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用理性進行復雜判斷和決策| C計劃L7思辨說理課

2023年是劇變的一年。

這一年,科技與人的紛爭更加突出——ChatGPT已經可以成爲人的助理、自編程序,而因爲全球經濟下行,各大公司卻紛紛裁員,應屆生就業率也趨向觸底。這一年,世界局部戰爭不停發生,極端主義思想與娛樂至上言論開始充斥網絡社交平臺……不少人都開始感受到生活的無力,我們逐漸意識到,身處倦怠社會的不易。

作爲個體,在這樣持續變化的社會裡,該如何自處?又如何面對挑戰?

可以確定的是,想要應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我們不能再依賴着直覺和感受來做出判斷,而是要綜合各方面考慮因素,結合自身情況,做出理性的權衡和判斷。

——現實的世界是複雜和多變的。要建立起對複雜問題的分析能力,需要對問題保持開放的心態,用批判性思維的眼光審視不同的觀點,不人云亦人,基於高質量的論據和經得起推敲的觀點做出判斷和決策。

C計劃給六年級以上的孩子精心準備的春季思辨說理課上線,將帶着學員們一起,通過思辨交流,看見多元觀點,讓自己的視角更加開放;通過拆解複雜的議題,學習高質量論證說理的技巧。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分析複雜問題,做出複雜判斷的能力。

C計劃思辨說理課有何特色?

鍛鍊思辨,學習論證:學分析論證結構、尋找高質量論據支持觀點,學做複雜判斷,寫論證文章

小班辯論,學習說理:輪流發言,鍛鍊表達和論證能力,傾聽和吸收多元觀點

結合現實,拆解多元議題:探討社會、歷史、自我、哲學等等現實議題,加深對現實社會的理解

/ 孩子們總結的課堂收穫 /

/ 心動嗎?抓緊時間,現在報名搶佔席位 /

1、該不該嚴格限制中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

——科技觀:反思社交網絡的現實影響

隨着網絡的普及,社交媒體的使用成爲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開手機查看微信/微博信息已經是我們最常見的習慣之一。對於網絡時代的青少年來說,接觸社交媒體似乎必不可少,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擔憂。

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滿足了青少年與他人進行聯結和自我表達的需求,跨越地理障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觀點和關係;但與此同時,對於自我管理能力與分辨能力還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社交媒體也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干擾睡眠,甚至可能會產生網絡霸凌,被網絡謠言等非理性言論所困擾。

曾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又名社交困境)就講述了社交媒體的成癮機制及對社會的塑造。我們將從這部紀錄片切入,跟孩子們一起探討:是否應該嚴格限制中小學生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該如何理性看待和使用社交媒體?

2、該不該在背後記錄和評論他人?

——交友觀:反思交友邊界

當你知道,你的朋友在背後觀察記錄你的言行舉止甚至有一些刻薄的評論,你會有何感想?感覺背叛?不爽?還是無所謂,繼續跟他往來?每個人都有好奇的心理,如何判斷這樣的好奇會不會帶來對他人的傷害?言論自由和交友的邊界應該如何把握?

《小間諜哈瑞特》就探討了類似的話題。女孩哈瑞特立志成爲一名作家,因此她制訂了一條間諜偵察路線,每天都出去窺探一番,把觀察到的大人和同學的一言一行都記在筆記本里,並加上自己的率真評論。可是有一天,哈瑞特不小心把筆記本弄丟了,同學們無意間撿到了筆記本,看到了對他們真實卻很傷人的描述,哈瑞特成爲了衆矢之的。

《小間諜哈瑞特》曾獲得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本優秀童話等榮譽,是美國兒童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我們將從這個故事出發,跟孩子們一起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對朋友進行真實或負面的評論?如何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表達欲的同時,又不破壞友情?探討交友和言論自由的邊界。

3、全職媽媽增多,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性別觀:理解女性困境,反思社會公平

全職媽媽,即爲了照顧子女成長,經營家庭而辭去工作的女性羣體。《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佔比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佔比已達到82%。

