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臺灣2050淨零排放開跑週年 轉型走到何處?

一場全新的淨零排放革命正在臺灣發生,在過去一年裡,從政府力量推動產業界淨零者,可以分爲兩大陣營。(圖/ 遠見提供)

自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迄今,已屆滿一週年,積極展開淨零轉型的臺灣,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

一場全新的淨零排放革命正在臺灣發生,在過去一年裡,從政府力量推動產業界淨零者,可以分爲兩大陣營。

一派是公營事業單位,如中鋼、中油、臺電、臺糖等。一派則是「技術派」,由工研院、中研院領銜,促進關鍵領域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臺灣2050淨零排放,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圖/ 遠見提供)

但這兩派並非各行其是,大多時候是互相合作。

像是經濟部與工研院、中鋼、石化業者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廠,這種生產方式,將原本是造成空污的廢氣,轉化成有用的化工原料,預計於2023年之前達成年減碳量4900噸。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鋼化聯產?

是指在鍊鋼的同時,利用高爐、轉爐等所產生的工業氣體做爲資源,提取分離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進而生產出甲醇、甲烷、醋酸等化工產品。

中油〉推動碳捕捉,加油站設儲能裝置

再像中油推動碳捕捉,在煉油廠內建置「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驗設施,第一階段已於2022年底完成相關係統。其中前瞻技術,便是源自經濟部及工研院。

中油還做了一件接地氣的淨零改造:全臺近2000家綿密的加油站,率先在這些點陸續設置充電樁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嘉義、臺南、桃園、花蓮的加油站裡設置可移動式儲能系統,產出綠電,自發自用。

在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的構想中,未來若法規許可,儲能裝置能變成當地社區的微電網中心,增加供電自給率,還類似虛擬電廠的概念,假使大電網斷電,儲能裝置便能釋放電力,給社區維持日常用電。

「中油這也是可取的,」臺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一個社會進行淨零布局跟轉型,儲能裝置愈多愈好,充電樁和電動車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儲能裝置,便可形成智慧電網。

臺糖〉改建傳統豬場,化豬糞爲綠金

「化豬糞爲綠金」,則是臺糖打造零廢棄、零污染的循環經濟模式,旗下13座傳統豬場,皆將改建成農業循環畜殖場。

首座完成的虎尾場已於2022年7月啓用,虎尾場除了收集豬糞尿處理後再利用,亦落實「畜電共生」,場內設置100KW(千瓩)的沼氣發電系統,直接將沼氣轉化爲綠電。

畜舍的屋頂另搭建太陽光電系統,可降低豬舍內溫度,同時加值產電。整體綠能年發電目標達265萬度,年減碳效益約爲1325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

臺電〉興達電廠混氫5%發電,可望2024年提前達標

「臺灣排放大戶」臺電,於2022年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搭配最新減碳科技,以現有興達電廠的渦輪機推動混氫5%發電示範,目標爲2025年前完成。

「混氫發電,可望在2024年提前達標,」臺電發言人、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透露。

另有混氨發電也是未來進行式,將以林口超臨界機組推動混燒示範,以2030年前進行5%混氨發電示範爲目標。

以上皆是排碳較多的公營事業,在過去一年比較重大的減碳舉措。

氣候科技,能否發展成爲臺灣下一個新興產業?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也正在努力。

雙方於2022年7月共同提出「淨零科技方案規劃」,以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減碳、負碳、循環及社會科學等五大淨零科技推動方向,推動2030年技術落地、2050年前普及。

公部門已然動起來,姑且不論是否動作太慢,減碳的思想、觀念,還有行動的變化,正在推進社會向着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

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四大轉型加速淨零排放

國發會,則是肩負國家發展的規劃、審議及管考的機關。「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中,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推動臺灣淨零轉型。

臺灣「淨零起跑元年」,綠色成績單出爐。(圖/ 遠見提供)

總觀過去一年的淨零成績,根據國發會提供的統整資料,能源轉型在太陽光電推動成果方面,在俄烏戰事與新冠疫情影響下,2022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百萬瓩(GW),達成年度設置目標,累積達10.22GW,是有史以來完成量最高的一年。

在離岸風電推動成果上,2022年即使疫情仍然險峻,更有颱風攪局,離岸風電單這一年度仍新增超過1GW設置量,完成新增145座離岸風力機組,併網後累計裝置容量增加176.7%;規劃於2023年併網的風場,如彰芳二期與西島等風場,將累計有近2.4GW的離岸風電。

歸納2022年,總計離岸與陸域風電累計裝置容量達1.581GW,增加率44.5%。「追風」和「追光」合計的發電量,在2022年12月已佔總髮電量達7.7%。

2030年前投入900億,積極推動淨零轉型。(圖/ 遠見提供)

