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丨馬本齋:無堅不摧 回民支隊打不垮

無堅不摧 回民支隊打不垮

新華社記者梅常偉、王瑤

【英模檔案】

馬本齋

1902年出生,河北省獻縣人,回族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馬本齋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組織了“回民義勇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8年,馬本齋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爲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他被任命爲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僞軍3.6萬餘人。八路軍冀中軍區稱讚回民支隊爲“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1941年8月,敵軍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逼迫她寫信勸馬本齋投降,馬母敵人以嚴厲痛斥,最後絕食而死。馬本齋因病於1944年2月7日在冀魯豫軍區後方醫院逝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曾分別爲他題輓詞:“馬本齋同志不死”“民族英雄、吾黨戰士”“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供圖趙文嶺

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期而至,河北省獻縣苗莊村村口的水泥路變得溼漉漉的。

這樣的天氣沒法下地幹活,很多難得閒下來的村民選擇窩在牀上懶懶地睡上一覺,也有些人喊上左鄰右舍,泡一壺香氣騰騰的茶,在家裡聊天、打牌消磨時光。

今年62歲的趙文嶺是捨不得這樣休閒的,不到外地尋訪拍照的日子,他總是喜歡靜靜地待在家裡,給那些慕名來參觀的人留着門,順便整理整理照片,寫寫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故事

算起來,趙文嶺拍攝回民支隊,已經拍了整整27年了。

“別的啥也不圖,就圖讓後人記住打日本鬼子的英雄們。”他說,只要自己還走得動,就要繼續拍下去……

馬本齋 供圖:趙文嶺

事蹟;母子兩代英雄

獻縣,是馬本齋的故鄉。

1902年,馬本齋生於獻縣東辛莊一個貧苦的回族家庭,13歲因貧輟學後不得不在外奔波,給大戶人家放馬、打工、當學徒,小小年紀便吃盡苦頭。

19歲時,馬本齋與一位有着新思想的愛國警察,一起參加奉軍,憑藉過人膽識和卓著戰功,被破格提拔爲團長,前途一片大好。

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大部,東北軍執行國民黨不抵抗政策撤回關內,馬本齋激憤難平,毅然解甲返鄉,以習武爲名把全村100多名回族青年組織起來,講救亡圖存之理,練抗日殺敵之法。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大舉進犯、燒殺搶掠,馬本齋率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抗擊,並於1938年參加了八路軍、加入了共產黨。

位於獻縣城北的馬本齋紀念館,藝術再現了將軍的英姿:騎着戰馬,高舉大刀,目光如炬。趙文嶺介紹,據回民支隊的老兵回憶,這是戰前動員的時候,馬司令最常見的動作和神態。

時至今日,當地羣衆依舊習慣稱呼馬本齋一聲“馬司令”。

“爲什麼70多年過去了,大家都還記着馬司令?因爲他是抗日的民族英雄。”趙文嶺說。

1941年7月1日,黨的20歲生日那天,馬本齋率部進駐河間青滄交一帶展開鬥爭,牽制日軍山本聯隊。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裡,馬本齋主動出擊27次,殲滅日僞軍1500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以至於敵人100人以下的小股部隊連城門、據點都不敢出。

打不過,嚇不住,勸不降……黔驢技窮的敵人,採納叛徒哈少甫的毒計,把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抓走,企圖以此爲要挾,逼迫素有孝子之名的馬本齋投降。

“日本鬼子心裡還打着另一副算盤,是用馬母當誘餌,讓馬本齋上鉤帶部隊來救,他們好趁機消滅回民支隊。”趙文嶺說。

敵人萬沒料到,深明大義的白文冠寧願死,也決不屈服。她毅然絕食,七天後以身殉國。

回民支隊指戰員紛紛請戰,要爲馬母報仇。馬本齋深知,那是敵人的圈套,他強忍喪母之痛,按下官兵的怒火,轉戰冀中,屢建戰功。

1944年2月,馬本齋頸後毒瘡發作,由於戰事繁忙、缺醫少藥,未能及時治療,在冀魯豫軍區後方醫院不幸病逝,年僅42歲。

爲了紀念這對胸懷民族大義的英雄母子,人們把東辛莊更名爲本齋村,還爲他們修建了母子烈士陵園

如今,園內蒼松滴翠、草木蔥蘢,莊嚴的漢白玉紀念碑高高矗立,前後分別鐫刻着毛澤東與朱德的輓詞:“馬本齋同志不死”“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記錄;數萬張照片記錄英雄足跡

作爲同鄉,趙文嶺從小聽着馬本齋的故事長大。但拍攝馬本齋和回民支隊,卻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

馬本齋 供圖:趙文嶺

1989年,喜愛攝影的趙文嶺花1000塊錢買了臺相機,還專門報名上了函授培訓班。沒想到,在寧夏打工時,他拍的第一張照片就入選了當地畫報舉辦的攝影展,這讓趙文嶺進入了工作人員的視野。

