普通人的表達。

近5年來,微信羣裡發出的視頻增長了33倍,朋友圈發出的視頻增長了10倍。視頻表達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表達的主體。

三、視頻是其次,號纔是重要的

視頻號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創作平臺。視頻號遇到的問題是關於ID的問題,關於身份的問題。

微信的價值很大在於身份的價值,比如微信支付,來做支付是最方便的,都是給身份掛鏈走的。微信很大的價值是ID,是基於社交的,是私密的,不是公開領域的。沒辦法互動和鏈接的,是私密ID。

做視頻號要創建一個新的身份,很少有一個產品有兩套生存體系。這是微信裡非常缺失的一部分,之前是公衆號的ID,但不是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有的ID。因此視頻號的意義,與其說是視頻,不如說是“號”。因爲有了一個公開的號,意味着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公開發聲的身份。

視頻號的直播進行得很快,這是因爲之前沒法突破自己的身份,有了這個ID之後,直播才能做公開領域的東西。每個人有新的視頻號,才能做直播,不會遇到ID衝突的問題。

ID是個特別重要的作用,不是針對個人,是針對機構的。PC時代最大的ID是機構ID,是官網,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域名,移動互聯網時代建立網站沒有意義了。

微信的平臺發展,可以看到微信始終想綁着微信,建立微信體系的平臺。公衆平臺是官網,小程序是官網,視頻號纔是你真正的官網。官網也是需要進化的。

所以視頻號是會承擔一個機構服務型的內容,並不侷限於視頻,可以掛很多內容,掛小程序,公衆號,會員服務等內容。

視頻號是最適合的一個載體。最早張小龍希望看到機場有個公衆號的二維碼,這說明是個機構ID,小程序有一個二維碼,現在希望每個廣告下面是視頻號的二維碼。

四、視頻號已經穿越產品生死線

第一個版本其實只是搭建了這樣一個ID體系。和公衆號的很類似,但是比公衆號的門檻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戶可以立即開通它。

內容表現上,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流,混合了關注的,朋友匿名點讚的,和系統推薦的內容在裡面。

但這樣的效果並不好。因爲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創作者來貢獻內容,因此推薦的內容也一般般。

當時把搜索算法團隊抽出來,抽條出來,做了一個小團隊,頭幾個月的滾動團隊很差,內容不好,沒有瀏覽量,瀏覽量不好,就沒有特別好的內容。

2020年5月份改版,讓微信團隊看到了希望,發現了有一點,走不通是因爲基於機器推薦有點走不下去。張小龍表示對比了一下,看到更願意看機器推薦的,還是朋友贊出來的內容,朋友攢出來的會更好看的。

5月頻繁變更版本,一直到發佈基於朋友點讚的版本,數據非常好,用戶留存很好,6月,視頻號的用戶到了一個量級。數字其實不重要,但對於一個內容形態的產品來說,一定量級的用戶意味着解決了生死問題,即流量的循環起來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微信style的產品方法,即通過產品而非運營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動點,通過產品能力讓事情運轉起來。

有這個用戶基數說明生存下來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做基礎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沒有過生死線的話,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

五、內容分爲學習型和娛樂型

目前視頻號裡基於機器推薦的瀏覽量很少,機器推薦是內容比較豐富的時候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6月份的時候,新版本還在開發的時候,張小龍有個斷言,也是個猜測,未來視頻號有三個欄目:關注、點贊和推薦,這裡面有1:2:10的比例,意味着平均一個人看十個關注的視頻和二十個朋友點讚的視頻以及100個機器推薦的視頻。

爲什麼有這樣的思考,當時張小龍把所有的內容分成兩種內容,內容分兩種,一種是你需要花腦力去理解的知識性信息,是學習;一種是不需要花腦力的思維舒適區的消費類的信息,是娛樂。朋友贊是朋友強迫你去獲取你未必感興趣的知識性信息,屬於學習類的;機器推薦,是系統投其所好而讓你很舒服的瀏覽你喜歡的消費性信息,屬於娛樂類的。關注裡面兩種信息都有。

因爲關注的東西你已經知道大概會是什麼了,反而不會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贊雖然看起來累,但是不能錯過,所以是2。而系統推薦,符合懶人原則,是大多數人都更容易消費且獲得舒適感的信息,所以是10。

現在的數據是朋友讚的總量是機器推薦的兩倍還多。在活躍用戶裡其實這個比例是1:2:9,這並不代表預算特別準確,而是張小龍做東西的習慣:應該先推理一個結果,這個可以驗證。

現在推薦的總量是朋友點讚的二分之一,未來這個比例會越來越大,因爲現在的內容豐富度不夠,機器觸達不夠。

六、不關注用戶時長

很多人對新的產品形態感興趣,這個其實是在別的產品裡未必有嘗試機會,未來可能機器這裡會消費越來越大。很多人想起用完即走,很多人關注用戶時長,張小龍表示不會以用戶時長作爲一個目標和KPI,更關注能夠幫助用戶完成什麼任務,在這裡用戶用很多的時間,說明有很多內容值得看。

時長只是一個結果。微信裡面的社交推薦能夠讓產品立足下來,下一步被機器推薦,會讓內容被更多人接觸到。

七、公衆號對文章的價值,就是視頻號對視頻的價值。

以往一個視頻文件纔是一個視頻,視頻號需要一個視頻文件,其實視頻文件這種東西以後可能會消失,現在所說的視頻是指文件,但是原始數據只是一個文件,沒辦法關聯創作者,沒有辦法展現被誰看過了,羣裡轉的視頻,都沒辦法展示。

視頻應該是結構化數據,比如標記,創作者,應該存儲在雲端。目前本地視頻上傳,佔文件,流量也佔文件,這個方式是不對的,應該被淘汰掉。

結構化的視頻纔是視頻。本地化的視頻是應該被淘汰掉的,雲端的視頻纔是真正的視頻。

結構化視頻的載體,就是視頻號。微信裡的視頻未來應該越來越多的以視頻號的方式來分析。公衆號是文章的載體,因爲文章的存在價值,是可以分享出去,有人可以看到。沒有公衆號載體,只能傳一些文件出去,是很費勁。

公衆號對文章的價值,就是視頻號對視頻的價值。

視頻號是視頻的載體。很多人對載體理解不是特別深,張小龍不是在做這個內容,他表示也不會生產內容,也不會買內容,我們只做內容的承載和傳遞,我們只做這些事情。如果大家不是特別理解的話,可以回憶一下公衆號。

八、微信會像一個視頻圖書館

很多人認爲長視頻和短視頻是兩種東西,因此應該設計成兩種不同的內容對象。

中間有個版本確實是視頻號有專門的長視頻這一欄的,甚至長視頻和短視頻的評論點贊還是分開的。

但如果仔細思考,在微信號體系裡,是不應該做這種區分的。長短視頻的區別只是消費的場景不一樣。短視頻適合碎片時間的連續消費,而長視頻適合有一大段時間來看。

對視頻號來說,簡化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把一分鐘以內的視頻視爲短視頻,一分鐘以上的視頻的開頭一分鐘視爲這個視頻的摘要或簡介。這稱爲封面。這樣的話,視頻號不區分長視頻短視頻,但是又能兼容短視頻的體驗

