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爲何一再建議劉邦提防蕭何?

政治場上的權力之爭,瞬息間千變萬化,一不小心就會到皇帝的黑名單上,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大多輔佐君王的良將在勝利之後都落的慘劇,這就是患難可同當,有福不能同享,因爲這些開國功臣知道太多機密,足以威脅皇帝的政權,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最好的就是除去這些功臣。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韓信血灑未央宮都是鞏固皇權的鮮明例子,漢高祖劉邦攻於心計,擅長用人得韓信、蕭何、張良三人,才得以佔據天下,劉邦說:"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領兵帶將我不如韓信,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但就算是對漢朝有如此功勞的大臣,也逃不過兔死狗烹的命運,韓信死後,駐守漢中的蕭何成了劉邦的一大心病。

一. 蕭何老謀深算,令人生疑.

蕭何的一生,表面看似不能威脅到劉邦的軍政大權,一輩子只是做了一個負責批文、管理後勤的宰相,但他的城府之深,計策之妙卻不輸於張良。

早在起義之初,蕭何就展現出不同常人的心機,劉邦之所以會成爲起義軍的頭領,這也是在蕭何的計策之中,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雲集響應,是成功還是失敗誰也不能預測,若是成功還好,大家一起過好日子,可萬一失敗了追究責任還不是領頭的遭殃。

索性蕭何就把起義軍首領的位置故意讓給劉邦,這樣一來,不論成功失敗都不會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成功了自己就是功臣,失敗了也有劉邦去頂着。傳言,當時推選首領的時候劉邦確實幾次拒絕,因爲知道自己沒什麼能力,做不了一軍之主,但蕭何還是設了"占卜之局"讓劉邦當了起義首領。

蕭何見劉邦的確不肯做首領,但是如果失敗了總得有人背鍋,於是蕭何就命人寫下有資格做首領的名字,讓劉邦抓鬮,這一抓竟然是自己,這下劉邦也不好拒絕,索性就順了蕭何的計策。在義軍攻破咸陽後,不論士兵將軍,都被咸陽的繁華所吸引,就連劉邦也不例外,貪戀美色的劉邦,闖進後宮醉倒溫柔鄉,窮了半輩子,衆人紛紛撲向金銀珠寶,肆意搶奪,衆人皆是紙醉金迷。

可唯獨蕭何,一點不爲外物所動,一不貪戀財富,二不迷戀美女,進城後直奔秦御史府,御史府是古代藏匿國家機密的地方,佔據了這些,就能掌握舉國上下各個要塞的信息,從這也不難看出蕭何的勃勃野心。

二.張良獻策劉邦:想要安守天下,就要穩據關中.

1.削弱蕭何等諸侯、藩王勢力.

異姓藩王,是君主爲了表彰他們對國家建立政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及對他們行爲的肯定,這些藩王,大多是跟隨君主征戰沙場的武將,坐擁全國大部分兵力,藩王對君主俯首稱臣就是鎮守邊關的虎將。

如若是心懷不軌意圖謀反,那就是威脅君主政權最大的勢力,所以,要想鞏固皇權,集中兵力,就必須削弱藩王的勢力,張良早在進入關中前就對劉邦說服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但這些藩王之中,大多還是對皇帝忠心耿耿,所以不能直接發佈削弱其兵力的詔書,如若草率行事,恐怕激起忠臣兵變,得不償失,婁敬向劉邦獻策,提議將各地的藩王都請到關中來生活,這樣,一來便於監視藩王們的一舉一動,二來可以疏遠藩王們對自己屬下的掌控,第三也可以充實關中的力量,長此以往,藩王們就會逐漸淡去對兵馬的掌控,而這些藩王軍隊也逐漸聽從劉邦的調令,這樣假以時日藩王的勢力就自然削弱,避免了刀槍相見。

2.韓信叛變,故交蕭何難以洗清干係.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耳熟能詳,這也證明了兩人的關係不淺,還在楚漢相爭時期,蕭何向劉邦舉薦了韓信,此後韓信的戰績也證明蕭何當年沒看錯人,由於舉薦有功,蕭何也是被劉邦重視,這層關係是把雙刃劍韓信既給蕭何帶來好處也給他留下了隱患,建國後僅僅五年,韓信兵變想要奪取政權。

