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象羣500公里「長征」逼近昆明 人象衝突日增

雲南北遷野象羣繼續挺進,圖爲5月28日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境內拍攝的象羣。(新華社/無人機照片

大陸工人日報》6月1日報導,5月29日晚,原本棲息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羣15頭野生亞洲象,一路逛吃、北遷,遷徙近500公里,幾乎跨越了半個雲南省後,進入玉溪市紅塔區境內,離昆明城區已不到100公里。40多天裡,該象羣共肇事400多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估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人民幣(下同),對當地羣衆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大陸《南方都市報》報導,這15頭亞洲象來自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在玉溪市元江縣活動1個月。5月16日進入紅河州石屏縣河底河附近。5月25日上午,有小象在遷徙途中因覓食了大約200斤的酒糟而「醉倒」在大維小寨組,睡過頭與象羣脫離。直到25日傍晚,「醉倒」小象纔回歸象羣。5月27日,象羣進至玉溪市峨山縣、紅塔區以及昆明市晉寧交界處活動休息到29日。

《工人日報》報導,1972年,亞洲象就被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列爲一級保護瀕危動物生態好轉,吉象歸來,然而人象「混居」的狀態逐漸加大了人象衝突的風險。野生亞洲象遷徙過程中,給沿途各地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但截至目前,尚未有更有效的措施能夠阻止這種侵擾。

中國野生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近年來,隨着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亞洲象種羣數量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10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多頭,地區分佈也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然而,一些問題隨之出現,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損壞莊稼、傷害人畜,人象衝突加劇,許多村寨村民聞象色變。雖然大陸《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野生動物肇事由當地政府補償,但現實中通過州縣市籌措資金難度很大,百姓拿到的補償費往往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

面對野生象的頻頻打擾,許多地方的村民不得不想辦法減少損失。有的村民在高樹上瞭望哨,用於觀察野象出沒,並採取敲鑼打鼓、放鞭炮等方式驅趕;有的地方挖了「防象溝」;有的架上電圍欄,防止野象進村。這些措施效果有限,且難以長久,還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一些村民甚至對亞洲象產生了厭惡、恐懼情緒

報導分析,解決人象衝突,既要保障野生動物的生存,又要防止野生動物對人類的侵害。

作爲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野生動物生存區域的保護,堅持合理開發的原則。通過做好防火防盜、防止亂砍亂伐、防止濫捕濫殺工作,形成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楚河漢界;另一方面要完善野生動物侵害救助具體細則,讓相關損失和糾紛得到更及時、妥善的處理。

報導建議,可以考慮在保護區內建立食物源,通過人工種植亞洲象喜食植物,吸引亞洲象到基地取食;調整受野象侵害較重的村寨的種植結構,減少象羣對其它村寨農作物的侵害;積極尋找更合適的安置點,把保護區內部及周邊的寨子搬遷出來,儘量擴大野象棲息地的範圍。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