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國電動汽車衝擊,日本將在東南亞建立汽車聯盟

面對來自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持續衝擊,日系品牌選擇在東南亞市場“抱團取暖”。

據媒體報道,日本考慮與東盟在東南亞地區制定首個汽車生產和銷售的聯盟,雙方計劃最早在今年9月舉行經濟部長會晤,並制定持續至2035年的中期聯合戰略。該戰略將利用日本的補助金,推進脫碳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等。

爲了在東盟地區應對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崛起,日本據稱將動用經濟產業省預算中的1400億日元(約9億美元)來幫助東盟市場培訓新技術世代的汽車工人。

此外,日本還將推廣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測量技術,促進汽車產業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日本及東盟也將考慮聯合採購生產電動車電池的稀有材料,並在回收電池上進行合作。

以往日系品牌在東南亞地區都是各自爲戰,但隨着比亞迪等進駐東盟的中國汽車製造商越來越多,日系品牌感受到了壓力,這次從政府層面雙方開始接觸,值得關注。

一直以來,東南亞市場是日系汽車除中美日以外的第四大市場,有着日本汽車“後花園”之稱。豐田和本田等多家日系廠商都在東南亞設有生產基地,日系車在該地區的年產量超過300萬輛,在該區域總產量佔比高達八成。

不過隨着汽車行業電動化的加速推進,近些年,東南亞不僅成爲中國電動汽車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製造商選擇在當地建廠投資。

比亞迪今年3月宣佈,在泰國的乘用車生產基地即將在今年三季度竣工並啓動投產;廣汽埃安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泰國羅勇府羅勇工業園也已正式開工。此外,上汽、長城、哪吒等多家中國汽車製造商都已經在東南亞建廠或者宣佈即將建廠。

中國品牌電動汽車越來越受當地市場的歡迎,日系汽車的領先優勢逐漸被蠶食。在今年的曼谷車展上,根據主辦方給出的數據,現場預訂量TOP10品牌中,中國品牌與日系品牌平分秋色,各佔據五席。

根據markline平臺數據,今年前4個月,中國品牌在泰國新車市場中的份額佔比達到了11.8%,相比去年全年略有上升,其中,緊湊型轎車和SUV車型佔比較高。相比之下,日系品牌則從巔峰的超過九成份額,降至78%左右。

中日爭奪東南亞市場的背後是當地有利的新能源政策。泰國規定到2030年,泰國製造的汽車必須有30%是零排放汽車,最終在2035年實現100%電動化目標。爲此,泰國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能源補貼政策,純電動汽車的消費稅從8%降至2%。

印尼宣佈將採取爲電動汽車製造商和購買者減稅,降低電動汽車及相關技術和原材料進口關稅,下調電動汽車行業增值稅等措施。

隨着市場份額的不斷流失,日系品牌正在大力投入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本田汽車承諾到2030年,其將在電氣化和軟件上增加一倍的投資,達到約650億美元;豐田將在純電動汽車以及AI等領域投資1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