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攀上大腕 扯上服貿後中信永豐命運大不同

記者蔡怡杼特稿

爲爭取大陸市場商機中信金出奇招,以3.8%股權換得大陸一家子行,不僅省去服貿協議難題,還省下上海分行轉制子行的一年時間,並外加3個據點,讓中信金在大陸的銀行據點擴增爲6(分行)+1(支行),私募增發新股剩餘的資金還可合資設立消金公司全面搶進大陸金融市場。

對比同樣積極搶進大陸市場的永豐金,如今發展卻迥然不同,金銀三會當時放寬陸資參股比重,永豐銀行當時不到24小時,隨即宣佈與中國大陸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國工商銀行簽署認股協議,工行將以近200億元臺幣取得永豐銀19.99%股權,不過,兩年過去了,服貿卡關,連帶工行的認股款也持續受阻,使得永豐金被迫年年增資以因應業務發展需求。

根據金銀三會協議,放寬陸銀參股臺灣金融機構上限,若參股金控旗下銀行,持股上限爲20%,參股金控上限爲10%,此外,現行法規開放陸資參股金控,上限爲5%。

回首當初24小時內,隨即旋風響應兩岸金融主管機關措施,永豐金千算萬算也應該不會算到,兩岸金融竟然要列入服貿協議,可能對永豐銀來說,金銀三會當初的措施,恐成了當天愚人節的最大玩笑。

之後臺資銀行在大陸增設據點,除了富邦金取得臺商擁有的華一銀行80%股權,加速據點的擴展外,其餘的都只能一步一步來。

臺資銀行在大陸的拓展幾乎都是從申設分行、子行開始,從設立三年前兩年獲利才能申請人民幣業務,即使放寬爲設立一年且獲利就可申請人民幣業務,然而,對臺資銀行來說,業務拓展速度仍不夠快,且大陸每年增設新據點還有一年一分行、兩支行的潛規則,都不利業務拓展。

服貿卡關,商機不等人,讓當初大陸對臺的多項讓利優惠逐漸消失,尤其,只要牽涉到兩岸議題的,就會引起各界高度關注,金融業本想借着到對岸一展長才的現在全都被上戴上了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