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孟良崮戰役倖存者

有志先生保存的負傷榮譽證。(作者攝)

1947年5月份,發生于山東的孟良崮戰役,對國共內戰的結果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不僅做爲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由猛將張靈甫率領,全副美式裝備的整編第74師在戰場上被殲滅殆盡,原本處於被動挨打狀態的共軍也轉而進入了反攻的階段。受到此一戰敗打擊的影響,國民政府的軍心士氣就此一蹶不振,其餘國軍嫡系部隊也在接下來一年內發生的三大會戰中遭到殲滅。

居住於新北市土城區,高齡九十八歲的榮民沈有志老先生,就是相當少數還生活在臺灣,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整編74老兵。提到自己當年從軍與日軍還有共軍廝殺的經驗,沈有志先生看着掛在自己家裡牆壁上的先總統蔣公遺像,驕傲的告訴來訪的退輔會組長與隨行的採訪記者:「我這一生對這個國家,已經沒有任何遺憾了。」

沈有志先生參加滇緬抗戰的故事,已經被收錄於由美國空軍軍官丹.傑克遜(Dan Jackson)撰寫,今年出版的英語書籍《饑荒,刀劍,戰火:二戰期間西南中國的解放》(Famine, Sword, and Fire: The Liberation of Southwest China in World War II)一書中。(作者攝)

懷念那同仇敵愾的抗日歲月

雖然沈有志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在整編第74師內擔任副班長職務,但是早從抗戰時代開始就已經加入國軍的他,並沒有一開始就加入做爲整編第74師前身的陸軍第74軍。甚至,家境貧苦,小時候當過一段時間的放牛娃,老家來自於河南省黃川縣的沈有志,如同絕大多數國軍的底層老兵一樣,是被強制徵召進入部隊服務的。

自1939年被「抓壯丁」以後,沈有志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的家人,而且就連弟弟與妹妹今天究竟身在何處都不知道。不過,對於當年強迫自己離開故鄉當兵的國民政府,沈有志卻完全沒有任何的恨意,只因爲他認爲凡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都有將侵略者趕出國土的責任。被編入陸軍第9軍師第101團第1營第2連第1排第1班後,沈有志幸運的趕上參加了那年由國軍所發動的冬季攻勢

後來,沈有志的部隊輾轉於中條山與太行山一帶打游擊。老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們的步兵營對日軍控制的雁門關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沈有志表示,參與那次戰鬥的國軍官兵都非常愛國,每當看到飄揚在雁門關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被日軍的機槍打掉,就一定會有士兵衝去將國旗舉起,並且以肉身護駕。

那一次國軍雖然短暫奪回了雁門關的控制權,但整個營也打到只剩下了最後六十名的弟兄,而沈有志就是參加了那次攻擊任務的少數生還者之一。由於中條山是國軍在黃河北岸最重要的遊擊據點,由衛立煌將軍擔任司令的第1戰區在當地共佈署了十八萬名守軍以抵擋日軍的攻勢。這些國軍雖然在戰前隸屬於不同的派系,但是在面對共同敵人的情況下,彼此之間都非常的團結。

沈有志指出,中條山戰場的地理範圍非常廣大,他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在沒有直接以肉眼看到友軍的情況下與他們並肩作戰的。但是,第9軍的弟兄有時候還是有機會與來自於其他部隊的國軍官兵在同一條戰線上奮戰。其中,沈有志對由前西北軍將領龐炳勳將軍指揮的第40軍印象最深刻,認爲習慣近距離搏鬥的他們士氣最爲高昂,作戰最爲英勇。

提起國軍能夠在中條山上擊潰日軍十三次大規模攻勢的原因,沈有志認爲歸功於守軍官兵都懷有強烈的愛國意志。除了老百姓都萬衆一心的支持國民政府之外,習慣扯國軍後腿的中共8路軍,也順應了民族大義的潮流做出了與國軍合作的決定。就連表面上屬於日軍盟友的所謂皇協軍官兵,也並沒有忘掉自己是中國人,時常在暗中向沈有志的部隊提供情報。

