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審判樹規則 以協同促治理北京金融法院三年走出法治協同助力金融發展新路徑

原標題:以審判樹規則 以協同促治理北京金融法院三年走出法治協同助力金融發展新路徑

□ 本報記者 黃潔 徐偉倫

今年3月,北京金融法院3歲了。走進這個年輕的法院,每個人都會如數家珍地講起建院以來的種種變化,“協同治理”“爲民司法”是他們口中的高頻詞。

3年間,北京金融法院通過“強執行促強監管”助推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收繳率提升30個百分點;創新推出的“雙軌雙平臺”證券羣體性糾紛化解機制,爲6000餘名中小投資者提供了便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助力企業涅槃重生,填補了北京在世界銀行相關考覈指標中的空白……一份公開發布的審判工作白皮書,沉甸甸地記載了該院3年來創新發展深耕細作的亮眼成績。

北京金融法院院長張雯說:“我們不僅是辦案單位,更是治理單位。”建院以來,北京金融法院立足首都金融審判工作特點,加快推進金融審判工作現代化,同時緊密對接金融治理現實需求,提升府院聯動質效,助力金融監管“長牙帶刺”,力促金融風險協同善治,助推金融行業善成精治,走出了一條以法治協同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助力金融監管“長牙帶刺”

北京金融法院作爲全國唯一一家管轄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爲申請人的非訴執行案件的法院,擔負着服務國家強監管、化風險,助力金融監管“長牙帶刺”的重要職責。3年來,該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以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爲主體的佔比高達98%,司法裁判密切關係着監管政策落地實施。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委高度關注證券行政處罰罰沒款收繳率不高的問題。”北京金融法院執行局副局長徐楠認爲,收繳率過低,會使得金融行政處罰淪爲“空炮彈”。爲此,北京金融法院加強府院聯動,推動金融行政非訴案件執行的機制創新,以“強執行促強監管”。

新修訂的證券法施行後,北京金融法院受理了全國首例證監會內幕交易行政處罰保全案。法官審查後發現,此前中國證監會採取的行政保全措施即將到期,爲避免行政保全與司法保全銜接不暢給被處罰人留下財產轉移的可乘之機,金融法院啓動“保、多、立、審、執”聯動工作機制,通過府院聯動,在24小時內便完成查控財產的司法保全措施,確保行政保全目的得以實現。

記者瞭解到,建院3年來,北京金融法院持續加強與金融監管機構的協同治理,補齊行政執法與訴訟間的保全缺口,首創證券行政非訴執行全流程機制,助力提升金融行政監管措施的有效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收繳率近3年提升30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受理各類金融案件21925件,審結、執結案件20228件,總標的額超過8000億元。在金融行政案件的審理中,北京金融法院把“監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監督”貫穿審判全過程各方面,穩妥審理了涉“獐子島”“梅花生物”等一批重大敏感案件,監督和支持監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規範金融監管行爲,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

科技賦能洞察金融風險

在今年1月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提出金融監管是系統工程,金融管理部門和司法機關等都有相應職責,要加強監管協同,健全權責一致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科技賦能洞察金融風險,在北京金融法院建院伊始即是重頭。走進法院一層的“大數據中心”,大屏幕上跳動着各類數據,傳遞着不同信息。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與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部分金融機構等實現數據對接,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冒煙指數”系統與金融法院審判系統已有效共享運轉。“冒煙指數”異常的高風險企業涉訴後,法官的辦案系統即會自動進行風險提示,幫助法官研判風險,完善審理方案。

除了“冒煙指數”,大數據和相關算法模型正日益成爲法官科學裁判的有力幫手。近年來,涉及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遞增,如何精準覈算投資者因虛假陳述行爲造成的損失,長期困擾着法官。對此,北京金融法院基於證券行業大數據,在東方網力公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系列案件中創新運用精準覈算模型,將金融行業因子與司法審判因子相結合,剔除了與虛假陳述無關的證券市場風險等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顯著提升了覈算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該案判決作出後,260餘名當事人無一上訴。

2023年5月,全國首例保險公司重整案以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順利完成。承辦此案的北京金融法院在辦理過程中,積極探索金融機構破產重整涉衆層面風險隔離機制,通過跨部門信息聯動、網上監測等手段實施預警聯動共治,避免引起公衆誤判。其間,法院與監管機構、保障基金公司等單位協同處理,採取行政接管有效銜接司法重整的方式推進風險處置工作,實現了問題股東全部清退、債務全額清償、員工全員承接、償付能力達標的風險處置目標。

現如今,北京金融法院已將金融司法數字化轉型作爲改革重點,通過重塑金融司法業務流程,優化履職監督運行模式,實現大數據資源和要素價值有效釋放,推動形成金融法治數字發展生態。

聚焦治理難點創新司法舉措

“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日益成爲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頑瘴痼疾。”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一庭副庭長孫兆暉說,此類糾紛發案量大、專業性強,涉訴中小投資者少則幾十人,多則數千人,但往往欠缺收集證據和運用法律的技能,維權能力相對較弱。

對此,孫兆暉帶領審判團隊踐行“如我在訴”,創新推出“庭審百問”要素化審理模式,從100餘件典型案例中抽取提煉調查要點,徵詢30餘名證券行業律師和專家學者意見,將複雜案情細化拆解爲涵蓋10個方面基本事實、覆蓋10餘類市場主體的100餘個審理要素,同時搭建當事人庭前在線填寫和交換要素問答表的信息化平臺。

這一創新舉措,實現了庭審場景向前延伸,讓庭審從“臨時出題”變成提前發放的“標準試卷”,先後爲2000餘名中小投資者提供“解紛路線圖”,平均庭審時長縮短近50%,有效降低了中小投資者的維權成本和難度。規範化的要素問答表和調查指引,也爲解紛機構提供了調查攻略,讓司法裁判“標尺”成爲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的“操作指南”,爲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開展證券糾紛訴源治理和多元化解提供規則支撐。

2022年,北京金融法院“優化營商工作室”正式掛牌,這個由該院與市工商聯共同搭建的平臺,凝聚各方合力,通過優化資產處置、引入投融資資源、推動雙方調解和解等工作,讓一批有挽救價值的被執行民營企業實現了持續運營。成立至今,“優化營商工作室”已處理案件49件,執行到位金額累計163億餘元,保障了8萬餘名涉案企業職工穩定就業,貢獻了具有首都特色的金融執行方案。

與此同時,北京金融法院以案爲鑑,聚焦金融治理領域的共性難點問題,積極構建“大建議”數字治理模型,通過發佈司法建議函、立法建議、“數助決策”報告等形式,變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爲提前預防、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向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發送司法建議33份,開展各類金融熱點問題調研近30項,洞察案件背後的風險隱患,推動形成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

槌落止紛爭,掩卷促治理。張雯表示,3年來,北京金融法院以“既審案、又治理”的功能型法院建設爲導向,緊密對接金融治理現實需求,創新推出“雙軌雙平臺”等一批金融審判新機制,以審判樹規則,以協同促治理,切實承擔起服務保障國家金融戰略實施、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職責使命。站在新的起點,北京金融法院將積極適應金融強國建設對金融司法提出的新要求,同步推進金融案件審判和金融治理協同,助力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黃潔 徐偉倫)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