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凍成“冰雕”,解放軍在吃火鍋,這一幕似曾相識…

(原標題印軍凍成“冰雕”,解放軍在吃火鍋,這一幕似曾相識…)

隨着冬季臨近,天氣轉冷,曾經一度瀕臨戰爭邊緣的中印邊境地區,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對峙階段,在往年每到了這個時候,一般情況雙方都會因爲惡劣自然環境的原因而轉入一個對峙的“低谷期”,但是在今年,顯然雙方都沒有從一線熱點地區做任何讓步的意思。

▲印軍士兵搭乘C17運輸機增援一線。

印度爲了在邊境對峙當中彌補印軍在質量上的劣勢,而採取了增派大批部隊“堆數量”的辦法。

爲了保障龐大印軍的後勤供應,莫迪政府可以說是不惜血本的用上了多種手段。印度除了在基建方面加快搶修道路橋樑進行緊急“補課”以外,其空軍最新銳的大型運輸機也被派上了一線執勤,從印度方面發佈的照片來看,其戰略運輸力量的精華,基本都已用於中印一線的運輸任務了。

▲集結在中印邊境地區的C17運輸機。

同印度方面在作戰準備上的高調宣傳相比,解放軍一方雖然相對比較低調,但是連日來解放軍官方也通過多種渠道向外展示瞭解放軍在高原備戰中所做的物質準備。

這些物質準備雖然不是大多數軍迷所喜聞樂見的飛機、大炮坦克等硬裝備,但其現實意義卻一點也不亞於槍炮。

▲目前已經在邊境地區多次參加過演習的紅箭-10反坦克導彈。

讓成建制的野戰部隊能長期舒適的在邊境駐紮,比短時期內把新銳裝備送上高原輪戰的實際意義,從長遠來看更爲重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軍武次位面”(ID:junwu233),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17日,原標題爲《印軍凍成“冰雕”,解放軍在吃火鍋,中印邊境這一幕怎麼似曾相識?》,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紮根邊防的保暖營房

在2013年的時候,中印兩軍曾被曝出在前線某熱點地區進行了一場艱苦的比拼耐力的“帳篷對峙”,在那次對峙當中,雙方的士兵以帳篷爲依託,在海拔約5000米的高原上,建造了前沿對峙陣地。

▲2013年雙方的帳篷對峙現場。

缺水、缺燃料、沒有人煙、沒有醫院、還沒有電的高海拔地區進行“臉對臉式”的一線對峙,其艱苦條件可想而知。

▲解放軍新疆邊防部隊之前在一線搭建的帳篷。

▲在這種地區人力送水,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十分考驗體力。

也因此,類似2013年所發生的“帳篷對峙”,向來是比較短暫的,因爲人對惡劣環境的耐受力,總是有一定極限的,在極端情況下,即使是人的精神還可以堅持,人的身體也會跟不上了。

但是就如前文所說,隨着今年以來國際形勢的逐漸變化,兩國在“不適宜人居地區”的拉鋸戰已經沒有停手的跡象了,在這種情況下,靠士兵的意志力在前線克服困難“硬頂”,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在氣候溫和,靠近居民點的中東部野外環境,部隊帳篷住的稍微長久一點還可接受。

前段時間解放軍在CCTV7《軍事報道》欄目中所公開展示的新型營房,就是解放軍爲了進一步改善高原部隊的生活條件而做出的最新努力。

▲5000米海拔,排列整齊的新型營房。

按照CCTV7《軍事報道》欄目所做的描述,這種新型營房,全部採用工廠預製方案,即所有的部件都在工廠裡面生產完成,然後整體打包,由後勤運輸部門將其送到一線即可,在拿到新型營房之後,身處一線的解放軍指戰員,不需藉助任何大型工程機械,僅靠人力和小工具,就可以輕鬆地在短時間內建設好自己的“新家”。

▲手動搭建、組裝新型營房的解放軍戰士

新型營房在搭建完成之後,不但可以防風保暖,而且還可以自行發電,能24小時爲士兵提供熱水。

▲有什麼比熱水澡更能解乏的呢?

