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力圍堵虛擬幣交易 大範圍精準識別仍然吃力

當前的“幣災”,是監管風暴下幣圈變得脆弱的真實寫照。

在“5·19”當天,比特幣一度暴跌30%,幾乎觸及29000美元,相當於從4月創下的近65000美元紀錄高位下挫超55%。昨日,據比特幣家園的最新數據,24小時內已有13.52萬人爆倉,最大單筆爆倉發生在Bitmex交易所——價值約4697萬元人民幣

繼三部門聯合發文抨擊虛擬貨幣(又稱加密貨幣)投機炒作現象之後,上週五國務院金融委再就虛擬貨幣重磅發聲,強化平臺金融活動監管,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爲。

監管趨嚴已成爲幣圈未來的趨勢,而近日關於提現困難、投資客在換人民幣交易時被凍卡的聲音也有所增加,這也成爲幣圈大幅調整的因素之一。

提現困難

引起幣圈恐慌?

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發佈的公告強調,有關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爲客戶提供與虛擬幣相關的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爲客戶提供虛擬貨幣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服務。

該公告通過央行官方微信公衆號發聲,在幣圈很快就引起“恐慌式拋售”,部分幣種一日跌幅超30%。有幣圈人士認爲,這可能是由於投資者擔心虛擬幣收益“提現”將遭到更嚴格的監管影響。

在幣圈,近日關於提現出現困難、投資客在換人民幣交易時被凍卡的聲音也有所增加。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此次三協會聯合發聲,固然代表着某種監管意圖,但這與央行直接發聲是有區別的。

今年4月18日,央行副行長李波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加密資產本身不是貨幣,而是另類投資品。加密資產將來可能發揮的主要作用是作爲一種投資工具或是替代性投資。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正在研究,對這樣的一種投資工具,應該匹配怎樣的監管環境。在研究明白需要怎樣的監管規則之前,會繼續保持現在的舉措和做法。

央行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一直十分謹慎。中國虛擬數字貨幣的監管政策始於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指出比特幣等虛擬數字貨幣不屬於法定貨幣,普通民衆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但需要防範風險。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禁止了ICO等一切形式的代幣發行融資活動。

炒幣總結

“防凍卡指南

事實上,虛擬幣提現困難並不是新現象。

具有多年炒幣經驗的投資者小松告訴記者,虛擬幣“提現”困難從2019年底就出現了,去年最爲嚴重,只要通過銀行卡出金,就大概率會被“凍卡”。爲防止這種情況出現,目前,他通常通過熟人提現,“我把幣給他,他把錢給我,支付寶、微信都行。”小松對記者說。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實測發現,目前包括幣安、OKEx等幣交易所依然面向國內用戶開放交易,作爲平臺方,爲虛擬貨幣的買賣方提供交易撮合及交易擔保服務。虛擬貨幣交易的雙方可通過銀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渠道實現虛擬幣與法定貨幣的交換,主要是通過“C2C”,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交易的方式

一位曾任職於某數字幣交易所的技術人員介紹,目前,幣圈資金進出大多是通過OTC交易的,所謂OTC就是——“你跟我買幣,我把幣打給你,整個過程由平臺做擔保”。

交易平臺OTC進出的資金,也可能委託第三方的公司去做,一些公司把註冊地放在日本或新加坡,通過這種方式來規避法律風險,但也一些交易平臺實際上是通過自己旗下的公司去做,此部分存在監管空白。”該技術人員表示。

在有關比特幣的微博超話中,記者注意到,如何將收益出金(即提現)已成爲衆多虛擬幣投資者“頭疼”的問題。由於虛擬貨幣通常被不法分子用於洗錢等犯罪行爲,因而被銀行、公安機關等部門嚴密監控相關資金的流動,爲防止在將虛擬貨幣收益兌現過程中被凍結資產,有投資者還總結出了一套繞開監管的“防凍指南”。

“防凍指南”顯示,對於虛擬貨幣的交易,通常被用戶推薦採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虛擬幣——USDT(泰達幣)直接OTC交易。關於收款方式,這份指南的作者特別強調,儘量不使用銀行卡交易,而是通過註冊多個支付寶或微信來展開,這樣就可以防止被“凍結”。

“防凍指南”還提到,有投資者通過“專卡專用”,不與其他卡發生聯繫的手段,可以縮小銀行卡在相關資金交易中被銀行監測、凍結的概率。

記者在幣安交易平臺測試時發現,在與提供兌換服務的商家交易時,對方會在付款前強調勿在轉賬時備註“比特幣”、“BTC”等敏感詞彙,同時交易APP也會提示關鍵詞,以防止在轉賬、匯款時被攔截或凍結。

