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經貿協議搞不定 將淪國際邊緣人

【文/彭漣漪】

這兩年,國際經貿環境的發展,將決定臺灣的未來!10多年前,全球積極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如今超過380個FTA生效,臺灣卻只簽了八個,其中五個還是與中南美洲邦交小國簽訂,加起來不到貿易總額的0.2%。許多國家因FTA邁向免關稅時代,臺灣還要5%以上不等關稅,對出口產生嚴重衝擊,外商也紛紛卻步。全球區域經濟正加速整合中,臺灣若缺席,開放腳步受阻,競爭力將大幅流失。 2015年,是臺灣經濟突圍的最後底線,未來的機會在哪裡?又該如何衝破困境?

世界區域經濟正在加速整合......全球FTA逾380個 臺灣只籤8個

2015年將成爲臺灣「大限」年?這樣的預言並非危言聳聽!幾個遠在天邊、許多臺灣人聽起來生硬的區域經濟整合名詞,極有可能將決定臺灣的未來。

包括TPP,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東協加六的擴大版,以東協爲主,但是幾乎已經納入從印度到紐西蘭的絕大多數亞洲國家;以及TTIP,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此刻正在如火如荼地談判中。

其中RCEP與TPP對臺灣最關鍵。而且關鍵年都是2015年。RCEP的16個會員國將於2015年底完成談判。而且TPP參加國目前正積極爭取今年第一季完成談判、2015年生效。另外,韓國大陸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極可能於2015年簽署。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的FTA均於2015年大勢底定,而臺灣仍不能加入下一輪的談判名單中,恐怕經濟將出現嚴重危機。

各國邁向免關稅時代 臺灣仍限制重重

「臺灣如果不能夠加入區域整合,年輕人22K將成常態,五年後臺灣最好的狀況就是現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這麼說。「臺灣現在面臨的是區域整合下『人間蒸發』的風險,」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這麼說。「臺灣不夠開放,韓國很快在多種產業會贏臺灣,臺灣要『亡國』了,」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說得聳動。

李淳攤開資料說,目前24個APEC(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當中,只有兩個未加入TPP或RCEP,一個是R.O.C.(臺灣),一個是P.N.G. (Papua New Guinea,巴布亞新幾內亞)。

進入21世紀後,由於WTO多國貿易談判很難推動,過去10多年來,全球早已興起國對國的雙邊或區域整合的FTA。如今,10幾年過去了,全球已有超過380個FTA生效。但臺灣只有八個,其中五個是與中南美洲邦交小國籤的,加起來不到臺灣貿易額的0.2%,不具實質意義。

當各國因FTA進入幾乎全面免關稅時代,臺灣卻仍要付5%以上不等關稅,已對出口產生重大沖擊。臺灣近年來出口出現危機,除了世界景氣問題,關稅是重要關鍵。

韓國FTA貿易佔比38% 臺灣僅8.8%

不開放的經濟體,服務出口能力也會下降。服務業貿易總額的全球排名,從2002年到2012年,最開放的新加坡從15名進步到第8名,韓國從第14名進步到第12名,臺灣則是從第20名,大跌至28名。再以七成出口產品與臺灣重疊的韓國與臺灣比較。目前韓國已生效的FTA,涵蓋的貿易量佔韓國總貿易量38%,臺灣只有8.8%;韓國加上洽籤中的比例之後,更會攀升至73%,但臺灣把ECFA所有後續談完也才33.3%,遠遠落後韓國。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曾在演講中指出,韓國與臺灣貿易量原本接近,政府曾在2000年模擬韓臺貿易比,當時預測到2012年,韓國會是臺灣的1.3倍,但最後實際達1.9倍。若以現在速度模擬,到2025年,韓國貿易總量會是臺灣三倍。如果加上RCEP、中日韓FTA加持,幅度更將超過。

若臺灣什麼都不加入的話,「韓國的速度會把臺商趕盡殺絕,」汽車零配件出口商、正陽國際總裁孫正大憂心忡忡。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更憂心,如果中韓FTA於2015年生效,而兩岸ECFA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對臺灣將帶來「原子彈級」的震撼。