希望微信能夠像一個視頻圖書館,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未來有一天可以通過搜索和推薦,被挖掘出來。

這是長視頻的積累。

九、視頻號不止是大V和網紅表演的地方

普通的人視頻號可能不是那麼活躍,張小龍希望有每個人都能公開表達視頻號的初衷,但是讓每個普通人發表內容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微信上線了將自己的視頻號內容關聯到自己的微信名片的功能。到現在已經有非常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視頻號內容,並且還在持續增長。這是個很好的趨勢。

有些人會覺得微信做東西特別保守,並不是保守,很多的事不該做,這是不對的。微信可以把朋友圈的內容掛到視頻號裡面。目前其實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有兩億人,爲什麼不把照片精選做這個功能,如果做了只把歷史更好的照片放這裡。這不是一個活的數據,如果關聯到視頻號的內容,可以不停更新內容。而不是把精選的內容放到裡面,就永遠不變了。

視頻號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達,而不是隻有網紅和大v的表演。

十、直播的終極形態是做別人的眼睛

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內容形態一直在變化,最開始需要做內容要寫html ,後來有了微博博客,現在是圖片和視頻,內容越來越碎片化了。

還有什麼內容形態能夠比短視頻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在思考之後,張小龍認爲直播是有這個機會的,在內容形態演變裡,直播進入了一個更容易被大衆認知的過程。

大家對直播的認知是秀場和帶貨,而張小龍是在一個內容形態的表達中來思考的,可能大家會覺得直播是很困難的,這可能是大家沒有做過直播的。

沒有嘗試過的你體會不到這種感覺,張小龍今年嘗試了幾次和同事的直播,也有好幾千人觀看,他覺得直播很輕鬆。如果把短視頻派給同事看,則壓力特別大,需要準備好多東西。而做了幾次直播後,發現沒有什麼準備,大家就會提問,按照提問來回答問題就行。

短視頻有創作門檻,因爲要創作是精美的內容。一個直播應該是很輕鬆的,和在微博上寫一句話是沒有區別的。

未來直播有可能是很多人都在用的方式。張小龍經常會設想我們的微信名片太死板了,未來名片可能是點開這個人的名片,這個人是活的,這個人是戴了個眼鏡,就能夠看到他直播的內容。

每個人都能是別人的眼睛。每個人都能通過別人的眼睛看直播。

所以做了直播,前不久關於流星雨的直播,有點超出意料,一百萬人觀看,但是平臺沒有做任何推薦,這個完全是自發的轉發和觀看。

下個版本也會發布直播的,叫做直播和附近。直播裡面也會有電商的能力,掛到第三方。

春節在羣裡搶紅包是線上的方式,傳統的拜年要走家串戶,要面對面拜年。未來希望在春節這裡有直播的方式來拜年。

十一、視頻號不會花錢買內容

有人問平臺會給到創作者什麼樣的流量和扶持。其實平臺並不會給什麼流量和扶持。平臺不是不支持這個事,而是我們更希望做一個內容的載體,視頻號成爲個人和機構的載體。

你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才能來幫你,之前在網站要有人搜索,纔能有人來。

其實有系統推薦和社交傳遞這些方式,不用太擔心自己的內容會沒有人來看。

剛開始有些明星邀請,有很多人說沒有簽約費就不來,那不來就不來。張小龍希望他來這裡做一個創作者,當他有粉絲,就會有回報,這個不是爲了省錢。如果不花錢有創作者進來,創作者在這裡有回報纔會運轉起來。相信普通人的創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購買的內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動人。

就像現在看到的微信支付,覆蓋面很大,但是團隊的人並不多,每個行業裡有一兩個人負責。公衆號有個slogan: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打動了很多人,放在視頻號裡也是適用的。

十二、要做自己的輸入法

還有一個很多人平常都有的東西,關於輸入法的,經常有人問微信是不是暴露聊天記錄了,剛纔聊完就收到了一個廣告。

微信不保存聊天記錄。其實最近三天的聊天記錄必須在雲端保存下來,分析的話可以給公司很大的廣告收入。其實微信對隱私很在意,爲什麼會收到廣告,因爲並不是微信在處理你的信息。

技術說爲什麼不自己做輸入法,其實微信的機器翻譯也很厲害,如果你信得過微信的隱私保護,應該也信得過微信的輸入法。

輸入法,語音識別投入這麼多,也是希望它是信息輸入第一個入口,未來這一塊發展越來越智能,想不到的新的輸入方法會產生出來,

十三、十年來,微信做的是連接和簡單

有人說今年微信的速度特別快,一點都不像微信了。孫子兵法裡講,其疾如風,其徐如林。

微信頭兩年是特別快,後面時快時慢,目前視頻號團隊也就一兩百人,也能比很多大團隊跑得多快。

互聯網產品還是關於創造力的比拼,不是比團隊規模誰大的。

在產品這裡,在開發這裡,視頻號速度纔是微信該有的速度。

這是一個正常狀態

從產品角度考慮來考慮做了什麼。十年來,歸結爲兩個詞連接和簡單。

連接是很美的,世界是由萬事萬物來連接起來的。做產品做連接做最底層的設施,做好連接,基於這個連接產生出非常豐富的結果出來,很多社交產品也做連接,連到人就沒有往下,微信範疇更大一些,公衆號、小程序都是連接,這幾年逐步往這個方面做,微信支付是貨幣的連接,視頻號也會變成很多基礎設施,做連接重心不是做內容,而是做底層的連接。

用簡單來作爲美觀,實用,合理,優雅的代名詞。簡單是很美的。從一個物理公式到一個日常用品,往往是簡單的是更好的。實現同樣一個目標,有一千種方法,但只有最簡單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爲有一千種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簡單是很難的。

以前在飯否,看到很多產品越做越複雜,吐槽說,“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爲一個垃圾產品啊!” 不是說加功能會讓產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對。

十年來,微信加了很多功能。很慶幸的是,現在的微信,還幾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樣簡單。雖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這些功能,都已經是用的最簡單的辦法了,所以增加的複雜度會小。

簡單纔會好用。特別是一個產品有十億人在用的時候。

有時候也會想,很多用戶其實並不一定很在意產品是否簡單。粗製濫造的產品,也可能照樣會有很多人用的。但是還是會追求簡單,因爲總有部分人,會認同這種簡單背後的美感。

微信雖然是這麼大用戶量的產品了,並且經歷了10年之久了,但還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一直像一個小而美的產品一樣,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審美,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觀念。而不僅僅是數字的奴隸。

這是對微信十年的總結。

以下爲張小龍演講實錄:

張小龍:現場朋友們,大家晚上好,剛剛站在這裡看到很多認識的朋友,雖然戴了口罩,還能認出來一些,這種形式特別好,特別感謝大家今天晚上在這裡參加我們的微信之夜,跟我們一起度過這樣一個夜晚。

確實沒有想到,今年我們公開課會用這樣一個形式來進行。我記得好幾年前有一次公開課,你們這麼多人來到現場是不是很浪費時間,我們真正要傳遞信息應該可以在線上做了,爲什麼非要線下跑這麼遠?

