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羅畢逛東非最大二手市場 80%貨品來自中國

年底將至,肯尼亞人有過年換新衣習俗。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吉空市場即將迎來旺季。它是肯尼亞最大的露天市場,也是整個東非最大的二手商品銷售集散地,《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在一個週六的下午來到這裡,眼前繁忙熱鬧的景象,令人震撼,批發商散客忙着選購商品(如上圖),商販叫賣聲不絕於耳。你很難想象,這個市場上隨便一個不修邊幅的肯尼亞年輕商販就可能坐擁百萬美元財富。據報道,這個市場每個月的貨物吞吐量大概是五六百個集裝箱,幾乎與每個月肯尼亞進口的二手商品總量相等。

商品豐富,應有盡有

記者從交通擁堵的內羅畢市中心出發,乘坐Matatu(當地公共交通工具,類似“招手停”)見縫插針前行,終於在半個小時後抵達吉空巴市場。在記者下車的地方,停着多輛Matatu,一批批顧客被運來,又被運走。

市場建在一片棚戶區裡,一個商戶佔一個攤位,幾根木頭柱子支撐着一片塑料布就構成了一個攤位,而沒有攤位的商販直接就在土路中間擺起了攤,導致市場內的道路非常狹窄,常常需要側身而行。肩背貨物的搬運工或者推着貨車人力車伕在擁擠的人羣中穿行,大聲喊着“借光,讓個路”。整個市場有上千個攤位,商品數量和種類的繁多足以讓人驚掉下巴。儘管吉空巴以銷售二手衣服爲主,但是其他日常消費品鞋子、包、牀上用品首飾等都能在市場裡找到(如下圖)。英語、斯瓦希里語的吆喝以及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

市場上的二手衣服並不像我們想象的一樣破舊殘次。不少攤販出售的經過清洗、熨燙過的二手服裝,從外觀上與商場裡銷售的新衣服並無不同,這些攤販也會將新衣服和二手衣服混合在一起賣。衣服來自中國和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從衣服的標籤能看出來。

對於普通肯尼亞人來說,穿二手衣服稀鬆平常。當地記者Joyce Chimbi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二手衣服既便宜又不用擔心過時。除了吉空巴,當地人也有其他很多的市場可以選擇,但他們的物品也都幾乎來自吉空巴。在吉空巴,可以買到所有你需要的東西。從最近幾年開始,從中國進口來的二手衣服大受歡迎,不僅因爲價格便宜,還因爲尺碼更合適。

蒙內鐵路大大縮短運輸時間

27歲的批發兼零售商Alex Musyoka的攤位離吉空巴市場入口處不遠。他還有兩個搭檔一起賣各種物品。Alex自2010年開始賣二手衣服,而從中國進貨始於2012年。他有些得意於自己的商業敏感性,因爲2013年上任的現任總統烏胡魯·肯雅塔一直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

Alex告訴記者,通常他會和信得過的朋友組成一個合作社,向當地的一箇中間人訂貨,而這個中間人再去向在中國的供應商訂貨。這些二手衣服會放在一個集裝箱裡,到達蒙巴薩港口後,合作社中的一個人會將貨物帶回來讓大家分,有人訂褲子,有人訂兒童衣服,大家不會產生衝突

“對我來說,蒙(蒙巴薩)內(內羅畢)就是我的飯碗。”Alex說。

由中國公司承建的蒙內鐵路於2017年5月31日開始運輸貨物,之前十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的路程現在只需要四個半小時。而蒙內鐵路正是由總統肯雅塔推動的。Alex說,之前他要停業一週去蒙巴薩拿貨,但現在只要守着他的攤位就可以了。

80%貨品來自中國

對Alex來說,生意好的季節即將來臨,因爲年底將至,人們要換新衣。Alex的衣服賣給肯尼亞當地以及從索馬里烏干達坦桑尼亞等東非國家來的批發商和散客。週一到週五更忙些,因爲批發商們都在工作日進貨,以便賣給週末出來逛街的人。

那麼,對於已經“入行”9年的Alex來說,賣二手衣服究竟有多賺錢呢?Alex告訴記者,1單二手衣服從50公斤到100公斤不等,去掉成本、運輸以及中介費等,能淨賺30美元。生意好的時候,他一天至少能賣掉30單,也就是淨賺900美元。Alex現在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百萬富翁”。他說,自己80%的貨品來自中國,所以80%的財富來自中國。

不過Alex並不滿足。在夜校獲得高等經濟管理學位的他希望攢足夠的錢,以便能夠進軍房地產業,等賺到更多的錢,他自己就能租集裝箱,將二手商品的生意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