第二年年初,畫報需要一組反映馬本齋家鄉變化的照片,大家想到了趙文嶺。3月,當春風裹着暖意喚醒華北大地,柳條開始抽出鵝黃色嫩芽的時候,趙文嶺挎上相機,騎着自行車來到了本齋村。

拍攝很順利,更難能可貴的是,趙文嶺見到了4位健在的回民支隊老隊員,聽他們講馬本齋、講回民支隊、講打仗的事。他決定用自己的相機做點什麼,留住那些正在老去的英雄。

追尋的足跡,就這樣開始了。

20多年來,他從冀中平原拍到祁連山脈、從黃土高坡拍到江南魚米之鄉,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的所有省份,走訪拍攝回民支隊的老隊員,還有他們戰鬥過的地方,相機用壞了十幾臺,照片拍了幾萬張。

追尋;開始了就沒有停下來的可能

2006年,趙文嶺幾經周折,在最低氣溫達零下35攝氏度的中蒙邊境線上,找到了回民支隊的血脈——駐新疆某部的一個邊防連。

在那裡,趙文嶺給戰士們講馬本齋的故事、講回民支隊打過的仗,還跟戰士們一起爲祖國站崗。

“在連隊感覺很親切、很踏實,就像回家了一樣。”他說。

這些年,趙文嶺還蒐集到了回民支隊隊員的入黨轉正表、職務胸章、用過的針線包,都捐獻給了馬本齋紀念館。

“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沒有停下來的可能了。”趙文嶺說,“那些東西如果沒能記錄下來,我會覺得自己有罪。”

馬本齋紀念館內展陳的許多照片,都是趙文嶺拍的。每當有人蔘觀,講解員總會停下來,講講他拍的那座紀念碑的故事。

那是位於深澤縣城的回民支隊烈士紀念碑,最初由日軍所立。

1940年11月初,馬本齋率部與敵人在深澤縣激戰。日軍不僅調兵增援,還用飛機進行掃射,回民支隊血戰四晝夜,兩度攻入城內,將敵人逼入絕境

當回民支隊完成任務撤出陣地後,日軍把回民支隊陣亡戰士的遺體埋於城東,豎了一塊木板,上書:“回民支隊戰死者之墓”,以表達對回民支隊英勇戰鬥精神的敬畏

後來,當地政府在此基礎上重修,就有了現在的紀念碑。

“一支連日本鬼子都尊重的部隊,我們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趙文嶺說。

銘記;英雄故事片刻未敢忘記

趙文嶺的家,是村裡數得着的好房子。那是一座二層小樓,貼着白亮的瓷磚。

然而,與尋常人家不同,趙文嶺家裡大部分的房間不是用於居住,而是拿來做展覽了。

沿樓梯拾階而上,眼前的景象讓人彷彿穿越進另一個時空——房間中央的玻璃展櫃裡擺放着鏽跡斑斑的大刀,四周牆壁被一幅接一幅大尺寸老年人物肖像照片掛得滿滿當當。

照片上的人,都曾是回民支隊的隊員。70多年前,他們並肩作戰打擊日寇;70多年後,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再度聚首。

趙文嶺說,每幅照片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傳奇

王文進是趙文嶺拍攝的年齡最小的回民支隊隊員。照片中,王文進滿頭銀髮,雙目有神,他用兩隻手同時比劃着,嘴裡的話彷彿下一秒就要從照片中迸出來。

“他13歲就參加了回民支隊,15歲時在北蘇戰鬥中立功火線入黨。”趙文嶺說,那一仗發生在1939年,馬本齋兵走奇招,不把部隊埋伏在高大的玉米地,而是低矮的豆子地,讓敵人放鬆警惕,幹掉了他們19輛汽車。

回民支隊老兵王文進。趙文嶺攝

2006年,趙文嶺輾轉找到王文進時,他還能騎自行車去集市上買東西。可現在,王文進已經走了好幾年了。

事實上,趙文嶺拍攝過的138位回民支隊隊員,都已經先後離開人世了。但他們的故事,趙文嶺都記在心裡,片刻未敢忘記。

代文悌,回民支隊中爲數不多的女同志之一,曾在冀中軍區前線報社工作。她告訴趙文嶺,報社的3個記者被侵華日軍抓去,將要被砍頭時,其中一個說“眼看就要光明瞭……”,另一個接着說“咱是看不見了,別人看見就行了嘛……”

說完,代文悌陷入回憶,久久不語,趙文嶺趁機摁下快門。咔嚓聲響起的瞬間,代文悌回過神,趕忙伸手製止——這個動作被相機定格,成爲趙文嶺爲她拍攝的唯一一張照片。

白玉峰,1939年6月參加回民支隊,突圍負傷後躲在老百姓家中養傷。日僞軍瘋狂搜查傷員,當地村民就在祖墳旁挖了一座假墳,打通墓碑底座當透氣孔,3名傷員在墳裡埋了7天,最終全部得救。