根據部隊的實際需要,這種營房在規模上可以靈活調整,只要有需求,便可以在前線輕鬆長期的“擺下一個旅”。在未來,這種營房將進一步推廣,越來越多的配發我軍的邊海防部隊,全面改善最前線艱苦地區的駐防生活條件。

▲有了固定牆壁的營房,再也不用擔心吃沙子了。

▲除了新型營房以外,新型菜窖也已建成使用。

▲在海拔5000米的新營房裡吃着火鍋唱着歌。圖片來自西部戰區

這種可以由戰士們自行搭建拆裝的新型營房,相比於各項技術指標都很原始的帳篷或是土法搭建“地窩子”,其在性能上的進步意義無疑是劃時代的,相比於無法移動,且修建起來“以年爲單位”的固定建築,其在靈活性上的優勢更是無可比擬的。

如果再發生類似2013年的那種”帳篷對峙“,這種新型營房就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們不說將它們搭建到“槍口對槍口的最前沿“,只需將它們搭建到距離對峙一線稍微靠後的“二線地區”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優勢。

因爲這意味着我們的戰士從一線戰壕裡走出來不遠,就能進屋子休息,放鬆、洗澡,得到相對正規的醫療及保健服務(相當於我們出差工作時下班走幾百米就回賓館歇着了)。

▲解放軍的一線掩體

▲解放軍在一線掩體裡包餃子吃。圖片來自西部戰區

當然,儘管有了新型營房,但是像上圖那種用石頭、鋼筋壘起來的簡易防炮洞,火力點等直接硬抗敵人火力的”無內飾掩體“肯定也還是會存在的,畢竟新型營房在兼顧生活性和靈活性的同時,就無法兼顧隱蔽性和抗打擊性了。

相比之下,沒有類似新型營房的印軍就只能繼續”蝸居“在條件艱苦、四處透風的簡易掩體和帳篷裡執勤,像樣的正常休整一次要向後走上幾公里、十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到有固定居民點的地區才行。

▲印軍士兵在零下50度的大雪中睡雪窩子幾乎凍成了冰雕。

最近印度媒體就公佈了一張印軍的照片,駐守在邊境拉達克地區海拔5000米左右的錫亞琴冰川,近日一場暴風雪來襲,氣溫下降到零下50度,但是照片中的印軍士兵卻只能躺在露天的簡易雪窩子裡過夜,被大雪覆蓋後幾乎凍成了冰雕。

兩軍對比,印軍很可能會在心理產生落差感。“憑啥對面下哨之後能洗熱水澡?我就只能在帳篷裡臭烘烘的一呆幾星期?”。

關於敵我在後勤保障上的落差對軍隊士氣的巨大影響,我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鋅皮娃娃兵》它是由白俄羅斯作家”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根據蘇聯軍人及其眷屬在阿富汗戰爭(蘇聯侵略時期)的見聞與回憶所整理彙編而成的。

下面是《鋅皮娃娃兵》一書中的部分摘錄:

▲《鋅皮娃娃兵》中蘇軍官兵的吐槽,即使有誇張成分,其暴露的問題也值得深思。

彼時的蘇聯,有着世界頂級的坦克、大炮、核武器等“硬裝備”,但是卻在事關普通士兵生活的物資保障細節方面長期不夠重視,這不但讓蘇軍官兵在戰場上因爲缺醫少藥,保障不足,而士氣降低,戰鬥力下降,也讓侵阿蘇軍在心理上產生了不滿感,他們覺得自己成爲了廉價的炮灰,心懷不滿的士兵在日後也成爲了蘇聯社會不穩定的一部分。

