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舟二十載(深度觀察)

圖①:2013年,水上郵路投遞唐真亞划着小木船湖區投遞。   劉春平攝   圖②:位於淮河洪澤湖交界處的江蘇淮安市洪澤區老子山鎮。   吉爾雲攝   圖③:2019年以來,唐真亞駕駛快艇投遞郵件。   劉春平攝

陽光撥開洪澤湖的水霧,灘塗裡成片的蘆葦隨浪搖擺,幾隻白鷺懨懨地縮在樹蔭裡,又是暴曬的一天。

唐真亞停船、倒擋、熄火,貼着淮河入湖口灘塗拴好船。江蘇淮安市馬浪崗海事所的小黑狗已從屋裡跑到岸邊,一個勁兒搖着尾巴。

“來了?”海事所二樓窗口,值班員探出腦袋笑着打招呼。

“兩份黨報都放屋裡了。”唐真亞咧嘴一笑,黝黑的臉龐上露出一口白牙。他轉身疾步走向小船,“今兒包裹多,得趕緊去新灘村,萬一趕上午後下暴雨可麻煩了。”

在3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輾轉50多個灘塗送郵件,是水上郵路投遞員唐真亞的普通一天。從一人一雙槳劃木船到駕駛無棚的燃油小艇,唐真亞一干就是22年。

22年,船行30餘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7圈半,他沒延誤過一個班期,沒丟失過一封郵件,5460個班次投遞準確率100%。無論寒冬酷暑,幫老人送家書,爲軍人找戰友,給學生送錄取通知書,他從不計較工作時長,總是盡心竭力做好。

老鄉們都說:“小唐如今成了老唐,可他始終是我們信賴的‘大湖鴻雁’!”

一人撐起一個支局

信件沒有確切地址,他就挨船打聽;收件人不在原址,他就輾轉問訊逆風划船十幾公里是家常便飯

老子山鎮,淮安市洪澤區的一個小鎮,地處淮河和洪澤湖交界,300多平方公里轄區面積中,90%是浩渺的湖面

“瞧,那就是新灘村。”順着唐真亞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蘆葦蕩裡冒出個小土包。

船破浪前行,水一望無垠,唐真亞指着一片與新灘長相無二的灘塗,“那是老鴨樹村。”

洪澤湖上、淮河岸邊,哪個灘頭不是這模樣?漁民上岸前,老子山鎮1.8萬人口中,近半分散居住在大大小小的50多個灘頭,最遠的灘頭之間相距20多公里。在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普及前,通信是漁民與外界的唯一聯繫渠道。可湖上沒有行政區劃、漁民沒有門牌號、投遞員沒有地圖和導航,收信地址還往往只有“洪澤湖上”四個字。更何況,漁民隨魚羣移居,住址並不固定。在這兒送信,難!

自1954年老子山鎮開闢水上郵路後,45年裡換了11任郵遞員。“水上郵路櫛風沐雨、食不定時,最苦最難。”老子山支局原局長劉後學說,“幹得長的就幹了1年,最短的不到3個月。”

幸運的是,老子山遇見了唐真亞。1999年,唐真亞應聘爲中國郵政老子山支局第十二任投遞員。此後的18年,他一個人撐起一個支局。

“漁民盼信的心情,我懂!從小就生長在湖區,我們最盼能聽到一聲‘來信嘍’。”每天夜幕降臨,唐真亞開始接收包裹、分揀郵件;太陽升起時,把烙餅和水壺塞進挎包,騎上自行車陸路投送,再趕在晌午前下水,一邊划船一邊啃幾口餅填肚子。信件沒有確切地址,他就挨船打聽;收件人不在原址,他就輾轉問訊,逆風划船十幾公里是家常便飯。

夏季烈日當空,偌大的湖面無蔭可躲;冬季寒風刺骨,一下雨,溼了的棉衣能把人裹成“冰棍”。風裡來雨裡去,唐真亞皮膚黝黑,即使常年戴手套,划船磨下的老繭依舊堅硬。“不能耽誤,也不敢耽誤,別看信件薄,可情意重、事情大啊!”

