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父母向孩子借運

生活一地雞毛,每個人都需要渠道傾瀉擠壓在心頭的負能量。

只是,對父母來說,這個渠道不該是孩子,也不能是孩子。

作者 | 楓子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男孩,從4歲開始就腺體肥大,長達一年都要半夜咳嗽,咳濃痰,粉塵過敏,動不動就生病。

父母帶着男孩輾轉各個大醫院治療無果,無奈只能帶孩子去割了扁桃體。

可男孩還是經常生病,情緒低落。

父母操碎了心,卻又無可奈何。

在他們看來,男孩就是個討債鬼,天生體質太弱。

可李雪在瞭解情況後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男孩父親要求高,動輒打罵,貶低,否定男孩。

每次,男孩被罵得只能垂下頭,從心底裡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而站在道德制高點的父親,則高高地昂着頭顱,精神抖擻。

這個過程,生命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了大人身上,孩子的經絡逐漸堵住,身體失去了該有的免疫力防護,自然疾病纏身。

而這,其實就是父母在向孩子借運。

借運的父母,因爲自身能量不足,無法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強行將自己的憤怒、焦慮、恐懼、委屈轉移到孩子身上,通過吸食孩子能量爲自己充電。

之前就看過一個視頻,爸爸跟女兒訴苦,說自己開大車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一天吃一頓飯,都不捨得休息,就是爲了給女兒一個更好的生活。

爸爸越說越起勁,一字一句卻像是一塊塊石頭壓在女兒身上,她重重地低下了頭,雙眼蓄淚,滿是愧疚。

還有個女孩,好不容易考了95分,當她興奮地跟媽媽報喜時,媽媽卻因爲自己工作不順,拿女兒撒氣:

“有什麼好高興的?人家都考雙百,考個95分你好意思嘚瑟?”

那一瞬,女孩如同被潑了一盆冷水,快樂全無,只剩滿臉的委屈與難過。

作家劉繼榮也曾自述,她曾經有一年多,每天都當着兒子的面直播“怨婦聯播”,各種抱怨小職員的難,以及兼職主婦的累。

她說完是好受多了,可兒子小小年紀,卻變得消極悲觀,一度感慨:“我笑不出來,人生太苦了!”

來自父母抱怨、訴苦、遷怒,就像一場場“痛苦轉移術”,宣泄完負能量的父母一身輕鬆,無辜的孩子心裡卻積滿了痛苦和壓抑。

仔細想想,不免悲哀。

作爲大人,當我們遇見有人向我們投毒,吸食我們能量時,可以迅速遠離。

可孩子又能怎麼辦呢?

他們只能默默嚥下情緒垃圾,充當父母的“能量容器”,一點點失去孩子身上該有的那股精氣神。

而一個沒有精氣神的孩子,自然看不見半點陽光,與好運也就絕緣了。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父母若放任自己失控的行爲,大肆吸食孩子的能量,借走孩子的運氣,孩子的成長往往會特別艱難。

心理諮詢師陳瑜就曾訪談過一個叫照瀾的女孩,她從小乖巧懂事,成績優異,是很多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

可優秀如她,卻直言自己是個“空心人”,每天活着如行屍走肉,沒興趣,沒動力,沒感受。

被問起“世上有沒有讓你留戀的東西”時,她脫口而出:

陳瑜在一番細聊後發現:女孩之所以消極厭世,是因爲在成長的過程中,能量早已被父母一點點抽空。

她父母都是情緒不穩定的人,動不動就開始對着她咆哮、指責,她每天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去察言觀色,討好父母;

父母還喜歡否定她,哪怕她表現得再好,父母也要故意說一些打擊話讓她感到挫敗;

不僅如此,父母也經常當着她的面吵架,遷怒於她,讓她覺得透不過氣來。

父母的負能量,就像一個黑洞一樣,不斷吞噬、消耗她的能量,讓原本自信開朗的她,再也沒有了活力,沒有了生氣。

一個孩子的能量狀態,就是他的生命狀態。

低能量狀態的孩子,就像電量不足的手機,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去維持日常的精神和體力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就曾有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較低的能量層級之中,就會導致一些心理疾病的產生。

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會出現抑鬱、焦慮、冷淡、頹廢等現象。

想起從小就被迫成爲媽媽失敗人生拯救者的知乎網友@小A,她說:

“只要和媽媽說完話,我就覺得身體被掏空了,心情也沉到了谷底。”

