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的“籃子”

題圖|視覺中國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一句衆人皆知的投資準則。

隨着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逐步深化,與世界的聯結越來越緊密,普通居民可投資的產品種類、渠道乃至地域越來越多,令人眼花繚亂。居民迫切需要目標明確、風格清晰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尋找更靠譜的“籃子”或“籃子”組合,來實現安放手中雞蛋的目的。

身爲專業的投資機構,近年來宏觀環境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也成爲基金公司面臨的巨大考驗。如何才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要,爲投資人尋找更有確定性的籃子?投資目標、方法該如何進化?打法、策略如何升級?團隊如何高效協作……都對基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內資產管理起源於上世紀末,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首隻銀行理財計劃,標誌着資管行業開始駛入快車道。行業初期發展較爲粗放,可投資產品數量有限,無非是割裂的權益和債券兩大類,投資策略也較爲簡單,可謂是大部分雞蛋都放在了同一個籃子裡。

隨着居民財富的快速積累,投資人的訴求逐漸變得多元,單一資產或者一個單品已經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資管行業也在進行自我變革,從純權益到固收+,再到全天候多資產,算法工具開始被廣泛運用,資產的品種、市場的多樣性以及策略的豐富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資管行業自我迭代的同時,行業迎來一輪又一輪的監管,高收益的信託計劃退場,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成爲過去式,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內外部市場環境越發複雜。

面對錯綜複雜的投資環境,投資目標是仍舊追求高賠率和高彈性,還是更加關注高勝率和確定性?投資起點是仍舊以預期收益爲導向,還是以風險預算作爲出發點?投資方法是仍舊依靠基金經理的個人主觀能力,還是轉向團隊作戰、主觀結合量化的系統化投資?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爲客戶尋找確定性,尋找靠譜的“籃子”及組合,是當前每一家資產管理機構都需要回答的課題。

從債券、股票到混合資產,從專戶、公募到FOF,從主觀、量化到風控,從個股個券的研究到宏觀配置研究,中歐基金一直在尋找靠譜的“籃子”組合。經過市場十多年的歷練,根據團隊整體的投資認知和思維碰撞,結合公司文化特點,中歐基金探索出了“多資產解決方案”。

“多資產及解決方案”從命名開始便意味着多環節的分工與協作,不再是簡單的股債分倉管理,也不再是某一位基金經理單打獨鬥,而是需要組建一支專業默契的團隊。

多資產及解決方案投資部總監黃華給出目前團隊成員滿足的三大要求:多元化背景、量化思維、系統化認知。

首先是多元化背景。近年來明星基金經理廣受關注,業績紅火時被市場追捧,而業績一旦下滑便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不利於產品規模穩定,其弊端顯而易見。在多資產解決方案中,每個團隊成員在不同的領域都有涉及,且各有專長:華李成擅長大類資產配置,許文星把握權益投資策略,張學明關注策略開發和投研平臺的搭建,向藹旭專注風控和績效歸因,許光宇跟蹤海外市場和資產配置。

其次是量化思維。量化是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方式與協作方式。通過量化找到策略與因子之間的關係,規避不同資產間基金經理溝通容易雞同鴨講的問題。用量化作爲部門內溝通的語言,提高部門內的協同能力。

最後是系統化認知。對系統化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有高度共識,保持目標一致性。

多資產團隊就是按照這樣嚴格的要求,集結了一批年齡相仿、目標一致又經歷各異的投資骨幹。每位成員的工作有分工也有重合,單個基金經理不站在臺前,而是更多服務於投資流程中的某一個環節,站在“解決方案”的幕後,力爭實現資產管理“從單一策略到多策略,從單一基金經理到工業化生產”轉變的創新工作模式。

居民手中的雞蛋隨着財富積累逐漸變多,而對於基金公司來說,除了尋找靠譜的“籃子”組合,如何更有效地分配雞蛋,分雞蛋的策略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能適應市場的節奏與變化,也考驗着團隊的專業度以及合作的默契程度。

黃華表示,中歐基金多資產及解決方案團隊所嘗試的,不僅是在生產模式上的“工業化”,也是產品形態上的“解決方案化”,“從強調個人能力向團隊協作致勝轉型,在明確投資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資產配置、多元策略和風控歸因,獲得穩定、清晰的絕對收益,而並非一味追求高波動下的高收益。”

具體來看,系統化投資流程包含了明確的投資目標、合理的資產配置、多元的策略組合以及清晰的績效歸因,整個投資決策流程高度標準化、強調紀律性。這也是“從單一策略到多策略,從單一基金經理到工業化生產”系統化投資進階的必由之路。中歐基金多資產團隊三位成員基於各自擅長的領域,分別聚焦資產配置、權益策略、量化生產三個方向進行了分享。

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是解決方案的重要基石。值得一提的是,中歐多資產團隊並沒有採用資產作爲組合配置的基石,而是使用各類策略作爲組合配置的基石。從策略的角度出發,實際上增加了投資的寬度,使得公募基金能夠在相對有限的資產類別情況下儘可能找到多元化的收益來源,也就是在“籃子”組合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增加雞蛋的分配方式。“資產配置更多是用來守住下限,也給我們提供了可解釋、可複製、可持續的方法論體系,成爲基金管理人與客戶溝通的橋樑。”華李成表示。

那麼如何從紛繁多變的市場中提取出清晰穩定的多元化權益策略呢?這關鍵的一步由深耕權益投資多年的基金經理許文星來完成。他指出,從商業模式來看,能夠長期創造出超額收益的企業可以分爲:質量、景氣、價值和紅利四類,這也構成了多資產解決方案的底層策略。“當映射關係相對充分、邏輯自洽之後,我們可以採用量化的方法,把最重要的核心變量總結出來、抽象出來,歸納成投資範式、投資風格、投資框架,變成smart Beta。”他坦言,在快速流變的市場中,單策略迭代很難做到精準的風格輪動,但通過負相關的底層策略配置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有了主觀策略的邏輯,下一步就是以量化方式生產。這是團隊裡的“量化專家”張學明最擅長的工作。他曾在某優秀百億私募擔任投資部總監和合夥人,對偏流水線、工廠化的私募生產模式十分了解。他加入團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更高效的生產模式,包括策略生產平臺、業績歸因平臺以及引入和應用新技術。由於私募模式並不完全能匹配公募大衆理財的需求,比如私募更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持倉週期短、換手率高、黑盒化等,張學明做的改變就是從單一短期收益驅動轉向獲取多維度長期收益;從黑盒化走向透明化,主觀與量化深度融合,實現更加清晰的收益特徵,力爭爲投資者實現可解釋、可複製、可持續的收益。

市場快速發展,投資人的訴求越發多元,但“雞蛋”與“籃子”的理論依舊不過時。隨着可投資產品、渠道的逐步拓寬,各種金融科技工具的廣泛應用,不同資管機構會有不同的思考與解決方案。如何穿越市場的迷霧,找到一條清晰的路徑,爲投資人實現更多價值,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將留待時間去檢驗。

*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爲任何投資建議。其中的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