一來二去,湖上的3500多戶漁民,哪家住在哪裡,靠啥營生,彼此間有啥親屬關係,唐真亞瞭然於心。

22年來,唐真亞累計投遞報刊130萬份、信件11萬件,保持着零差錯的紀錄。零差錯換來的是信任。買糧購油、採辦生活生產用品、繳電費水費等上岸才能辦的事兒,不少村民都託付給他這個投遞員。

搖槳送郵,唐真亞沒少吃苦。本世紀初,漁民們陸續開上了機械船,唐真亞還划着小木船;等唐真亞有了機械船,漁民們早又換上了快艇。直到2019年,唐真亞的裝備終於升級爲小快艇,可以和漁民們“齊步走”了。

“不是虧待老唐,郵政普遍服務往往要‘倒貼錢’。”洪澤區郵政分公司總經理胡進說,支局的包裹派送費收入連小艇的油錢都抵不上。“可只要有人的地方,別管多偏遠,咱們郵路都不能斷。哪裡有人,哪裡就有中國郵政。”

再難再險也要送到

小木船被大浪掀翻後,唐真亞一手死死抓住船舷,一手高高舉起郵包,這一舉就是兩個小時,直到過路漁船發現了他

當“大湖鴻雁”,唐真亞不僅風餐露宿,有時還驚心動魄。

2003年7月的一天,唐真亞頂着烈日划向長山村。行程剛過1/3,烏雲蔽日,雨驟風狂。他一邊控制船身,一邊用瓢舀水,可一個3米高的大浪打來,小木船頃刻被掀翻,唐真亞被甩入水中。當時沒想太多,他一手死死抓住船舷,一手高高舉起郵包,這一舉就是兩個小時,直到過路漁船發現了他。

爬上大船,唐真亞才發現兩隻胳膊已經僵得沒了知覺。漁民遞給他熱水,讓他進棚休息。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卻是:“幫我把‘老夥計’翻過來吧,有封重要的信要送。”

“你瘋了嗎?信重要,還是命重要啊?”漁民好心勸說。

“這是大學錄取通知書,娃娃等得要着急!”不等緩過勁,唐真亞又掙扎着起身。爲了投遞這份錄取通知書,唐真亞已花費了3天時間。長山村有6個組,組與組間相隔約7.5公里水路,可信封上只寫着“長山村杜中祥”。唐真亞划着船,幾乎把長山村跑了個遍,才得知杜中祥住在靠近隔壁盱眙縣一個叫“剪草溝”的蘆葦叢中。

迎風、冒雨,又劃了近1個小時,唐真亞終於到達杜中祥家。看着渾身溼透的唐真亞,再看看郵包裡用塑料布裹得嚴嚴實實、乾乾淨淨的通知書,杜中祥的父親眼眶發酸:“這叫我們怎麼感謝你纔好啊!”

這不是唐真亞第一次遇險。一次,他給洪明村的唐達送錄取通知書。10公里的路剛走到一半,暴雨如注,視線模糊。小船在風浪裡不斷被拋起又摔下,船內積水快要與湖面齊平。唐真亞半眯着眼,邊向外舀水邊奮力划船,折騰3個多小時纔到達目的地。一上岸,他就癱倒在地,半天沒爬起來。

“老唐怕我擔心,從不和我說這些。我也是2007年才從電視上知道的,當時眼淚就下來了。”那是妻子閆玲第一次和老唐鬧脾氣。後來,閆玲關了自己的小賣鋪,起早貪黑,義務當起了老唐的幫手,“知道你捨不得漁民,捨不得這份工作。你幹一天,我就陪你一天。”