沒想到今年因爲疫情原因,真的變成了我們不得不進行的一個以線上爲主的活動。在我自己看來,我還是覺得,我不去想那麼多直播的觀衆了,很小範圍做這樣一次產品方面的研討。這一年變化特別快,有疫情很多人覺得過得特別艱苦,同時也發生了非常多的事情,都是意料不到的。

微信2020年也做了特別多的事情,在去年這個時候我們還想不到,這次公開課是以視頻號直播爲主來進行。因爲疫情原因,我們自己年會都已經變成線上。

我相信有很多人特別關注我們公開課,因爲今年剛好是微信十年,時間過得特別快,十年以前當時想法特別簡單,我自己也不怎麼用QQ,也需要有一個溝通的工具。如果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需要,其實當年的目的就是寫一個東西,給我自己發郵件用吧,出發點特別簡單,就開始這樣做了。

其實當時絕對沒有想到,十年後的微信會是這個樣子,當我們過了十年回頭來看的時候,我自己覺得特別幸運,一個是我覺得我已經是被上帝選中的那個人,光靠個人努力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感慨還是挺多。我們看一組數據,到今天每天都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3.3億用戶進行了視頻通話;有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1.2億用戶發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億張,視頻內容大家猜猜有多少條?

短視頻1億條,每天3.6億用戶讀公衆號文章,4億用戶使用小程序,這樣一個量級,還有很多,包括像微信支付、企業微信、微信讀書、搜索,不一一列舉數據了,就像微信支付可能就像你以前的錢包一樣,已經變成了生活日常用品,我自己也覺得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當時覺得挺虛的,只是爲了給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間,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後真的變成了某一種意義上的生活方式。公開課這個場合我要特別感謝一下,微信作爲一個內容創作平臺,也感謝平臺裡的每一位創作者,包括公衆號、小程序、視頻號的這些創作者,如果沒有他們的創作,我們的繩梯可能不會這麼有活力。

今年公開課我分成幾個主題,很多人會對視頻號這一年進展比較感興趣,想說一下我們第一個主題是關於視頻號的一些故事。

可能大概在2017年的時候,當時我跟公衆平臺團隊聊到,我們現在公衆號只適合寫長文章,寫長文章的人是少數,大部分人寫不了長文章,我們應該在朋友圈下面多一個東西,當時想做非朋友圈,發一些短文和照片,視頻,和朋友圈是對稱的。

有一次我和Pony(馬化騰)吃飯時候聊到這個點,他非常認同,後來不了了之,可能因爲這是一個太大的工程,整個帳號體系都不一樣,雖然時間推移產生了很多變化,我們當時想非朋友圈是一個文字、照片爲主,大家慢慢發現視頻化表達變得越來越普及,變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種習慣。

我們看幾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在微信裡面最近五年,每天發視頻的數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裡面視頻發表數量上升了10倍,所以當我們在考慮這種短內容的時候,以文字還是視頻化內容來做,視頻化的表達可能是下一個十年內容領域的一個主體。

雖然我們不清楚到底是文字還是視頻才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如果從個人表達或者消費程度角度來說,時代正在往視頻化表達的方向去發展,所以2019年我們組建了一個特別小的團隊,一二十個人,我們開始開發“視頻號”這樣一個產品,當時你可以理解,給它的定位是一個視頻化的微博。

大家可以看到視頻號長得特別像微博,很多人說視頻號是我們公司戰略重點,其實並不是這樣子。我們公司短視頻戰略重點還是在微視,我們確實也沒有問公司要什麼資源,甚至沒有開一個會立個項說我們這是重大項目,並不是這樣子,我們自己找一波人就開始做了。

在座很多人特別理解,這是微信團隊自己的一種風格,做一個新東西最好是一個小團隊悄悄做,而不是大張旗鼓變成一個大項目,我們給自己目標,我們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這種壓力是來自內在的,而不是任務式。

當時發佈以後很多媒體都不太看好,我們自己就說,其實我們早就總結出來了,微信做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外面都不看好,就說明這個東西還有戲,如果都很看好可能會很麻煩。所以,它的起源很簡單,說回到視頻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東西?

給一個簡單的定義,是人人都可以創作的短內容平臺,它是一個公開領域的內容平臺。我們遇到第一個問題,關於它的ID問題,身份的問題,我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微信很大的價值在於它的身份或者說它的ID價值,有了這個身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說微信支付,因爲我們來做支付那是最方便的,所有支付都是和身份相關聯,你們現在拿一個身份證直接去取錢是一樣的,ID是基於社交和通信領域,是私密的並不是公開領域的。

然而你用微信身份在視頻號後面評論一個文章,別的人沒法與你聯繫和互動,他訪問不到你,因爲那是一個私密的ID,我們做視頻號首先要放進一個新的身份,它其實會有挑戰,這個其實是微信裡面一直非常缺失的一塊,因爲我們有一個公開身份,以前是公衆號的ID,這個ID不代表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有的一個ID,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在內部有一次分享也說到,視頻號的意義,視頻還是其次,更重要意義是有一個號在這裡,通過這個號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可以公開發聲的身份,將來他發聲的內容可能是視頻,也有可能是直播的一些東西,賬號的意義在這裡會更大一些。

這是爲什麼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直播進行得特別快,不管怎麼樣做都會發現我們沒法突破這個身份,所以我們做了直播也只是一種私密領域的直播,一直到擁有視頻號這個ID之後,直播變成一種公開領域的事情。

我還記得當時我們在剛開始做這個ID時候,內部還有一個方案,每個人進到視頻號必須創一個新的ID,這樣才能用來評論內容,單一ID互動,就不會產生後來我們遇到兩個ID的衝突問題,後來我們幸好沒有選擇這條路徑,這樣社交就走不通了。社交是以微信身份這樣的ID進行的,大家看到微信十年積累的產品,包括視頻號到現在都是選擇,迭代帶來的結果。

剛纔說到ID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機構。這裡面有很多人很有資歷,大家知道PC時代最大的一個ID,機構ID是所謂的官方網站,每一個公司機構都會建立自己的網站註冊一個域名,域名是它最重要的ID。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建立一個網站已經沒有意義了,如果大家看一下微信的平臺性發展線索,可以看到微信始終在想着,我們怎麼樣去幫助這些機構建立官網,我們最早做公衆號的時候,公衆號就是每一個機構的官網了,做小程序時候我們又說小程序是你的官網,可以把服務放在裡面。我們做視頻號的時候,我們又說視頻號纔是你真正的官網,這也是合理的,因爲官網也是需要進化的。