張剛劍,曾任回民支隊參謀長。趙文嶺去了3趟四川,打了幾百個電話才找到他。遺憾的是,張剛劍那時已經陷入昏迷,隻字未說。

“以前總擔心找不到他們,或者找到了沒時間去拍,現在卻是一個也找不到了。”說話時,趙文嶺神色凝重,語氣中滿是感傷。

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

而這些照片,恐怕是回民支隊隊員最後的影像了……

感動;爲情意再出發

在趙文嶺正房的客廳裡,有一張用精美相框裝裱起來的人物肖像,背景是綠油油的玉米地。相框右下角,已經褪色的紅紙條上用毛筆寫着:我的蒙娜麗莎。

她是趙文嶺的妻子。

趙文嶺說,自己這些年在外面四處奔波,全靠家人默默支持。

那年,爲了給他籌錢辦展覽,父母把家裡唯一一頭驢賣了。要知道,在尚未實現機械化生產的農村,毛驢可是最重要的勞動力。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拉車耕地的力氣活,都是妹妹和趙文嶺一起幹的。

其實,這不是家裡第一次賣東西籌錢了。在那之前,他們把辛辛苦苦餵了好幾年的羊拉到集市上,打算賣了錢給趙文嶺當路費,結果錢還沒捂熱,卻被小偷偷走了。

“每一分錢,都是家裡的心血。”趙文嶺說,走訪拍攝的時候,他從來都是怎麼省錢怎麼來,捨不得多花,更不會亂花。

有一次,趙文嶺去天津走訪一位回民支隊老隊員,出於敬意和禮節,買了一隻燒雞作爲“見面禮”。但他自己騎了一整天自行車,飯都沒吃一口,又累又餓。

燒雞的香味飄出來,趙文嶺覺得肚子更餓了。好幾回,他把燒雞掏出來,想拽下一個雞大腿吃,猛嚥了幾口口水,卻又放了回去,趕緊喝兩口涼水壓一壓。

就這樣,他一路聞着肉香,忍着餓堅持到了老戰士家裡……

1993年清明,趙文嶺聽說了馬本齋的弟弟馬進坡的下落,就借錢買了膠捲、車票,着急忙慌地趕到石家莊拜訪,可沒想到,馬進坡已經去世了。

慶幸的是,馬進坡留下許多珍貴的遺物,馬本齋全身像瓷畫就是其中之一。趙文嶺如獲珍寶,白天到馬進坡家中和有關地方採訪拍攝,晚上就在華北烈士陵園馬本齋墓前的松樹上睡一覺。

在石家莊4天時間,他只花了7塊錢。

前幾年,華北烈士陵園的負責人在一次活動中遇見趙文嶺,反覆叮囑他,如果再去石家莊就找他們,管吃管住,千萬別睡樹上了。

趙文嶺笑着答應了,一陣暖意涌上心頭。

2007年,趙文嶺病了,生命垂危。

當地老百姓聽說後,自發在網上發起募捐活動,滄州市攝影家協會也給他送來愛心捐款。

“家人理解我,大家認可我,再苦再累都值了。”趙文嶺說,“爲了這份情意,我會繼續拍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馬本齋、瞭解回民支隊。”

【紅色記憶】

1940年11月初,馬本齋率部與敵人在深澤縣激戰。日軍不僅調兵增援,還用飛機進行掃射,回民支隊血戰四晝夜,兩度攻入城內,將敵人逼入絕境。

當回民支隊完成任務撤出陣地後,日軍把回民支隊陣亡戰士的遺體埋於城東,豎了一塊木板,上書:“回民支隊戰死者之墓”,以表達對回民支隊英勇戰鬥精神的敬畏。

後來,當地政府在此基礎上重修,就有了現在的紀念碑。

“一支連日本鬼子都尊重的部隊,我們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趙文嶺說。

趙文嶺家裡大部分的房間不是用於居住,而是拿來做展覽了。房間中央的玻璃展櫃裡擺放着鏽跡斑斑的大刀,四周牆壁被一幅接一幅大尺寸老年人物肖像照片掛得滿滿當當。

照片上的人,都曾是回民支隊的隊員。70多年前,他們並肩作戰打擊日寇;70多年後,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再度聚首。趙文嶺說,每幅照片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傳奇。

“以前總擔心找不到他們,或者找到了沒時間去拍,現在卻是一個也找不到了。”說話時,趙文嶺神色凝重,語氣中滿是感傷。

見習編輯:丁鵬

(原標題:英雄丨馬本齋:無堅不摧 回民支隊打不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