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最大的財富,是被父母完全喜歡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我是一個特別普通的父母,沒有什麼資源,也沒有太多文化,非常慚愧,不知道怎麼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底下有條高贊回答:
那你就毫無保留地愛他,給他一個沒有陰影、沒有遺憾的快樂童年。
這種毫無保留的愛,不是基於孩子的成績、外貌、性格等外在條件,而是源於父母對孩子本身存在的認可和接納。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爲勝利者的感覺,而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都會帶來真正的成功。”
一個孩子最大的財富,莫過於被父母完完全全地喜歡。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曾接診過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女孩。
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對她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關愛:
花錢送她上名校,給她報補習班,每次都在教室外邊等她,下課給她買好吃的。
可她一提起這些事,女孩不僅不開心,還崩潰大哭:“我覺得我不配。”
一開始,林紅還以爲是女孩家境不好所致。
後來才得知,女孩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裡條件相當不錯。
只是女孩敏感地覺察到:父母給予她的愛與關注的背後,是有附加條件的。
平常父母總會時不時提醒她:
“爸爸媽媽爲你付出這麼多,要努力哦。”
“這次考得很好,下次要保持。”
這讓她腦海裡認定一個觀念:我只有表現得好,才配擁有這一切;一旦我考砸了,滿足不了父母的期待,我就不配得到他們的愛。
長期壓抑之下,女孩患上了心理障礙,一學習就噁心、想吐。
作家池莉給女兒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裡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會帶着一些附加條件:
今天你被老師表揚了,獎勵你一頓紅燒肉;
你考得好,媽媽假期才帶你出去玩;
哇,這次成績不錯,你真是媽媽的驕傲
這種捆綁着條件的愛,不僅阻斷了孩子對於愛的接收,更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壓力。
想起《小捨得》裡,小子悠站在領獎臺上的一番發言,他說:
字字扎心。
是啊,只有當他考出好成績時,媽媽纔會不停地誇獎他;
只有得知他有望進入金牌班後,媽媽的臉纔會露出久違的笑容。
在他眼裡,媽媽的好心情,媽媽的笑容,媽媽的關注和愛,全都與他的成績息息相關。
這種充滿壓力的愛,會不知不覺腐蝕着孩子的內心,吞噬着孩子的自信和快樂。
當愛有了附加條件,這份愛就會成爲孩子的負擔,讓他很難感到幸福。
那麼,被父母無條件愛着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呢?
曾在小紅書上看到一條帖子“20多年前我爸媽結完婚就一起來美國留學了”。
博主Isabella,是個20歲的姑娘,目前正在美國康州一所大學讀大三。
她簡簡單單的幾句隨筆,卻引發了全網羨慕:“我以爲這樣的家庭只存在於電影裡。”
後來,她也跟網友分享了她有愛的家庭:
“從小到大,我們家都有morning kiss, goodbye kiss,爸爸媽媽也常常對我說‘愛你’,這讓我特別有安全感。”
10歲那年,因爲父母工作調動,她跟隨父母回國讀書,那段時間她中文水平墊底,做作業都很費勁;
可父母從不會挑她毛病,哪怕每天一點小進步都會得到爸爸媽媽的“好厲害”“真棒呀”的誇獎。
初三那會,Isabella的歷史滑到了班級倒數。
即便如此,父母也沒有耳提面命地催她學習,還安慰她說至少其他科目都學得挺好,學習這件事,要盡人事,聽天命。
平常父母更是把對她的愛,滲透到生活的點滴。
每個週末,父親都會帶她去電影院看喜歡的電影;
遇到各種假期,爸爸媽媽也總會給她準備應景的禮物。
爸媽準備的萬聖節蛋糕
媽媽最討厭早起,卻會在她上學時,每天早上六點準備好不重樣的早餐。
爸爸也是,聽到她隨口提到想吃三文魚,就買了一箱回家,一週七天變着花樣做。
不少網友好奇,父母爲她付出這麼多,不會覺得有壓力嗎?
Isabella很輕鬆地回答:
“一開始會覺得有,但是爸爸媽媽很早就告訴我,他們是因爲愛我才做這些,不是爲了我考高分,找好工作賺錢這些回報。
所以,我知道不管我做什麼,他們都會一樣愛我。”
不禁有些感動。
我想,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吧——
我愛你,與你的外在表現無關,無論你優秀、懂事與否,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發自內心地接納你、尊重你;
我愛你,不是因爲你做了什麼,只是因爲,你是我的孩子。
正是因爲父母無條件地愛,Isabella身上始終有一種朝氣蓬勃的力量。
雖然曾經也有不少焦慮和苦惱,但她總是處變不驚,擁有面對一切的勇氣。
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莫過於被父母這樣無條件地、毫無保留地愛着。
他不用早早懂事聽話,可以不慌不忙長大;
他可以毫無顧慮地做自己,從來不用羨慕任何人;
他從來不怕任何坎坷和壓力,因爲他知道,總有人會站在他身後,托住他,給他足夠的溫暖和力量。
也是在這樣充滿愛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才能眼裡有光,心中有愛,目光所及,皆是美好。
熱播劇《玫瑰的故事》裡,劉亦菲扮演的女主黃亦玫,堪稱大女主的典範。
她就像盛開的玫瑰一樣,活得獨立、熱烈又自信。
事業上,她從不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論,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從容又自信;
感情上,她敢愛敢恨,不怕全身心投入,也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清醒又自由。
實際上,黃亦玫能如此綻放,是因爲她有一個充滿愛意的原生家庭。
自她記事以來,父母從未有過半句責備,無論她做什麼,父母對她都是絕對的尊重與理解。
她被人誤會介入他人家庭,父親選擇信任她,由她自己解決:
還告訴她說:“感情啊,就像你的這幅畫。”“雖然我不懂,但我尊重你的表達。”
黃亦玫想放棄考研去找工作,媽媽雖然不願意,但看孩子心意已決,也不強求。
她每一次戀愛,父母都不反對,結婚或不結婚,生育或不生育,父母都支持。
她離婚回家,父母什麼都沒說,而是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她:
“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你不說,我也不問,我不盲目偏袒你,但我無條件支持你。”
在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澆灌下,黃亦玫的人生,活得光芒萬丈。
知乎上曾有人問: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優秀?
有人回答:我不知道優秀的標準是什麼,但我知道,那些從小被父母無條件愛過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一定是活得健康、自信、自如、自得。
清華女神顏寧出生在山東章丘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卻給了她的人生注入了最寶貴的養分——無條件的尊重與愛。
從小到大,顏寧的父母對她並沒有過多的要求。
學生時代的顏寧有大量自由的時間,打沙包、玩撲克、聽評書、讀小說……當別的同學奮筆疾書爲高考備戰時,顏寧卻正躲在圖書館看散文詩集、抄寫《詩經》。
而且,父母一直很尊重顏寧,不喜歡做的事從不勉強她做。
正是因爲從小在愛和包容中長大,顏寧才能義無反顧地奔赴自己喜歡的事業,永遠從容、淡定、底氣十足。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纔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充分的愛時,纔可以安心做自己。
去嘗試,去探索,去拼搏,不受羈絆地自由翱翔於天際。
李躍兒老師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曾這樣來形容愛,她說:
“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着整個教育的過程。”
一個孩子只有被父母無條件的愛過,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和幸福,才能在心底埋下希望的種子,對生活有眷戀,對人生有追求。
因爲,愛,自有力量。
毫無保留的愛,能讓孩子一生自帶光芒。
點個贊吧,把愛和溫柔鋪進孩子的生命,伴他一路繁花似錦,一生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