這個角度大家去理解視頻號,它會承擔一個機構很多的服務性內容,而且它並不侷限於這些內容,大家可以想象將來視頻號下面可以掛很多東西,這個機構小程序,公衆號,甚至你的一些會員服務,優惠券等等。

因爲從一個機構ID的角度來說確實視頻號反而是最適合的一種載體,我們在內部希望將來在機場或者哪裡看到每一個廣告牌下面,都有一個公衆號的二維碼,公衆號已經變成一個機構ID了,我們做小程序時候希望每個廣告牌下面都有廣告主小程序的二維碼,現在我們反而是希望我們在每一個廣告下面,最後連接到的是它的視頻號的二維碼。

所以,我們在第一個版本里面只是搭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ID體系,它跟公衆號特別像,但是比公衆號門檻低很多,確實普通用戶幾秒鐘時間就能創建一個自己視頻號的ID。內容表現上也特別簡單,裡面混合了關注、朋友匿名點贊內容、系統推薦內容在裡面,放出來以後因爲是灰度,開始放的量不大,有一幫的用戶都還是我們公司的同事,後來逐漸放出來一些量,也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別好的創作者進來,我們在裡面做推薦,這一個信息內容推薦質量也就非常一般,所以我們要改進推薦算法,後來組建了推薦算法的團隊,每個團隊十幾個工程師,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團隊的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薦的最優方式。

外界有一些誤解,我們在技術這裡不是特別強,其實我們在算法領域沉澱還是很深的,我們有搜一搜這個團隊,幾百個搜索功能在裡面,我們自己有團隊做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應該都是國內的第一流水準,就像很多人說微信裡面的語音識別是不是用第三方服務,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種疑問,都是我們自己內部團隊研發出來的,目前語音識別,在微信裡面翻譯語音條數每天有5億條以上。

我們還是當時用了一個舉措,進入到視頻號的小團隊組成一個很閉環的小團隊運作,推薦團隊工作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我們頭幾個月滾動效果很差,原因這是一個死循環,你的內容不好那就沒有瀏覽量,沒有瀏覽量就繼續沒有好的內容,所以推薦也沒法推出更好的內容出來。

一直到(5月份)特別大的改版,讓我們重新看到了希望,我們發現當時有一點爲什麼走不通。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當時在不太全面的內容裡面,基於機器推薦走不下去了,比如說我們自己更願意看哪些內容是朋友贊過的內容,還是機器推薦出來,可以很明顯感受得到,朋友贊出來的內容當時還是匿名形式,我們後臺可以知道是哪個朋友,和推薦出來對比看,其實朋友點讚的會更好看一點。

當時我們差點放棄了不要繼續做算法推薦,確實就像我們平常所看的一些書或者別的一些東西,大部分人是因爲周圍有人推薦,所以你纔會去看,不是跑到網上一個書店自己去找書回來看。所以,這也是視頻號最早通過社交推薦來做的一個理由。

我們經常每兩天變更一個版本,一直到我們發佈了兩個星期之後,發佈了一個基於朋友點讚的版本,發佈以後看到數據上揚得非常好,用戶留存非常高。所以6月份的時候,其實當時的用戶量到了一個量級了,剛剛我們公關不允許我說這個數量,但這個也不重要。

我之所以說這一點,是因爲對一個內容形態的產品而言,一定量級的用戶和活躍度才意味着你走過了生死線,就是它的流量循環已經起來了,否則的話,你就一直要爲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所以特別有意思,這是典型的微信方式的產品方法。就是通過我們找到事情的撬動點,用產品規則的方法讓整個事情流轉起來。

最終,當我們有了這個用戶基數以後,後面我們要做的就是佈局一些相關的能力,包括直播。如果我們沒有走過這個生死線,可能做越多功能都是白搭。所以,在這裡社交推薦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當時的機器推薦佔比特別少,視頻的瀏覽量特別少,留存也特別低。但是並不是說機器推薦沒有作用,機器推薦可能只是說,當你的內容比較豐富的時候它才能比較好發揮出作用。

這裡插一個小故事,在6月份我們這個新版還在開發的時候,我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猜測,我說在未來我們的視頻號裡面視頻消耗流量,它的比例應該是什麼樣?我就說,我們現在視頻號裡面有三個關注點,朋友點贊和機器推薦,我說這裡面內容消費比例應該是1:2:10的關係,平均一個人看10個關注的視頻,20個朋友讚的視頻和100個機器推薦的視頻,爲什麼會是這樣一個比例?

雖然我們那時機器推薦這一塊還特別低,只是這樣思考:我們把所有的內容分成兩種,一種是你需要花腦力去理解的知識性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另外一種是你不需要花腦力,可以很舒服去消費它,在你思維舒適區裡面,簡單來說這種內容是娛樂內容,大體上就這種內容。

朋友點讚的內容,其實是朋友強迫你一定要去接收一些新的信息,或者學習東西,未必是你特別感興趣的,它屬於學習類型。機器推薦的東西更多讓你瀏覽很舒服,很放鬆,不需要電腦,偏向於娛樂內容。還有關注裡面應該就是這兩種內容都會有,我們就猜測爲什麼說這樣一個比例?因爲你關注的東西它大概是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沒有新意,未必有更新的東西在裡面,它對你沒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比例是1。朋友讚的東西看的很累,你不得不看,你不想錯過熱點,所以是,比關注大2倍。機器推薦符合人比較懶這樣一個原則,大部分人會去消費比較舒適感的內容,所以它是10,這樣一個猜測。

但是我們現在的數據並不是這樣一個比例,我們現在是朋友讚的觀看總量是機器推薦2倍還多,說明我們推測是錯的嗎?並不是這樣,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是總量,我叫我們團隊跑了一個數據,關注的用戶他們所產生的數據來看。因爲有關注在我們裡面還是比例挺少,帶來的活躍用戶,關注用戶在這三個部分裡面所消費的內容總量是多少,數據一看其實有點吃驚,因爲活躍用戶在裡面產生的人均消耗的VV(Video View的縮寫,指視頻播放數)剛好是1:2:9這樣一個關係,並不是說預測特別準確,而是說我們做東西的一個習慣,如果這樣做,我們應該先推理出來這樣一個結果,去驗證這個數據,驗證時候發現驗證這個想法或者這個方向是對的。所以,我們現在看總量推薦是整個朋友點讚的1/2,其實它是一個不太正常的,我估計爲例這個比例還會變得越來越大,1:2:10,因爲我們現在內容分佈不夠,我們機器推薦出來觸達沒有那麼大。

說得有點太產品了,我覺得在座很多人都會對這些具體新的產品形態挺感興趣。微信嘗試過各式各樣的產品形態,其實在很多別的產品裡面未必有這個機會去嘗試。可能機器推薦帶來的內容消費量會越來越大,很多人會想起我以前說過這個事,這是兩回事情,確實我們不會關注用戶時長,我們不會以用戶時長作爲一個導向去考量一個目標,或者作爲一個KPI,我們更關注幫用戶完成什麼任務。

如果在推薦這裡他消耗了很小時間,說明我們這裡很多內容值得他去看,但是這個目標並不是我們爲了消耗他更多時長,所以時長最終會是一結果而已。剛剛說到最關鍵的一個轉化點,微信里社交推薦使得我們視頻號能夠立足下來,並且在下一步推動機器推薦的方法,可以讓內容被更多人所接觸到。

在此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也挺有意思。舉個例子,我們在中間遇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視頻這回事情,我們每天都在說視頻化,到底什麼是視頻?