不過,國軍在中條山上的防線,終究還是不敵日軍於1941年5月份所發起的第十四次大規模攻勢而瓦解。自此以後,國軍在黃河以北的力量爲日軍連根拔起,沈有志也只好跟着第9軍撤退到了河南洛陽。一直要等到1944年4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第9軍才因爲洛陽不保而被調防到了貴州。隨後,第9軍的番號被撤銷,沈有志等部分官兵被編入第71軍,參加了滇西大反攻。

進入了陸軍第71軍第91師第71團第1營第3連以後,沈有志發現他們部隊的待遇相比起過去在第9軍的時候有了巨大的改善。除了換裝美式裝備,第71軍在進攻龍陵過程中,也可藉由對空聯絡板呼叫美軍的P-51野馬戰鬥機提供空中支援。那一次沈有志雖然親眼見證了國軍光復龍陵的輝煌時刻,但是他的背部卻也因爲遭到盟軍飛機射出的子彈碎片擊中而受了第一次傷。

克復龍陵之後,沈有志又隨第71軍一同被編入了第3方面軍,參與了對廣西地區的反攻行動。沒有想到第71軍在崑崙關一帶遭到了日軍的頑強抵抗,導致沈有志的左食指又在與敵人拼刺刀的時候被劃傷。然而,日軍還是沒有辦法憑藉武士道的精神,對抗在火力上已經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國軍。最後,沈有志的部隊又先後從日本人手中,收復了柳州與陽朔兩個廣西戰略重鎮。

第3方面軍收復桂林後不久,日本就因爲B-29轟炸機在廣島與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而投降,對日抗戰也終於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落幕。回想起這段參加抗戰的歲月,沈有志表示自己付出了難以想像的犧牲,不僅就此失去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而且也爲此負了兩次的傷。不過,一提到自己當年與日本侵略者面對面作戰的歷史,沈有志老先生仍難免露出身爲戰士纔有的自豪表情。

沈有志先生因參加孟良崮戰役負傷而取得的傷票。(作者攝)

隨整編第74師走向孟良崮戰場

抗戰勝利後,已經是中士副班長的沈有志隨第71軍一起開往蘇州駐防。然而,離家已經六年的他,在目睹日本已經投降,和平已經到來的情況下,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開小差」的決定。沒有想到的是,逃離了71軍後的沈有志,居然在北上回家的過程中,被正在江蘇省北部漣水地區從事剿匪任務的整編第74師又拉了一次壯丁而回到了部隊。

雖然一開始對於再度回部隊去賣命心裡有一百萬個不願意,但是在目睹到整編第74師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士氣高昂的部隊後,沈有志馬上又對新的單位產生了極高的向心力。進入了整編第74師57旅171團2營6連2排7班並當起了副班長後,他也發現無論是師長張靈甫還是旅長蔡仁杰,都是十分忠於國家與領袖,愛護基層士兵,並且以身作則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優秀軍人

與中共宣傳不同的地方,是在於整編第74師在蘇北十分受到民衆的歡迎。畢竟看在許多地方老百姓的心中,中共的新4軍不是什麼抗日的英雄,而是破壞地方秩序的恐怖份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將像整編第74這樣紀律嚴明的中央軍部隊視爲救星看待。沈有志表示,整編第74師部隊無論是走到哪裡,老百姓都會拿出吃的與喝的招待他們,軍民關係非常融洽。

那麼,像整編第74師這樣裝備優良,紀律完善,而且在對日抗戰中幾乎沒有遭遇過重大失敗的國軍王牌部隊,又是爲什麼會在孟良崮戰役中敗給共產黨華東野戰軍呢?沈有志先生認爲,這首先在於華東野戰軍動員來的部隊數量是超過了整編第74師一個加強師所能應付的。除了帳目上的五個縱隊外,中共還投入了大量的「支前民兵」進攻孟良崮的守軍。

