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智能調溼特性 工研院讓廢棄面板玻璃華麗變身

工研院將廢棄液晶顯示器(LCD)中的面板玻璃改質爲玻璃奈米孔洞材料,具有優異調溼性能,可做爲建材使用。(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工研院研發的玻璃奈米孔洞材料可客製化製成多元商品,如壁磚、棋盤、棋子。(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工研院在環保署支持下,將廢棄液晶顯示器(LCD)中的面板玻璃,改質爲玻璃奈米孔洞材料,透過精密製程調控,使材料擁有智能調溼特性,可自動偵測環境進行空氣溼度調節,減少黴菌、細菌等微生物孳生,不僅可作爲建材使用,還能做成棋盤、檯燈、杯墊等多元形態產品,提升居家生活環境。

工研院材化所所長李宗銘表示,臺灣每年約產生8000公噸的廢棄液晶面板,其中面板玻璃佔液晶面板90%以上的重量,過去廢棄面板玻璃主要被當作混凝土添加物,利用價值不高。工研院利用面板玻璃本身具備多種金屬氧化物的特性,積極開發創新玻璃奈米孔洞化技術。

工研院藉由導入特定改質配方,搭配精準熱處理製程調控,將廢面板玻璃轉化爲具有高金屬吸附效能的新型玻璃奈米孔洞材料,不僅能用於電鍍製程廢水處理,還能用於居家調溼建材,賦予廢棄面板玻璃嶄新面貌。

工研院開發的玻璃奈米孔洞材料,是利用精密的孔洞調控技術製成,具有高細孔容積優勢,攤開一克粉末就有相當於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吸附面積,具有相當出色的調溼及除臭效果,且產品穩定性高、可多次重複使用,無須耗能便可自動調節溼度,搭配除溼機可達到加乘效果,既經濟又環保,更能減少碳排。

工研院研發團隊也將材料用於電鍍製程水處理,並已在彰濱工業區實際運轉,經過玻璃奈米孔洞材料處理的電鍍製程水,不僅可以重新回到製程使用,被吸附在材料上的重金屬經過脫附後可重新煉製再用。

更重要的是玻璃奈米孔洞材料亦能重複使用,協助產業循環使用水資源並減少3分之1重金屬污泥的產生,預估可創造1.2億元以上的循環經濟價值。此項創新技術曾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及綠色科技特殊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