說到視頻,大家會想到一個視頻文件就是一段視頻,就像在朋友圈裡面你要上傳一個本地文件,視頻文件,我們確實鼓勵你這樣上傳,這樣原創率會高一點。我想跟大家說的是,視頻文件這種東西以後可能會消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大家以前用Windows,當你轉到MAC系統以後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Windows管理器去哪裡了?你用蘋果手機也會說文件管理器去哪裡了,爲什麼沒有文件這回事情了,這些是不應該單獨存在的東西,文件都應該歸屬於某一個APP去解釋它纔有意義,否則都是一些原始數據沒有意義。

對視頻也是這樣子,我們現在所說視頻大部分是指視頻文件,發到朋友圈裡的等等,但是原始數據它只是一個文件,沒有辦法關聯到其他一些東西,它沒有辦法標註誰是創作者,沒有辦法直接看到觀衆的評論,沒法知道哪些人看過了,我們羣裡轉很多視頻確實只是在轉一些文件而已。

對視頻號來說,視頻應該是結構化的數據,結構化數據纔能有所有剛纔說這些東西,並且它就是應該存在雲端,這樣可以很容易就分享出去。我們在微信裡面每次分享一個視頻,還要傳一個文件過去,又佔流量,這樣方式是不對的,它應該被淘汰掉。

這也會讓我們反思,我們還在朋友圈鼓勵用戶上傳視頻,應該更新掉了,你的視頻應該是結構化數據再上傳到朋友圈,我們把視頻號內容分享到朋友圈就遇到一個問題,它應該分享到朋友圈裡面的是視頻式樣,一點就可以播放,還是應該是一個鏈接這樣的式樣?

這裡關鍵的一個問題在於,是個網站,是個網頁,還是它是一個視頻文件,或者說是一個視頻,我的答案是,我們雲端化的結構化的視頻纔是視頻,本地視頻文件是一些裸數據應該被淘汰掉,視頻就是應該過渡到雲端化的一種視頻格式。

大家現在在朋友圈裡面看到很多人轉的視頻號的視頻,和在朋友圈裡面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在這個地方的視頻化,你可以理解爲是結構化視頻內容的載體,所以微信將來裡面流通的視頻內容應該越來越多會是視頻號的視頻這樣一種形式存在,而不是視頻文件的一種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這樣的事情在以前公衆號體系已經發生過一次了,公衆號是文章的載體,因爲文章存在的價值是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果沒有公衆號這樣一個載體,我們只能傳一些文件出去,其實是很費勁。所以如果大家理解了公衆號對文章的價值,大家都可以理解視頻號對視頻的價值,我覺得這兩個是非常類似的。

視頻號更多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視頻內容的載體,可能很多人對載體這個詞理解不是特別深,載體還有什麼含義?載體是承載這個內容,就說明我們不是做這個內容,我們也不會去生產內容,不會去買內容,我們並不關注具體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載體的意思是我們只做內容的承載和傳遞,做這些事情。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特別理解的話,再回憶一下公衆號。

視頻號裡面還有長視頻的問題, 人爲區分出來的,我們最早定義它是1分鐘的時候,有點類似於偏短內容,因爲這樣很容易去刷完它,自然很多人會說我就是有超過1分鐘的視頻,當時我們就面對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去融入這些比1分鐘更長的視頻內容。

我們最早會有一個做法,我們把長視頻定義爲專門一種數據類型,和短視頻不一樣,看長視頻專門到長視頻那裡去看,我們不應該做這樣一種區分,他們消費的場景不太一樣,我在刷信息流的時候希望刷短視頻,別的地方我可能希望看長視頻,應該是同一個東西。

但我們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歸結爲不存在長短視頻區分,只存在短視頻是指1分鐘以內,如果是長視頻就定義爲頭1分鐘是整個視頻封面。因此你頭1分鐘也可以拿出來分享,拿到流裡面去刷,別人如果看完你的封面1分鐘,覺得很好看就會繼續看下去,如果不好看代表你這個封面沒有吸引力。

到後面我們就把視頻號裡面可以掛長視頻這個能力入口取消掉,沒有長視頻專門去區分它。長視頻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我們知道數據內容把它沉澱下來,它都變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我們希望從現在就開始沉澱這樣一些視頻化的內容,以至於微信就像一個視頻圖書館一樣,它隨着時間推移可以沉澱越來越多的視頻內容,這些視頻內容是一種巨大的知識庫,我們希望有一天這個知識庫通過搜索推薦的方式可以被挖掘,長視頻是對未來數據的積累。

剛剛說了這麼多,好像跟每個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在座發視頻比較活躍一點,更多的人不那麼日常去發視頻號,我們的目標確實是人人都能夠很容易通過視頻化的方式去公開表達內容。

我們也知道讓一個普通人去發表內容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事情,雖然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讓很多普通人去發表內容,我們做了一個小舉措,這個小舉措比我們預想的結果好很多,把視頻號放在名片裡面,結果好很多的是,比我們預料更多的一些用戶把自己的視頻號內容關聯過去了,這個數據我想說,公關又不讓我說,所以我又不能說了。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趨勢,說明很多人其實願意通過視頻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時候大家覺得微信做東西特別保守,但是並不是保守,確實很多東西是不對或者不應該做的。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把視頻號內容掛在名片上面,我們以前爲什麼不做這樣一個類似展示自己的內容呢?其實我們內部討論過很多次,說我們要不要在名片底下,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越來越多了,可能有兩億以上了。我們打開朋友圈看不到東西,爲什麼不給他們提供照片精選展示的功能,我們不願意做這個功能,一旦我們做了,你把歷史上最好的照片放在那裡,就不去修改它了,這個數據不是活的,對看的人來說就會覺得還是死的數據,沒有什麼意思。

這次我們願意這樣做,如果你關聯到視頻號的內容,它就是活的,因爲你會不停更新你的視頻號內容,而不是我選歷史上最好的照片做精美裝飾永遠不變了。所以對視頻號來說,雖然我們還沒有做到,但是我們目標還是希望它變成普通人都在用的一個產品,並不希望它僅僅是一些大V、網紅在這裡表現的地方。