老鄉們都說,老唐天生是個郵差,什麼地兒都能摸到,什麼人都能找到。

2007年,一封寫着“老子山鎮船塘南路1號陸貴娥收”的信,郵寄到老子山支局。可到了船塘南路1號,唐真亞問了上百人,都沒人知道陸貴娥是誰。

按照處理規定,此信可以“查無此人”爲由退回。“這信是江西寄來的,說不定是尋親找友,還得試試。”唐真亞繼續向老人們打聽,終於在一位老人的幫助下找到了70多歲的陸貴娥。

原來,寫信人是陸貴娥的弟弟,爲的是打聽失散40多年的姐姐。唐真亞的堅持讓姐弟終於搭上線,並在老子山見了面。“要不是唐師傅,我可能這輩子都見不到弟弟了。”陸貴娥眼睛溼潤。

22年來,唐真亞一共送出22份高考錄取通知書;從未放棄過一封地址不詳的信件,間接幫助近500人圓了尋找親友夢。“能讓一封‘死信’復活,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唐真亞說。

如今,湖區上很多漁民都能說出老唐的手機號碼,還有很多漁民乾脆把收件人地址寫成“唐真亞收轉某某某”。

2011年初,老子山郵儲網點因郵銀分營而撤離。許多漁民急了,追着唐真亞問:“郵局會不會也撤?”“你會不會調走?”老唐的回答給大夥兒吃了顆定心丸:“只要你們需要,郵局服務就不斷!”

是投遞員也是百事通

唐真亞和新灘村搞起專爲漁民服務的“漁家書屋”,唐真亞個人捐贈了書屋80%的書籍自費訂閱了1300多冊雜誌報紙

簍,用繩子拴在腰上;娃,用繩子拴在船上;船,用繩子拴在岸上……日出捕魚、日落而息,逼仄的空間、單調的生活,湖區過去的日子很艱苦。

世紀之交,響應當地政府號召,漁民在捕撈之外,幹起了水產養殖。“養殖是個技術活兒,得講科學、講方法。”藉助郵政的便利,來往於水陸之間,唐真亞隨時留心是否有關於水產養殖的書籍、光盤,看到啥,買下啥,送給湖區漁民。再後來,唐真亞和新灘村村委會主任段成付一合計,乾脆搞個專爲漁民服務的閱覽室。2006年,當時全國唯一的“漁家書屋”開門了。

何廣來就是“漁家書屋”衆多受益者之一。剛開始搞養殖,何廣來沒經驗,唐真亞就推薦他看幾本專業書籍。“照着老唐買來的書摸索科學養蟹,真有用!”何廣來養蟹的第一年,蟹塘沒發生一次病害事故,年底賺了4萬元。

隨着時間推移,“漁家書屋”藏書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其中,唐真亞個人捐贈了書屋80%的書籍,自費訂閱了1300多冊雜誌報紙,裡面還有孩子們喜歡的繪本、故事書。

如今,洪澤湖區搞養殖的漁民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家把小舢板換成了大噸位的水泥船。水泥船上,一般有三室一廳一廚一衛,客廳有地板、沙發、彩電,臥室有席夢思,衛生間有馬桶、淋浴房,廚房有冰箱、煤氣竈。“如果不是窗外的湖面,感覺和城裡樓房沒啥區別。”唐真亞說。

隨着互聯網普及,漁民從外界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更寬了,唐真亞就教大家上網搜索市場信息、尋找銷售渠道。原本坐等魚販子上門收購的漁民們,開始紛紛到南京、上海等地主動拓展市場,收入普遍增長30%以上。

這兩年,網購成爲新時尚。唐真亞又組織漁民上電商平臺銷售洪澤湖螃蟹。每年僅在兩個月銷售期內,養殖戶們的總收入就能超過100萬元。“大夥兒都說,漁民收入提高,有老唐的一份大功勞!”安淮村養殖戶劉士元笑着說。