比他國多5%關稅 外商不敢來臺設廠「我們最怕韓國了,」世界第二大尼龍粒(尼龍布原料)製造商力鵬總經理林文仲指出,力鵬堅持留在臺灣,不在海外設廠,但現在賣尼龍粒到中國,要被課6.5%的關稅、加4.3%的反傾銷稅,而尼龍粒的利潤只有3到4%,若韓國不用課關稅,影響將很嚴重。

工具機大廠臺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分析,臺灣工具機產品出口佔八成,2013年碰上日圓大幅貶值,使日本產品和臺灣的價差從三成減至5~10%,日本品質高臺灣一個等級,不少客戶改買日本產品。再加上關稅因素,情勢已更慘。

工具機出口在2013年大跌17%,受傷慘重。「不加入FTA(可免關稅),臺灣根本沒有辦法和韓國、日本競爭,」黃明和感嘆。除了出口減少,臺灣近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減,與無法加入FTA也有關係。臺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指出,跨國公司在思考未來佈局時,會優先選擇有FTA的國家或地區投資。

例如有一家美國商會會員,美國總公司希望在亞洲設廠,臺灣分公司積極爭取設在臺灣。沒想到經過各種評估,臺灣的人才、土地等都贏過其他國家,卻因爲臺灣不是RCEP成員、也幾乎沒跟什麼國家簽署雙邊FTA,「就因爲多了5%關稅,來臺投資就飛了,」這位美國臺灣分公司總裁扼腕地說。

先天已經不良 後天又失調臺灣什麼都怕 淪爲FTA邊緣

只是,臺灣爲什麼會淪爲國際FTA的邊緣人?用俗話形容,這是「先天不良加後天失調」的結果。

過去,最大先天不良就是「一箇中國」的阻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FTA談判主體是「國家」,與臺灣沒有邦交的國家,基本上不會與臺灣談FTA。但在兩岸關係改善後有了重大突破。2011年臺灣與大陸籤「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基本上就是「FTA」。有了ECFA,其他大陸邦交國纔敢展開與臺灣談判。

服貿不過關 加入其他經貿組織無望

2013年11月簽署的「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2013年12月生效的「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推動中的臺灣歐盟經濟合作協議(ECA),本質都是FTA,都先取得大陸默認,只是名稱不能叫「FTA」。

然而,臺灣藉着ECFA搭上的FTA順風車,眼見硬生生要撞上山壁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於2013年6月簽署後,過去半年多來,遲遲無法通過立法院,就是這面大山壁。

很多人不瞭解,爲什麼服貿不過,臺灣加入RCEP、TPP等自由貿易組織就無望呢?那是因爲ECFA當初就是分階段談判。若服貿不過,接下來牽涉8000項產品的兩岸貨物貿易、投資保障協議等也會卡住。

國際社會一方面會重新觀察大陸對臺態度,一方面也會懷疑臺灣開放的能力和誠意,接着各個與臺灣的雙邊FTA可能停滯,並繼續影響TPP、RCEP成員國接納臺灣的進程。

服貿協議其實是大陸對臺灣再一次讓利,只是臺灣民衆普遍不理解。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分析,這次服貿對臺很優惠,臺灣開放給中國的64項,只等同於或低於給一般外資的待遇,中國給臺灣的80項都是超越大陸給外資的待遇,是其他外商拿不到的。

只是,臺灣普遍存在「中國恐懼」心態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舉例,臺灣和新加坡、紐西蘭的經貿協議已完成,開放程度不少都優於ECFA,但社會上一點反對聲音都沒有,唯獨對ECFA、服貿極其抗拒。除了一箇中國因素,臺灣無法與許多重要貿易國簽署FTA的後天失調原因,則是整個社會傾向反對開放,相關開放的配套法規與人民心態並未準備好。

「以前的臺灣什麼都不怕,現在的臺灣什麼都怕,」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不客氣批評,爲進入WTO,臺灣之前開放麥當勞、便利商店來臺灣,多少的傳統雜貨店、餐飲因此關門,但臺灣服務業卻進步很大,經濟也變好,開放的好處絕對大於壞處。