很多人也會關注到視頻號正在變得全屏化,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在關注和推薦裡面已經變成全屏了,好友的贊這裡也會做灰度的實驗,我稍微說得專業一點點,是一個什麼概念?其實是關於信息列表的展現形式這樣一個概念。

信息列表就是有很多項內容,你怎麼樣把它展現出來。常見我們看到會有一些所謂的瀑布流、信息流,還有全屏這樣的東西,它們的區別就是一屏裡面放多少條內容是合適的,到全屏底下就是一頁裡面只放一條內容了。在這個過程裡面,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探索,非要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一屏裡面內容條數是跟一頁裡面用戶感興趣的命中率呈反比,如果這10條裡面你感興趣的越多,這一頁裡面可以放越少條數;如果每個內容你都是感興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內容條數和命中率呈反比,10個裡面選一個你要有選,我們要放10個讓你去選,是這個意思。

拿朋友圈舉個例子,對於朋友圈來說,如果我們現在把它改成每條是全屏,朋友圈就死掉了,因爲朋友圈命中率你感興趣的比率不是特別高,你天天刷朋友圈會很快,並不會每條都會很認真看,一屏裡面放大量的多條內容,因爲它的命中率不夠高,可能隨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還會變低,大家會說爲什麼我們不提高朋友圈的命中率。

提高的方法,我們就要去分析內容,把你感興趣的內容放在前面,大家看朋友圈內容不是看內容好不好,而是看我跟這個朋友熟不熟來選擇,你關注不關注這個朋友,跟他熟不熟,目前機器系統是做不到的,所以朋友圈不會比較顯著提高每一條內容的尺寸,哪怕你朋友圈發個視頻希望全屏我們也不會這樣去做。

關注也是這樣子,你關注的東西越多,命中率就越低了,因爲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感興趣,當時我們公衆號改版時抱怨的人特別多,背後原因當我們原來把文件夾式入口變成了摘要展開方式時候,一屏裡面條數就變少了,如果相同的命中率底下,把條數變少了,意味着你要提高命中率,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把每條變大了一些,其實就會有問題了。

所以當時我們看到一個數據很有意思,在公衆號改版裡面關注量少的人,整個閱讀量上升了,因爲它的命中率還是很高的,他關注的特別少,關注多的閱讀量下滑了,因爲他選擇的成本更大了。所以,後來我們在訂閱號頂部加了新標號,我要看的東西我在就找到了,抵掉了需要每一條所佔面積變大才能提高命中率,說得有點拗口大家不用太去理解它。

對於視頻號,我們上半年的內容豐富度很不夠,命中率很高,一屏裡面顯示多條內容,不只是一條,這樣用戶可以有一個選擇餘地,或者可以刷,不喜歡的跳過去。那個時候如果我們上全屏,下半年我們內容開始豐富了,這個時候命中率提高了,我們可以去做一些全屏的嘗試,並且確實單個全屏顯示肯定會比半屏顯示好很多。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數據,我們對比數據會看到我們報關注灰度到屏之後,就發現關注這裡人均時長就下降了,關注的時候很多人還是要去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一個一個內容看過去,可以推導出來我們關注裡面命中率還不夠高,全屏帶來了比較輕微的選擇困難,最近公衆號裡面我們也做用戶關注的內容排序,也是提高命中率。

全屏之後我們關注這個流裡面,也會做機器推薦介入的內容排序,因爲這樣纔有可能做到你關注的內容特別多,你選擇困難命中率低的時候機器幫你最重要的先推給你看了。

所以,全屏是很大風險的一個事情,如果你的命中率比較低去做全屏並不是一個好事情,我們下一步也會對推薦這個流的內容,大家可以去想一下,按剛纔說的命中率理論,它會帶來用戶更喜歡還是不喜歡?

下面我說直播領域的事情,我們觀察整個互聯網的變遷史,發現互聯網歷史上內容形態一直在演變。

最早的時候,你在網上寫東西需要去學習TML這樣一種格式語言,後來有了博客,又有了微博短內容的形態,現在更多人選擇圖片和視頻,直播也在朝着普通人更能夠生產和消費的角度去走。簡單體現就是內容越來越碎片化了,所以我也會想還有什麼樣內容形態是比短視頻這樣的內容能夠被更多人所接受,普通人也能夠去生產內容,更願意去消費。

這裡思考包括我們自己做了直播之後,我個人覺得直播是有這個機會。它在這個內容形態演變裡面反而進入到了一個更容易被大衆所接受的地步,雖然直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所以大家可能對直播認知還是在一個秀場或者帶貨的領域,這是從內容形態的方式來思考個人表達的內容形態方面。

可能大家會覺得直播很困難,因爲你沒有親自去直播過,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親自露臉直播過,直播過舉一下手,只有大概1/5的人,沒有嘗試過你真的體會不到那種感覺,我沒法用語言來表達,我自己直播過,但我是私域的直播,和我同事的直播,好幾千觀衆在裡面,我對它有直觀的感受,直播特別輕鬆。

舉個例子,如果讓我拍一段短視頻給所有同事看,我會覺得壓力特別大,我要準備思路,準備文稿,準備內容,但是直播面對幾千人,我沒有做任何準備,一分鐘的準備都沒有,只是把直播鏡頭手機架在這裡開始直播了,大家就會提問,我就按照這個提問來回答問題。

在這裡我體會到一點,我們說短視頻是有創作門檻的,但是直播並不需要你去做基本的內容,所以我現在在這裡不算是直播,我還是準備內容,如果一個真實的直播其實應該很輕鬆纔對,你打開直播可能不管有多少觀衆,你說幾句話,這跟你在微博上寫一句話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一種非常輕鬆的表達。

所以,未來直播有可能變成一種很多人都在用的個人的表達方式,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想,我們的微信名片太死板了,就一個頭像一個名字,朋友圈也看不到了,啥也看不到了,讓它活躍起來的辦法,我點開一個人的名片,這個名片是活的,這個人戴了一個眼鏡,可以直播他看到的,你只要進入他的名片就可以看到他的直播,看到他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這可能是直播一種形態,每個人都是別人的眼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到他所看到的,這裡直播變成了一個很終極化的東西。

我們直播有了視頻號這個ID之後,發現它很順利,前不久有一個流行雨直播,很快有超過100萬人看了,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我們對這個活動沒有做任何的推廣,完全是用戶自發滾動形成的,也是通過社交推薦起作用,有人自發把它轉發到羣裡和朋友圈,我們可以想象,雖然我們很少人在看,但是看直播的人可能會挺多的,這是微信裡面社交推薦特別巨大的一個能量所在。

我們在視頻號和直播入口裡面,還是會接入,直播多了以後除了你的朋友告訴你可以看某一個直播,我們也希望系統告訴你哪一個直播值得你花時間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考驗。直播入口我們現在還沒有,我們下一個版本可能就會有直播入口了,我們把它調一下位置,直播和附近的人。