給予前線官兵再多的關注和優待,都是應該的,這樣做不但可以提升我方的士氣,還能變相打擊敵人的士氣(讓敵人的士兵在落差中去抱怨送他們到前線的人去吧)。除了新式移動營房以外,阿里地區的解放軍駐軍也迎來了自己的新營區

▲我看到這座新營區時,都震驚了

後方穩固,二線牢靠,交通便利,物資充足,只要我們做到了這四樣,前線的一線執勤點也就能立足於不敗之地了。

新型保暖作戰服

除了引人矚目的新型營房以外,解放軍的另一項裝備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就是新式寒區作戰被裝,據相關新聞介紹,這次解放軍的新式防寒被裝,一口氣列裝了五個品種。

這種新式防寒被裝,充分吸收了民間極地和登山運動的先進經驗,爲解放軍指戰員在高原惡劣氣候環境下的野外執勤提供了堅實保障。

這是20式羽絨大衣A款,裡面配有可拆卸羽絨內件:

▲20式羽絨大衣A款

▲20羽絨作訓大衣A款的防風裙襬

下面是20羽絨大衣B款,可以看出其採用了兩面迷彩設計,外面是荒漠迷彩,裡面是雪地迷彩,這種設計顯然是考慮到了中印邊境對峙地區的荒漠戈壁與雪山並存的地理環境。(當年在長津湖的志願軍要是有這個,陸戰一師哪有“向後轉,進攻!”的機會呢?)

▲20式羽絨大衣B款

下面這個是“20多用途雪地僞裝服”:

▲除了僞裝服以外,上圖中的靴子也是新的。

除了服裝、鞋靴以外,帶有帳篷特點的新式“20單兵睡袋”也很有亮點:

▲體積小巧,防風保暖,零下40度可保障戰士正常休息。

▲20式睡袋內部,做工還是比較精湛的。

新式營房、新式被裝雖然不顯眼但是其對戰鬥力提升的意義是深遠的:

1、 充足的休息與放鬆,完善的醫療與後勤系統,可以大幅度減少部隊因傷病產生的減員。從而讓所有的戰鬥員都能精神飽滿的長期處於自己的戰鬥位置。畢竟戰爭最終的較量還是由人來完成的,以養精蓄銳的精兵,打已經被缺水缺電高寒缺氧折磨的疲憊不堪的弱旅,怎麼算都有優勢。

▲解放軍在西藏建成的高壓氧艙

2、 在以前高原邊遠地區向來是出了名的艱苦地區,這就讓很多普通的軍人家屬或者有從軍意願的青年的家長心生畏懼,“哎呀,那個地方那麼苦,搞不好還落下一身病,要不就別去了吧。”

這種心理從普通人親情的角度理解,是完全正常的,解決這種擔憂的最好辦法,就是把邊疆的駐紮條件儘量提升到和內地一樣的水平,並完善其他的管理、輪換、獎勵措施,這樣無疑更加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往邊疆地區戍邊報國。

▲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回家呢?

3、大幅度展示優越的後勤保障能力和展示軍演和新裝備的畫面一樣,同樣也是一種威懾,如果對面的印軍看到,我們的運力已經充足到了能把菜窖,蔬菜和蓋菜窖的鋼板都運上高原一線的地步,那麼他們自然會想:“那打我的炮彈呢,對面該有多少?”

▲西藏軍區某旅列裝防護型突擊車,當然,硬裝備也必不可少。

寫在最後

從目前中印兩軍的動作來看,長時間的摩擦肯定是常態了,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越應該具有高度的耐心和韌性,尤其是多給前線的指戰員一些寬容和理解,前幾天西部戰區關於我方士兵迷路的聲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

可以確定地說,對峙越是長久,各種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些意外事件,有些是利於我方的,有些是不利於我方的,前線將士偶有失誤很正常,作爲大後方的我們不能苛求他們隨時都能完勝。

來自我們後方的輿論壓力越小,前線打贏仗的把握才越大。

▲相信前線,勝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