最保守的日本 也要借外力拚經濟

他進一步分析,近幾年臺灣已開放大陸餐飲業來臺,至今只進來十家,其中兩家倒了,其他的生意也不怎麼樣,「就算烤鴨店給他開個400家好了,又如何?」餐飲業競爭後,臺灣本土餐飲業也會愈發達。其實正在加速整合中的TPP,是個高規格開放的協定,第一批12個成員國中不乏開發中國家,例如越南馬來西亞、秘魯,他們都必須大幅開放國內原本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制,例如電信金融自由化、國營事業民營化等艱難改革

「越南敢,臺灣爲何不敢?馬來西亞能,臺灣爲何不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這麼問。爲了加入TPP,不只開發中國家開放,連過去一向被認爲最保守的日本也咬牙加入TPP,希望藉外力,推動內部改革。在日本境內強大的反對聲浪中,日本於2013年7月正式加入TPP談判,目前談判已完成65%。過去10幾年來國際間自由貿易協定愈來愈開放,臺灣因爲經驗太少,現在盤點起來,顯然準備不足,其中有四大關鍵必須解決。

關鍵1〉相關研究能量不足

第一,臺灣相關的研究能量不足。洽籤FTA要先有清楚的國內產業、國際規則等研究,但臺灣相當不足。商業發展研究院所長杜震華指出,臺灣幾個智庫加總,研究FTA的人不超過30人,而他最近接觸中國商務部智庫時得知,對岸研究FTA就有400人。

杜震華舉例,國際服務業分類爲155類,臺灣要談服務業開放,起碼應該把這155類搞清楚,然而臺灣服務業分類不同,對其中很多行業所知也甚爲有限,例如其中有一個「郵遞名單編輯業」,很多臺灣官員沒聽過。

關鍵2〉談判團隊考驗多

第二是談判團隊的能力和能量。臺灣是FTA新手,談判人才嚴重不足。經濟部的核心談判人才,只有30多人,但據瞭解,韓國外交部的通商交涉本部就有超過200人。而且洽談前,臺灣必須先準備好,如何開放?開放哪些產業?開放到什麼程度?哪項產品關稅要降多少,幾年內下降?再派談判人才跟所有成員國談,且須瞭解雙方的產業、法令異同。

關鍵3〉法令鬆綁不夠快

第三是法令的開放。以TPP高標準開放要求,臺灣要加入,內部必須進行一波大規模的法令鬆綁,程度絕不低於之前進入WTO的準備。在2002年加入WTO之前,臺灣至少提早八年開始進行民營化、金融改革等動作。

包括開放外國人來臺開辦學校,開放郵遞業務、電信、電力服務、醫療,開放各式衍生性金融商品和理財服務等,臺灣想加入TPP等區域經濟整合體前,必須準備好是否開放這些敏感項目。但以臺灣目前社會而言,每一項可想而知都會遭遇難題。

關鍵4〉溝通工程很浩大

第四是溝通。開放前的對內溝通、對外談判,絕對是浩大工程。李淳舉例,與TPP各個成員國的雙邊談判,臺灣要先去「敲門」,去時要帶「伴手禮」,例如與越南談可能要針對水果出口、檢疫問題準備,提供可以打動對方的條件。

李淳進一步說明,TPP的關鍵是美國,臺美未來經貿談判關鍵在開放美國豬肉進口到臺灣,之前牛肉談判時已遭遇極大阻力,更何況臺灣本土豬肉供應量高達九成,影響既得利益者甚大,以臺灣現在的政治氛圍,官員至少要全臺跑透透,拜訪豬農溝通,提出配套,但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順利溝通。

但是,加入世界FTA贏者圈,是臺灣經濟未來必走的關鍵出路。王健全分析,目前臺灣經濟成長的三個引擎剩半個:第一個引擎「投資」,臺灣博弈、石化、觀光醫療都不要,沒有產業,怎麼會有投資?第二個引擎「消費」,已長期不振;第三個引擎「出口」則天塌了一半,剩半個引擎。

力鵬總經理林文仲也分析,現在的經濟局勢,可比喻是大操場上有三個大團體,歐盟、北美貿易區和亞洲的一羣小朋友。大家玩得很開心,只有一個小朋友(指臺灣)落單,現在大陸想帶臺灣進來一起玩遊戲(指ECFA),「臺灣一定要玩這樣的遊戲,」林文仲指出多數廠商的願望。在國際掀起區域整合狂潮之際,臺灣如果繼續關在門裡內鬥,可預見將有一場浩劫。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