作爲故交的蕭何自然是難以洗清,雖不說自己有沒有參與謀反,在當時,凡是於謀反者有過交往的人都難逃一問,蕭何雖是宰相,韓信的事情也或多或少影響了自己在劉邦心中的分量,爲了自己與韓信劃清界限,蕭何也是不顧往日的情分,與呂后設計將韓信騙至未央宮,將其殺害。

與呂后合謀,韓信是死了,可蕭何還不知呂后也是劉邦心中對大漢政權有威脅的人物,這裡的嫌疑洗清了,可又陷入了另一團污泥,韓信的兵變讓在前線帶兵的劉邦意識到了後方對自己的威脅,於是他人雖在前線但經常派使者回關中打探蕭何的動向,種種跡象都讓劉邦不得不防着蕭何。

三.張良爲何一再建議劉邦提防蕭何?

1.蕭氏家族勢力日益強大.

歷朝歷代的京中貴族子弟,一般都在家讀書消遣,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就只有在府中培養一些賓客,這些氏族子弟一來一往,有的就形成了固定的關係,人多了之後就是一個小的團體,這些貴族子弟的門客,雖有泛泛之輩但也不乏有聰明學識的人,長久的來往,這些門客就成了氏族子弟的心腹,貴族勢力一旦強盛起來,難免會威脅皇帝的管理,三國的司馬懿就是憑藉多年培養的門客對晉朝政府的權力實施架空,到了某個時刻這些門客就是皇城裡最具威脅的力量。

蕭何的家族勢力一旦增長,就將會壟斷整個關中的經濟鏈,掌握了皇城命脈。劉邦遠在前線,一切大事都由宰相蕭何一人獨斷,這樣的皇城,簡直就是蕭氏家族的天下,劉邦的注意力只被關外叛亂的烽火吸引,卻沒有看到一個可怕的事實正在悄然成形:在他自以爲固若金湯的後方關中,一股家族勢力正在悄然崛起。

蕭何和他的蕭氏家族的成長是對劉邦的新威脅,張良諫言應該多多留意後方關中的舉動,並且,韓信的叛變更是說明了關中有些氏族企圖謀反,於是在劉邦以後出征時,他都留下"令太子爲將軍,監關中兵"的指令,以此來遏制蕭氏家族勢力的膨脹。

2.自建國起,蕭何獨攬漢朝政事,深得民心.

劉邦的起義軍攻破咸陽城後,蕭何急如星火般趕往秦御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御史府,沒有他的指令,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親信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軍事要塞、法令等機密檔案挨個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全部收藏起來,等待日後所需之時,蕭何收藏了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意味着他對天下的軍事險要、土地戶籍、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已經瞭如指掌,對於國家的掌握遠遠超過了作爲君王的劉邦。

建國初,關外仍有有反叛勢力,劉邦都親自帶兵出征,讓宰相蕭何留守關中,蕭何安定百姓,恢復生產,全力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面,他一方面根據秦朝的律書再加上他自己的想法,重新建立社會法律秩序,另一方面對剛剛遭受戰亂的百姓施以恩惠,穩定定民心,這些讓百姓能夠得到關心的做法,讓他收穫了關中百姓的信任,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或許超過了在外征戰的劉邦。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上一個跟蕭何做過同樣事情的是戰國的商鞅,同樣是重修法律,安撫百姓,在百姓中的呼聲超過了君王,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殺身之禍,如此與商鞅相比,張良僅僅告知劉邦讓他監視蕭何已經算是很好的了,作爲皇帝的臣子,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不能高過皇帝,所張良一再讓劉邦提防蕭何也是情有可原。

結語:

"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政治不幸,皇帝爲了中央集權,消除權臣也是在所難免,作爲臣子,應該早早想到這些而獨善其身,皇帝是一國之君,自己再怎麼有才幹,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不能超過皇帝,正確的爲臣之道能在必要時挽救性命,蕭何的一家獨大,是讓張良諫言劉邦的主要原因,懂得正確的做事方法,蕭何也許就不會晚年潦倒。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漢書歷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