銀行圍堵手段加強

早在2017年,央行就規定,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爲代幣發行融資和“虛擬貨幣”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基於此,一些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近年來也陸續發文,禁止賬戶用於比特幣等虛擬幣的交易。目的也主要是防範洗錢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對於虛擬幣相關資金的流動,金融機構嚴陣以待。有六大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已有大行對境外炒幣賬戶轉賬進行嚴格控制。這意味着,大銀行內部對炒幣賬戶已有識別。

日前,上海一位接近六大行的人士對記者表示,人民銀行要求各個銀行機構建立反洗錢系統,一是人工方式,二是系統自動判別。如果有客戶通過頻繁轉賬來規避對大額資金流動的監管,不管是對公客戶還是個人客戶,銀行都要給名單報上去,以做到盡職免責。至於說最後怎麼處理,人民銀行會單獨調查。

但是,也有接近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反洗錢模塊對虛擬幣投資行爲缺乏針對性,只能預警一部分信息,並不好用。銀行面對海量的交易,目前可能更多還是人工監控可疑資金、賬戶。

建行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經濟師曹磊向記者介紹,銀行現在可以通過大數據手段完成客戶交易的識別,對於虛擬貨幣的交易以及結算可以通過資金的路徑,接收款項的交易平臺等方式進行提數和預警。

“目前銀行按照監管部門及國家部委的要求報送相應數據和名單,若有嫌疑人員觸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銀行會按規定要求進行‘斷卡’。並按照公安機關的要求提供相應的證據。”曹磊表示。

“中國法律從未禁止個人交易和持有比特幣。自2017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發佈公告之後,國內虛擬幣交易所都已經將服務器遷址到境外,如直布羅陀。虛擬幣交易主要在境外,大量的虛擬幣交易也是通過境外銀行賬戶進行。”方達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汪靈罡認爲,境內虛擬貨幣交易市場極小,國內通過虛擬貨幣來洗錢的資金規模,與通過其他手法洗錢的相比,交易量滄海一粟,不值一提。

不過,在汪靈罡看來,對於虛擬貨幣這種互聯網時代的資產,目前的監管邏輯或已過時。他說,“銀行不是公檢法司,沒有執法手段,通過可疑交易檢測,只能偶爾識別出虛擬貨幣相關交易資金流,不可能監測出全部。”

“下車”還是抄底

5月23日,據比特幣家園公佈的最新數據,24小時內已有13.52萬人爆倉,最大單筆爆倉發生在Bitmex交易所,價值約4697億元人民幣。而在“5·19幣災”當天,將近24小時內全網有超58萬人爆倉,逾444億人民幣資金 “灰飛煙滅 ”。

曹磊從技術角度分析稱,目前來說,通過虛擬貨幣兌換法幣的過程,大多都是非現金過程,均會留下數字痕跡。通過C2C的模式,儘管可能暫時逃避監管,但是在金融機構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輔助下,相信支付寶和微信等支付機構對異常交易的識別能力會提高,從而更快鎖定交易及嫌疑人。

“5·19幣災”之後,既有投資者止損“下車”,也有人在暴跌之後大膽進行“抄底”。經歷一輪暴跌之後,20日,比特幣等各類虛擬幣已陸續回升至先前水平,其中比特幣以最低時的約29000美元回升至40000美元附近。

隨後,波場幣(TRON)創始人孫宇晨社交平臺上表示,他已斥資9.8億人民幣抄底比特幣,斥資8.6億人民幣抄底以太坊,總共花費約18.5億人民幣抄底加密貨幣。不過,其言論是否屬實,暫時無法證實。

有“女巴菲特”之稱的Cathie Wood表示,仍然對比特幣充滿信心,依然預期比特幣能漲到50萬美元。而此前馬斯克宣佈暫停使用比特幣作爲購買特斯拉的支付方式後不久,又在社交平臺上表露出對比特幣的積極情緒

國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撰文指出,上週三的“幣災”意味着虛擬貨幣牛市泡沫離終結不遠了。他認爲,2020年以來的本輪比特幣大牛市,除了產量減半、機構參與度提升、散戶大量涌入等技術性因素,本質上仍是全球流動性氾濫所推動。

他指出,泡沫真正的拐點,往往對應比特幣價格震盪但不創新高、高收益幣美元價格仍在上漲,而這種背離持續一個月左右後,泡沫將會徹底走向終結。由於比特幣是向法定貨幣變現的主要出口,因此幣災往往會出現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