唐真亞熱心貼心有耐心,漁民們有困難總是第一個想到他,柴油補貼咋補、居民低保咋申、醫療報銷咋報等超出郵政業務的事情,也都諮詢他。能回答的,老唐當面解釋;回答不了的,就記在本子上,向相關部門瞭解後再答覆。時間長了,漁民們把唐真亞當親人,連到鎮上存取款等個人事務也會放心交給他,“有事找老唐、找中國郵政,準沒錯兒。”

漁民上岸郵路還在

從送信送報,到幫漁民捎帶生活用品,再到送電商包裹、送致富信息,水上郵路一直在改變中發展,從未中斷

“下個月,連最後這幾艘船都看不到了。”送完包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和連片搖曳的蘆葦,唐真亞動情地說。

爲了治理湖區、改善湖區,今年洪澤區要完成“兩船”(住家船、餐飲船)整治工作,漁民們將全部上岸生活。

上岸後住哪兒?不少漁民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中國郵政那抹綠,還是唐真亞這個人。

新灘村村民何計來,遲遲找不到合適住房。眼看上岸時間臨近,何計來找到唐真亞求助。一房住人、一房儲物,記下何計來的需求,唐真亞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幫忙找房。房子找好後,唐真亞又幫着把年租金從2萬元談到了1.2萬元。搬入心儀的房子,何計來一家樂開了花。

一下收到50萬元補償款,怎麼用?有漁民打不定主意,還是找唐真亞。老唐又給漁民上起了理財課,推薦“三三三法則”,1/3購買養老保險,1/3儲蓄,1/3投資,既爲日後生活提供保障,又能有效控制風險。

漁民上岸了,水上郵路還在嗎?

“一定還會在。”唐真亞指着岸邊的房子說,漁民們雖然上了岸,但大多還是臨湖而居,走水路投遞要比陸路快捷。

歲月如梭,水上郵路也一直在變遷。從送信送報,到幫漁民捎帶生活用品,再到送電商包裹、送致富信息,水上郵路一直在改變中發展,從未中斷。

唐真亞今年57歲了,培養接班人成了他心中的大事。

“4年前,我的第一位徒弟跑了。工作苦、工資少,徒弟說‘家裡條件不允許,師傅你讓我走吧’。”唐真亞說。

幸運的是,同年5月,老唐找到了90後小夥丁後龍。丁後龍辭去溫泉中心服務員工作,加入老子山支局。4年下來,丁後龍已能夠獨立承擔陸路派送任務。

有人問丁後龍,“和師傅比你怎麼樣?”“師傅太厲害了,鎮上每個地方都熟記在心,我還得好好學習呢。”高高胖胖的丁後龍憨憨一笑,“我肯吃苦,有韌勁兒,一定能接過這接力棒。”

夕陽西下,晚霞將湖面染成一片橙紅。岸邊的老唐和小丁,兩抹郵政綠,與這湖景分外和諧。

記者手記

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底、織密

到老子山鎮採訪唐真亞的第一天,看到支局裡擺滿了快遞包裹。這些年電商迅猛發展,漁民的購物方式更加多元,但“最後一公里”的服務成本高、難度大,只有中國郵政不計得失,堅持將3/4的網點設在農村,讓郵路覆蓋祖國大地上,讓每一個家庭都能享受到經常、優質的基本郵政服務。據統計,2020年,中國郵政提供信件、印刷品等函件服務14.2億件,普通包裹服務2030.6萬件,郵政普遍服務覆蓋人羣14億多人。

我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能更加有力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像郵政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還有很多:在特高壓時代,國家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工程,使農網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8%,特別是2018年啓動實施的“三區三州”、抵邊村寨農網改造升級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惠及2542萬農村人口及1685個抵邊自然村寨。在高鐵時代,堅持開行81對公益性“慢火車”,經停數百個農村地區三四等小站,且車票價格幾乎幾十年未漲。在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矗立鐵塔,消除通信盲區;打造海島巡迴醫療隊,方便漁民問診……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底、織密網,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的改革發展將更有力度,民生建設將更有溫度!

版式設計: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