沈有志估計,孟良崮的國軍所面臨的敵人至少是由九個縱隊,也就是九個軍所組成。如果說像整編第74師這樣一個人數將近於一個軍的加強師的兵力是三萬人,那麼其所面對的敵人就有將近二十七萬。其次則是在於國軍不再像抗戰時代那般的團結,即便同樣是屬於中央軍嫡系部隊的將領,雙方之間也會出於各自的利益考量而不願意相互支援。很快的,整編第74師就因爲遭到敵人大軍包圍而處於孤立無援狀態。

國府空軍雖然也出動了運輸機向整編第74師空投食物與武器彈藥,然而國軍地面部隊無法與空中保持通暢的聯繫,因此這些物資常常不慎落入了共軍的陣地內,反而壯大了敵人的實力。由於戰場範圍太大的原因,國軍所派出的P-51野馬式戰鬥機也沒有辦法對共軍實施精確的炸射,或者提供整編第74師一切有幫助的空中支援。

最後,包括沈有志在內的許多整編第74師士兵爲了填飽肚子與解渴,還會偷偷離開陣地去找尋食物與飲水。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會不小心闖入華東野戰軍的陣地裡面。中共的幹部出於統戰目的,下令共軍官兵不要爲難國軍弟兄,而且還主動提供他們食物與飲水帶回去。沈有志表示,後來國軍士兵都會偷偷的在步槍的槍托上,伸入共軍的陣地裡拿回一些物資充飢解渴。

對此,沈有志表示由於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的官兵大家都是中國人,彼此之間的仇恨本來就不會像面對日本人的時候一樣強烈,所以這類奇怪的事情在國共內戰期間確實常常發生。不過沈有志同時也指出,整編第74師的軍人,哪怕是階級最低的士兵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度也都比其他國軍的軍人來得高,因此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共產黨給統戰過去的。

所以,大家還是一面的領取來自於共軍的食物,一面同時與共軍作戰,而且無論共產黨怎麼樣的喊話,都絕對不投降。沈有志表示很多士兵因爲對國家的忠貞而死在了共軍的槍口之下,他本人的左手腕也在與敵人交火的過程中被打穿。最後,不只已經升爲副師長的蔡仁杰跟着張靈甫一起自殺,整個整編第74師也是在打到整個彈盡糧絕以後遭到殲滅。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沈有志與其他被打散的整編第74師官兵一起爲共軍俘虜。由於當時共軍採取「優待戰俘」的政策,因此沈有志等國軍弟兄透過明確告訴共產黨人自己想要回家的方式而輕易得到了釋放。然而,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受到張靈甫師長愛國氣節感召下的沈有志,反而已經失去了回到老家去當一個尋常老百姓的能力。

沈有志退役後,仍持續接到蔣中正總統的慰問信。(作者攝)

傘兵部隊撤來臺灣

取得了在部隊中服務的同鄉幫助下,沈有志在南京加入了內戰期間編制於空軍下的國軍傘兵。恰巧當時國軍效仿美軍編組快速反應部隊的經驗,將裝甲兵與傘兵聯合編組爲第3快速縱隊,以應付日益吃緊的戡亂局勢,使得被編入了傘兵第1團第3營直屬通訊連擔任通訊上士的沈有志,得以再度進入中華民國最精銳的部隊裡服務。

然而,這一支專門爲了對付中共的游擊戰而創建,以「不攻堅、不守點、不停留.吃掉多少算多少,打了就跑」爲戰鬥宗旨的第3快速縱隊,最終還是因爲其轄下的傘兵、裝甲兵、運輸兵、砲兵與空軍之間的指揮體系不統一與不協調而無法如計劃班的順利運作。在1948年6月的豫東會戰中,第3快速縱隊就遭到了共軍毀滅性的打擊,傘兵第1團的陣地被突破,傘兵第2團則被全殲。