「追風」和「追光」的發電量,進度仍不理想

不過,按照這樣的進度,距離太陽風電2025年累計裝置容量20GW、離岸風電2025年5.6GW的目標,一位研究氣候危機的專家直言:「我們現在綠電成長這麼慢。」

或許,比較值得期待的是綠氫。

這種理想的新能源,在臺灣正處萌芽階段,政府除了修法,協助產業導入氫能分散式發電應用,經濟部還結合能源局、技術處、工業局及國營會,與三家公營事業臺電、中油、中鋼,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帶頭示範怎麼應用氫能。

目前,包括臺電天然氣機組混氫發電、中鋼氫能鍊鋼、以氫固碳轉化成高價值化學品等,中油並規劃於2023年底蓋出第一座可移動式加氫站。

未來風電與太陽能搭配,提高再生能源佔比。(圖/ 遠見提供)

經濟部設數位專區,助中小企業碳盤查

在產業轉型上,值得一提的是爲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經濟部特別建立碳盤查專區,提供數位化服務,同時建置簡易碳估算工具,降低中小企業碳盤查的門檻。

另還與全國工業總會合作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提供企業碳盤查及碳足跡現場輔導,以「大帶小」模式,幫助中小企業逐步建立碳管理能力。

在生活轉型上,民衆記憶深刻的「限塑令」,於2022年7月推動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淨零綠生活」的結果是,民衆自備環保杯由6%提升至16%,成長了2.6倍。

爲鼓勵民衆及早淘汰老舊機車換購電動機車,新推出的媒合服務平臺,自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2月15日止,共媒合1萬9146件,對於減碳及空氣品質改善,展現了正面效益。

在社會轉型上,爲確保淨零轉型的過程中,能「盡力不遺漏任何人」,2023年將成立的公正轉型委員會,計劃納入民間參與機制,確保轉型政策符合公平、公正與透明公開。

而環保署亦擬自2024年針對企業開徵碳費,並挹注至溫室氣體管理基金,成爲未來補助企業減碳投資的重要財源。堪稱小小進步的一點是,溫管基金納入了公正轉型的使用項目,以補貼給那些無可避免會遭受轉型傷害的弱勢羣體。

林林總總,加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爲《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及淨零轉型相關預算今年編列682億元,較去年增加近300億元、成長近77%,由此看來,終究是爲臺灣淨零轉型大計裝上了輪子,並往前推了一把。

臺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逐年增加到趨於平緩。(圖/ 遠見提供)

只是,部分專家學者參照國際經驗,不禁感嘆臺灣的「淨零之輪」轉得稍嫌慢了一點,無法突顯臺灣在全球氣候議題上的擔當與責任。

國發會拚2030年減碳目標24%,比六都還低

首先,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六大環團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央設下臺灣2030年減碳目標爲24%±1%,不僅仍遠落後聯合國建議的43%,甚至還低於六都皆超過30%的2030年減碳目標,臺北市、桃園市更達40%。

其次,在治理架構的機制上,臺灣也不比德國專門設立「氣候變遷委員會」,做爲監督及關係溝通的行政機關。

同時是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的周桂田表示,淨零轉型其實一定會爲社會帶來各種衝擊,因應未來轉型至「碳社會」,必須相對提撥一定比例的預算,以化解可能遭遇的反抗。

「這些都是預備動作,預備動作和架構沒有做好,後面的鋪陳可能就不如想像中的順理成章,」周桂田指出。

臺商回臺投資,逾半數是高耗能產業

另外,臺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還追蹤到,行政院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可能會跟現有減碳的架構有所衝突。

截至2023年1月5日,「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總計1305家企業通過投資審覈,但臺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發現,八大高耗電、高耗能的產業類別中,竟佔了其中的53.18%,超過一半以上。

臺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在2021年反而增高,回到0.509公斤CO2e/度,可能與臺商大舉迴流有關。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電力排碳係數?

依據《電業法》之規定,電力排碳係數是指電力生產過程中,每發一度電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們支持臺商回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但從臺灣現在要致力減碳的角度,它們的用電用水與廢棄物處理,是不是要嚴格審查?」周桂田說,假使回臺投資多是比較耗電的企業,臺灣的電力排碳係數有可能再增加。

不過,儘管有這些「瑕疵」,但在過去一年來,臺灣不乏優秀的企業爲了助推淨零努力創新,它們克服巨大挑戰,是綠色轉型的年度亮點,所抓住的機遇則關係到整個社會的未來。

總觀淨零啓動元年的成績單,幸好我們的得分不是「零」。

本文作者:邱莉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442期》)

《遠見雜誌4月號4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