直播裡面也會有電商的能力,包括直播可以掛到第三方小程序裡面去,之前很多人也說是不是隻能掛我們自己的小程序,當然不會這樣子,只是我們前期實驗做的東西,對小程序這個平臺開放性是第一位的,我們自己做小程序跟第三方PK是不對的,我們並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直播的關聯性,可能大家已經習慣春節在羣裡面搶紅包,拜年,但是這是真的一種線上拜年方式,我們傳統拜年是真的面對面走家串戶,這個場景更像直播這個模式,我們在希望今年的春節會有一些人通過直播方式來拜年,那就特別好,關於視頻號和直播就說到這裡。

今天下午市場部同事提醒我說,可能很多用戶會特別關心創作者,平臺會給他們什麼樣流量或者扶持,但是也並不是說平臺不來支持這個事情,平臺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支持這個事情,前面提到我們更加希望做一個內容的載體,並且讓視頻號成爲個人和機構的官方網站,你首先要有自己官網平臺才能夠幫你,所以跟你之前在網頁裡面做一個官網不一樣,你做一個官網只能去買搜索引擎的搜索,纔能有人訪問,微信裡面集合了很多其他產品可能沒法嘗試的東西,比如說對於信息我們可能會有搜索,有推薦,有系統推薦和社交傳遞這樣一些方式。

所以不用太擔心內容在這裡沒有人會看,剛開始我們也會去邀請一些明星進來視頻號,明星說沒有簽約費我們就不想來,我們說那不來就不來,因爲我們並不是想要去買一些內容進來,而是他應該在這裡自己創作內容吸引粉絲,當他有了粉絲當然會有回報,他應該自己去努力做到這一點,而不是我們出面來購買內容這樣一個方式,我們將來也不會這樣去做,倒不是爲了省錢,如果我們不花錢去買內容創作者還願意進來,才說明我們真的建立起一個可以運轉起來的生態,因此在微信歷史上我們一直不太強調也是這個原因,如果我們在系統和規則方面的效率做得好,反而會比運營效率高很多。

像我們現在看到微信支付覆蓋面非常大,我們微信支付人數並不算多,支付這樣一個需要跟線下充分接觸的行業裡面,我們可能一兩個人負責整個行業,公衆號Slogan被它打破了,現在放到視頻號上也是很適用的。

做產品是異想天開的過程,你先有一個想法去驗證它99%都不靠譜,如果最終有一兩個做下來能夠靠譜,就會非常有樂趣。如果拍下一個人的頭像會怎麼樣,拍一拍,有人跟你聊天,你扔一個炸彈把他的屏幕炸碎了,看起來真的碎了,會怎麼樣?聽一首歌的時候你能看到跟你一起聽歌的還有誰,還有畫面,你在某一種狀態裡面,你失眠了發現還有一些人也在失眠,甚至你跟他們一起數羊,這也是很有意思。

能不能給這些用戶一個畫布,每個人上來畫一個點,沒有人告訴他們畫什麼,如果有一千萬,一億人來畫這個點,這些點最後能不能變成一幅畫?你們覺得能嗎?變成什麼畫?沒人敢說,人臉,我覺得沒有人知道吧?肯定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東西它是很有意思,這樣一些想法如果我們真的把它做成產品,它就是我們通常稱爲的創造,創造一些東西。

這裡我分享一下後面的幾個實驗性的功能,可能它出來以後未必很成熟,但是任何東西第一步,特別是社交化產品功能,你很難預料到它在用戶裡會發生什麼作用,必須有很多用戶一起參與,一起互動,才能夠知道它會產生什麼樣結果,所以我們也會去觀察它最後的效果。

如果順利可能這些新的功能,大家在後面幾天我們就會發布新的版本就可以體驗到了。但是,跟視頻號比起來這些都是小功能,很好玩的小功能,其中一個是表情,表情其實是我們在表達方式裡面一個最基本的元素。我們一直在尋找所有領域的事情最基本元素,我們做的東西不至於太多,但是又非做不可的東西,拍一拍有很多人不太喜歡,你們不喜歡被別人拍,還有很多人拍錯了很尷尬,仍然有1.2億人他們設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是一種表達方式的基本元素,跟所有別的方式都不同,模擬人在現實裡面身體行爲動作,而不是通過發一個信息。

有一次我在內部開玩笑,未來人們生活會越來越線上化,人們會懷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所以表情是我們表達的基本元素,微信表情已經很多年沒有做大升級了,用戶給我們貢獻了非常多的自定義表情,使得它能夠一直有最新的表情在裡面運轉,表情數量統計數據量太大就沒有意義了,我們觀察了一些比較小數據量,能反映出一些趨勢,比如說人們表達出來地情緒越來越強烈了,裂開這個表情非常受歡迎,以前沒有這麼多比較強烈東西,我剛纔說如果扔一個炸彈出來屏幕都裂開了,或者動畫效果,我們怎麼樣把這樣一個東西歸類到表情的基本元素,使得它是一種通用的產品功能,好在我們最終還是找到了方法來做這一點,我先不劇透,大家過幾天可以用到了,我們新版本里麪包含了這樣一些表情的能力。

關於狀態,我們打開任何一個人微信名片,名片裡面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了,但事實上可能未來名片它就應該是活的,應該包含你當前的狀態,比如說你現在坐在這裡,這個纔是你的狀態,如果沒有很多隱私,你並不介意被很多朋友看到,坐在一起開會的人說我們狀態都一樣,我們在這裡開會也希望互相看到,這是我們引入“狀態”這個東西希望來做到的一個事情。

視頻動態表達一個人的狀態,但是視頻化表達在這個地方表達挺困難,每天只有100多萬人發視頻動態,我們也會把它升級一下,走到視頻另外一面,每個人發文字很困難,你發一段讓很多人看的文字很困難,如果自己隨便說一句話並不困難,所以“狀態”應該是隨便說一句話這樣,我們走到視頻另外一面,通過你隨便說一句話,隨便寫幾個字來表達自己的狀態。

所以,我們也希望看到一個場景,未來如果你在某一個狀態裡面,你一定也會希望看到還有誰跟你在同一個狀態裡面,你也希望看到他們,比如在一起打遊戲,一起旅遊的人,甚至是同一種心情的人都可以被“狀態”涵概進去,有時候我在內部經常說社交的本質是找到同類,狀態也是幫我們找到同類的一種方法。

確實不太知道這個結果會怎麼樣,並且它還很不完善,所以我覺得我們後面要經歷兩三個版本才能讓它變得更完善一些。即使這樣子我們還是把它在新版本里麪灰度出來,這樣大家有機會先去嘗試一下。

剛纔又說到關於個人狀態這樣新的嘗試,還有一個新的嘗試,一位觀衆跟我聊過怎麼樣看見一首歌這樣一個話題,歌不是用來聽,而是應該用來看的,自從有了移動互聯網以後,我感覺很多人聽歌變得少,只有開車時候纔會聽歌,因爲任何其他時候你會寧願去看視頻了。