對於全職媽媽,人們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認爲全職在家帶娃是一個好差事:可以相對靈活地安排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副業,陪伴家人的相處時間更多;有的人則認爲,全職媽媽更多是無奈之舉:職場的壓力,社會的期待都讓女性不得不爲家庭犧牲更多,而全職帶娃的價值和佔用的精力也被嚴重低估,媽媽們往往身心俱疲、缺少成就感。

2019年席捲亞洲的現象級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引發了很多女性的共鳴。金智英看似按部就班的生活背後,是無數個接近崩潰的瞬間:重男輕女的家庭、職場性騷擾、做全職媽媽的艱辛……我們將從這本書切入,帶孩子們一起探討: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究竟是迫於無奈還是內心向往?全職媽媽增多,意味着性別平等的進步還是倒退?理解母親——這個孩子們成長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性別困境和選擇。

4、面對固執己見的人,我們該爭論還是閉嘴?

——溝通觀:學會理性溝通與交往

千萬不要跟固執己見的人爭論!——不管是社交網絡,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確實,既然是“固執己見”,想要說服對方顯然沒那麼容易。爭論之下,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可能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不歡而散,甚至可能爲自己招致懲罰。但是,閉嘴保持沉默真的是更好的方式嗎?

當自己的好友堅持某種自己不認同的觀點和做法,當父母固執己見,一定要讓自己選擇某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興趣班時,當自己和老師的觀點不同時,當工作中被要求執行自己並不認可的工作內容時,該怎麼做呢?

在人際交往中,到底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又避免破壞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將結合相關心理學研究,與孩子一共探討:面對固執己見的人,該爭論嗎?放棄爭論或據理力爭是不是明智的選擇?探討如何區分情況進行迴應,思考與人理性交往的智慧。

5、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製品貿易合法化嗎?

——生態觀:理解野生動物保護背後的法治挑戰

怎樣避免野生動物被非法盜獵,怎樣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一直是被熱議的環保話題。數年來,一直有不少人提出: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製品的合法貿易,例如象牙,此舉動看起來好處頗多:例如合法的貿易可以降低動物製品的價格,從而打擊盜獵者的利益;此外,出售動物製品獲得的利益,還可以成爲當地進行動物保護的物質激勵。

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曾經批准過兩次合法的象牙交易,但依然引發了盜獵的浪潮,象牙的非法貿易有增無減。問題出在哪裡?非虛構作品《象語者》一書中,著名的自然環保主義者勞倫斯·安東尼在南非擁有一片原始土地,他被要求接收一羣愛惹麻煩的野生大象。跟隨着勞倫斯保護大象、與大象建立情感的過程,讀者也逐漸看到非洲盜獵問題的猖獗以及人們對待盜獵及野生動物製品的態度。

我們將從相關非虛構新聞報道中切入,結合《象語者》一書,帶孩子們一起探討:我們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貿易合法化嗎?野生動物保護背後,存在着哪些法治挑戰?

6、當代日本人是否應該爲先輩的戰爭行爲承擔責任?

——歷史觀:學習用建設性視角看待歷史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曾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侵略者形象。1931年日本佔領了中國北方,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簽字投降,14年間,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死於戰禍。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而這段歷史,中日兩國的政府和民衆都有着很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很多中國人認爲,相比德國總統的下跪致歉,日本至今爲止沒有正式、明確表達過對於侵略中國的歉意。特別近年來對靖國神社的參拜,更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也有不少人認爲不應該延續仇恨,應該用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兩國關係。兩個國家的年輕人,或許都不一定了解歷史,或許也對彼此有很多不好的看法,但同時也在受到對方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我們將結合一些新聞報道、影視紀錄,跟孩子們一起探討:當代日本人是否應該爲先輩的戰爭行爲承擔責任?這段被侵略的歷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學習用建設性的視角看待歷史。

/ 現在購買,立享優惠! /

爲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閱讀課?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爲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點擊下圖,不錯過最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