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擊掌手:渲染情緒的幕後功臣

遊柏彥。(攝影/Terry Lin)

拍手人人都會,但佛朗明哥專有的「擊掌手」是如何掌握節奏將它變成一種藝術?本職是吉他手的遊柏彥,在鍾玉鳳《擺度之外》擔任佛朗明哥吉他與擊掌手,他說,擊掌的學習沒有特別的學術系統,得從學舞、學歌或學演奏領略。

伴着音樂的節奏擊掌,是人們最自然也最方便參與的動作了。自古到今,在全世界各種音樂類型中,都能夠找到擊掌相關的文獻。但能將擊掌發揮得酣暢淋漓,鼓舞着演出者,也讓欣賞者開懷盡興的,就屬佛朗明哥了。無論是舞蹈、歌唱或演奏,當音樂響起,情緒張力就織在節奏裡,其中拍着雙手渲染情緒的重要角色,就是所謂的「擊掌手」(Palmero)了。

「擊掌(Palmas),是佛朗明哥表演者的必修課!」遊柏彥開宗明義地解釋:「不論吉他手、舞者、歌手都必須知道如何擊掌、懂得爲彼此伴奏。也因此擊掌手很少單獨存在,必須要配合另一種表演,例如歌唱、舞蹈或吉他等。懂得佛朗明哥的節奏,就懂得如何擊掌。」擊掌在佛朗明哥演出中是必然的元素,然而,卻不一定由固定的人擊掌,在表演者還沒上場之前、或者自己表演間歇時,都可以替別人擊掌。因此,任何人都能夠擔任擊掌手的角色,或者聽着別人擊掌的聲音在臺上揮灑。但如果以爲擊掌手只是打拍子那麼單純,那就大錯特錯了!光是打出漂亮的音色、音量,並與合作者彼此聆聽、製造完美協調的聲響就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還得在其中即興發揮。

擊掌手通常兩人1組,1位打正拍、1位打反拍。但實際上在演出時,節奏可以在一定的基礎範圍中即興發揮。技術上,可分成悶音(Sorda)與亮音(Alta)兩種。悶音是雙手掌心對掌心打,用在氣氛較沉重的時候;亮音則是一手四指併攏拍打另一手的手心,在演出激烈熱鬧時使用。遊柏彥笑着說:「悶音或亮音的使用要會判斷,也必須跟別人配合,一聽到夥伴有變化就要馬上轉換,所以擊掌時耳朵很重要,最害怕遇到夥伴自己做自己,沒辦法跟別人協調。」

不過,雖說協調,內行人也能夠聽得出來精采之處。遊柏彥說,長笛大師Jorge Pardo曾經說過:「想要吹出佛朗明哥的感覺,就是把所有的音移到反拍去!它的節奏很像打撲克牌遊戲,就是我出了1張牌,你就出1張壓過我,我再出1張壓過你,最後總會有1個出最大的1張壓過全部,那就是我們全部回到正拍的時候了!」

佛朗明哥具特色的地方在於節奏,專有名詞爲Compás,中文翻譯爲「循環節奏」,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一直循環的節奏模式。不同於西方古典音樂的拍子,Compás會根據不同的佛朗明哥曲式有不同的計算,因此,遊柏彥認爲:「簡單說,擊掌,就是在做Compás。」演出中,擊掌手爲了讓自己在反拍、切分音等節奏穩定,除了雙手擊掌外,也會加上彈舌音、踩腳重音等來輔助,所以不僅雙手,身體律動也不可忽略。他說:「不用真的跳舞,但肢體語言會告訴別人你的拍子在哪裡。」

事實上,擔任擊掌手在手腳並用之餘,不時也會爲了炒熱氣氛、增加節奏豐富度,而隨着節奏叫喊(jaléo)出一些無意義的聲音如olé, toma, asa……等,甚至呼喊表演者的名字,激發出更強烈的潛能。雖然擊掌手在傳統場域並不常成爲全場焦點,但是,他們卻是與表演者在舞臺上拋接的幕後功臣,節奏打得愈好,臺上的演出就愈精采。

(職人檔案)

遊柏彥

佛朗明哥吉他手,多次到西班牙赫雷斯(Jerèz)以及格拉納達(Granada)、隆達(Ronda)進修。現擔任「小野狂花樂舞合作社」音樂家,2017年與佛朗明哥傳奇長笛大師 Jorge Pardo 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同臺演出,活躍於臺灣各大音樂節與藝術節。2021年與新加坡 Flamenco Sin Frontera 合作,製作劇場作品《Flamencasian》。

本文作者:李秋玫

(本文摘自《PAR表演藝術3月號第345期》)

《PAR表演藝術3月號第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