微信其實是一個包含的信息種類特別多的東西,我一直不太滿意是在微信裡面聽歌體驗不太好,比如我特別不理解爲什麼所有播放器都是一個電唱機在那裡轉,我中學的時候有一個電唱機,我還去買唱片,我想大部分用戶不會經歷過那個時代,他們不認識的一個物品,一個唱盤在那裡轉。

我們聽歌時候我們應該做什麼?很多人會選擇我們聽歌時候不應該看到什麼,而是應該聽就好了,但我就希望聽歌時候能看到一點東西,聽歌時候你是會有想象力的,我們開車時候喜歡聽歌是因爲眼睛看到很多東西,想象力比平時更活躍了,聽同一首歌有很多人,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場景,很多類似的人,聽歌人眼前畫面都連起來的話,總有一些人,從這個點上出發,我們把聽歌體驗做了視覺化的展現,基數還沒有到那一步,我們眼球裡面都有一個攝像頭實時傳到雲端,到了那一步也是很可怕的,未來遲早會到那一步,目前我們通過別的產品才能做到這一步,有些熱心用戶會能夠變成一個製作得很精美的類似於MV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看到,這是聽歌的體驗。

我們還做了比較小的幾個改動,浮窗其實我挺不喜歡的,它特別像一個狗皮膏藥,佔了你的屏幕一個位置,很多朋友看文章看不完,一邊處理消息一邊看,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新版本你不用去佔屏幕,可以非常快速切回你想要看的文章裡面去。還有一個跟浮窗類似,比如我們遇到另外的問題,直播時候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不知道從哪裡點進去這個直播,我回頭退出來了找這個直播就找不到了,關閉它了以後,同樣情況你看一篇長的文章,我們也做了一個小的優化,在以前我們可以把微信拉下來,裡面有最近用過的小程序,最近看過的文章沒有看完,直播沒有結束的,視頻沒有看完的,這裡你可以很快找回它們。

預告一下,還有一個新的東西,每個人平常都用得着的東西,關於輸入法,原來並沒有想法做一個輸入法,我們平時收到特別多的投訴,“微信你是不是暴露我們的聊天記錄了”,只有業界一些人才能知道這個是怎麼回事,普通用戶完全不明白,可能在座人都知道我們確實不會看你們聊天記錄,即使這一點我相信你們也有點不相信。

但我們公司人確實知道這一點,如果要看會被開除,並且我們這裡不保存聊天記錄,而且即使最近3天聊天記錄,因爲它必須要在雲端保存下來,如果我們要去分析這些聊天記錄,可以給公司帶來非常大廣告收入,但是其實我們也沒有去分析它,所以微信對用戶隱私我們是非常在意。

爲什麼你還是會在微信裡面說過什麼,等會就收到廣告呢。有很多地方,並不是只有微信在處理你的信息,這個出發點我們技術同事就聊到說我們爲什麼不自己做一個輸入法,我想好啊,我們有這樣的技術團隊,正好是做機器翻譯的,他們本來在AI領域有非常好的積累,前不久他們還獲得了翻譯比賽的冠軍,他們也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技術水準,關鍵我們做這個輸入法如果你信得過微信隱私保護,應該也信得過微信輸入法隱私性和安全性,大家說我們就做吧,不久也會灰度這樣一個東西。

而且我覺得輸入法,語音識別投入這麼多,也是希望它是信息輸入第一個入口,未來這一塊發展越來越智能,我們想不到的新的輸入方法會產生出來,我聽說蘋果在做眼鏡,我們戴一個蘋果眼鏡,這眼鏡蘋果幫我們設計了,砸兩下表示下滑,兩下表示點贊,這也是很有可能的,新的輸入方法,我們前期做一些投入還是會挺好的。

今年講這些新的能力差不多了,有點不像微信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我個人觀念裡面我覺得做事情就是應該很快的,《孫子兵法》裡面有一句話叫“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快的時候要像風一樣,後面我們有時快時慢了,慢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視頻號組建了一兩百人的團隊,三個算法團隊,小規模底下能夠比很多大團隊跑得更快一些。產品這裡我們開發大家應該理解,視頻號這個速度纔是微信正常該有的速度,我們下一年如果還是做得這麼快,大家不要覺得有什麼,是正常的一個狀態。

說到這裡已經接近尾聲了,我們確實走過了十年,微信十年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體會,甚至很多人可能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社會變遷等角度去考慮它,我不會考慮那麼深,我從產品的角度來考慮,做了一些什麼,我們做的事情可能很多,如果非要我把它歸結爲非常簡單一兩個詞來表示的話,我想用兩個詞來表達它,一個是“連接”,一個是“簡單”,這就是微信最核心的東西,連接是很美的,我們世界是萬事萬物連接起來的,做產品做連接我們做最底層的設施,我們做好連接,基於這個連接產生出非常豐富的結果出來,很多社交產品也做連接,連到人就沒有往下,微信範疇更大一些,公衆號、小程序都是連接,我們這幾年逐步往這個方面做,微信支付是貨幣的連接,視頻號也會變成很多基礎設施,做連接我們的重心不是做內容,而是做底層的連接,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以前提去中心化。

“簡單”,我用這樣一個詞裡代替了“美觀,實用,合理,優雅”這一堆的詞,歸結到最後就是簡單,大家可能不一定認同,我自己是認可的,簡單是很美的,一個物品往往都是最簡單最美,工程裡面我們實現一個目標可能有一千種方法,只有最簡單這種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正是因爲有一千種方法存在,你要從一千種方法裡面找到最好的方法,是最困難也是最難的一點。有些人知道我以前在“飯否”上寫過“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爲一個垃圾產品”,如果當時我知道我們後來做微信絕對不寫這句話,既然已經寫了也要對得起這句話,現在我要說“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還不是一個垃圾產品”,現在微信雖然比十年以前多了很多功能,但是這些功能都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到了,並且在用戶看到的地方去做到,用的時候纔會看到它,現在的微信和十年前一眼看上去沒有什麼變化,10億人用它的時候,簡單的東西才最好用,簡單的目標是一個最高的目標,特別難做到,用戶不一定會在意你做的東西是否簡單,很多粗製濫造的產品也會有很多人用,我們還會去追求這種簡單,因爲還是有一部分人知道產品簡單背後的美感,他會認同這一點,這個也是挺重要的。

微信雖然說已經是非常大體量的產品,並且經歷了十年時間,我還是希望它一直保持自己的風格,一直像一個小而美的產品一樣,其實當初目標也是小而美,它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審美,自己的創意,自己的光亮,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目標的奴隸,這樣的話保持自己風格,我自己和我們的團隊工作就因此而更有意義一些,這是我對微信十年最後進行的總結。

謝謝在場各位,也謝謝在看直播的朋友,希望我這裡講話沒有浪費大家的時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