她的媽媽,自從離婚後,就不斷地跟她抱怨爸爸的不是,跟她訴說自己獨自養育孩子的艱辛,以及掙錢的不容易。

還不到10歲的她,不得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寬慰父母,試圖把媽媽從負面情緒中解救出來。

所以,她從不敢惹事,不敢任性,只能努力學習,討媽媽開心。

可到底還是個孩子,她根本承接不住那些重重的,媽媽自己都無法消化的負能量。

日積月累下,她逐漸也變得消極厭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對未來不再抱有希望。

嚴重時,還想過自殺。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地方莫過於此。

父母不僅不能提供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反而不斷汲取孩子的生命力,逼迫着孩子成爲父母的能量來源。

硬是把本該積極、陽光、向上的孩子,拉到和自己一樣的處境中,讓他的一生被黑暗籠罩,被不幸吞噬。

我相信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無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壯成長。

但父母若是內核不穩,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勞的。

守好自己的能量場,自我蓄能,爲孩子賦能,父母才能給孩子帶去積極的影響,爲孩子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繪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嗎》中,就有一段很溫暖的對話。

孩子問:“媽媽,你工作那麼辛苦都是因爲我嗎?”

媽媽回答:“不是的,寶貝。工作辛苦是因爲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

不可否認,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了疲憊、壓力、無奈,負重之下,家長們偶爾表現出各種情緒,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再難,也請不要將負能量傾瀉在孩子身上。

還記得電影《幸福來敲門》中的黑人爸爸克里斯嗎?

他即便接連遭遇事業失敗,妻子離去,被房東趕出門,他在兒子面前也始終保持笑臉。

甚至,當他窘迫到只能帶兒子在地鐵公共廁所過夜時,他也不想讓兒子難過,他把廁所比作山洞,告訴兒子這是爲了躲避恐龍。

直到兒子沉沉睡去,他纔敢釋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

他不抱怨,是因爲他知道,這是他人生的課題,並不需要孩子來揹負。

他不訴苦,是因爲他明白,情緒只能傳染情緒,根本無助於改變困境。

學會隔離壞情緒,就是守好自己的能量場。

閨蜜林雪曾多次跟我說,她不是一個好媽媽。

她心情不好,不想做飯時,就會帶兒子出去隨便吃一頓。

她帶孩子累了想休息時,就會把兒子放到奶奶家,自己一個人去逛街,看電影,做SPA,享受獨處的時光。

後面,更是因爲全職帶娃太苦,逃回了職場。

顯然,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媽媽,但她卻因爲自身能量高,情緒穩定,跟兒子處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先有能量後有愛,愛才會變成營養。”

父母只有先關注自己,治癒自己,時常爲自己充電,纔不會在一地雞毛的平凡日子中自我損耗。

更不會通過貶損孩子,吸食孩子的能量來滿足自我的需求。

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心,就是自我蓄能。

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

男孩在某道題上翻了船,連續做了13遍都沒算對,最終在第14遍答對了。

媽媽連忙肯定道:

“第14遍,不得了,你終於做對了!”

緊接着,媽媽又興奮地告訴家人,男孩做對題了。

被表揚的男孩,嘴角上揚,眼裡閃光,滿是驕傲。

評論區網友說,孩子願意做14遍題,已經超過大多數孩子了。

是啊,他一遍又一遍地做題,沒有灰心,沒有氣餒,是因爲身邊有媽媽一直在給他力量。

這個媽媽,其實就是2年前爆火的“烤地瓜男孩”的媽媽。

當時,男孩和媽媽在探討自己長大後的規劃。

他說,“如果我將來考上清華或北大呢?”媽媽笑着回答:“那媽媽就很爲你驕傲呀!”

“那我烤上地瓜呢?”

“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軟,又甜又美味的話,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也會爲你驕傲的。”

孩子能量滿滿,陽光向上,是因爲背後有父母做他強勁的加油站。

所以,教育孩子,不要用你的能量去擔心,去否定,去打擊,而是用你的能量去相信,去鼓勵,去顯化。

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一面,就是給孩子賦能。

作家劉娜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成長不易,無論如何,請不要把家當成情緒的“垃圾場”,讓孩子活在“垃圾堆”裡。

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不該是消耗,而是滋養。

管好自己,爲孩子賦能,孩子才能守住好運,收穫想要的人生。

點個贊吧,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越活越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