幸運的是,當時負責操縱無線電電臺的沈有志,主要任務是坐在由GMC大卡車改裝而成的兩噸半裝甲運兵車上,爲前方與中共作戰的國軍健兒們呼叫空中支援,因此在第3快速縱隊失敗時得以即時脫離戰場。只不過在撤退途中,沈有志還是因爲左髖骨遭到共軍砲彈碎片打中而負傷。這是沈有志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戰場上爲了中華民國而流血。

1949年夏季,沈有志在大陸即將全面淪陷之際隨傘兵第1團第2大隊通訊隊於廈門搭船進入了臺灣。抵達臺灣以後,空軍傘兵司令部於1949年11月11日改名爲空軍傘兵總隊司令部。到了1950年5月1日,傘兵總部迴歸陸軍的指揮體系,沈有志也因而又恢復了陸軍軍人的身份。隨後,他跟着傘兵部隊輾轉於臺南、岡山與屏東等地駐防,負責守護南臺灣的安全。

諷刺的是,身爲傘兵一份子的沈有志要等到1952年10月隨陸軍傘兵司令部一起進駐屏東南機場以後,纔有了人生第一次的跳傘經驗。而且在完成了跳傘訓練後不到一年,沈有志又與其他一百九十九名傘兵弟兄一起被選中,到臺北總統府擔任衛兵工作。這雖然意味着沈有志在野戰部隊的生涯走向結束,不過保護國家元首安全的任務,對他而言顯然是更爲吃重的。

幸運的是,自政府轉進復興基地以後,解放軍從來沒有機會渡過臺灣海峽對臺北發動大規模的襲擊。所以沈有志在總統府的工作雖然吃重,但是他也從來沒有必要爲了保護總統的安全而讓自己身處於槍林彈雨的環境之中。更重要的一點則是擁有豐富戰鬥經歷,忠誠度又高的沈有志,在當時非常受到蔣中正總統的喜愛。

回憶起這位自己效忠了一輩子的國家元首,沈有志仍舊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表示,在總統府擔任衛兵的時候,時常有與這位老總統對話寒暄的機會。在與蔣中正交往的過程中,沈有志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感受到對方有任何的架子。沈有志指出,總統在與他們這些從抗戰時代開始就追隨中華民國南征北討的軍人,展現的永遠都是親切平等與一視同仁的態度。

就算等到沈有志於1956年正式退伍,恢復爲一介平民之後,他仍然會不時收到蔣中正總統的來信。在信中,蔣中正不只永遠都是以「同志」相稱,而且對於沈有志的生活也是極度的關照,甚至會在逢年佳節的時候替他送上慰問金,讓老先生十分的感動。這也正是爲什麼直到今天,沈有志仍堅持在家裡的牆壁上懸掛蔣公遺照的一大原因。

相反的,沈有志認爲今日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顯然沒有老總統那樣的照顧與關照他們這些打過抗戰的老兵。甚至在訪談的過程中,他還不忘對前陣子參加總統大選辯論的三位總統候選人,即朱立倫、蔡英文與宋楚瑜提出了批判,認爲這些政客的心中早就已經沒有了飲水思源的概念。對此他失望的表示:「這一次的選舉,他們都不要想從我手中得到一張選票。」

儘管對國家與政府有所怨言,但是沈有志先生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卻絲毫沒有打折。平常靠撿破爛維生的他,每當心血來潮的時候,就會將珍藏於家裡的大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拿到家門口揮舞,回想自己在大陸與日本人還有共產黨作戰時的光輝歲月。他曾不只一次的感嘆道:「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旗,如果兩岸的中國人能夠統一在這面國旗之下有多好?」

由於除了52軍之外幾乎所有的中央軍主力,都在國共內戰期間遭到共產黨殲滅,因此能夠活着來到臺灣,而且又有過抗戰經驗的嫡系部隊本來就不多,至於參加過整編第74師的數量就更是稀少。尤其是在經過了七十年的歲月後,還能夠在臺灣找到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老兵則更爲可貴。從這個角度來看,用國寶來稱呼沈有志老先生,一點也不過份。

永遠捍衛中華民國國旗的抗戰老兵沈有志先生。(作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