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孩子,養成“不好惹”的樣子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在職場摸爬滾打久了,相信大家都會發現一個事實:
不好惹+能力強,是職場最有用的人設,一般這樣的人就和開了掛一樣,事業往往會比較順利。
反之,怕這個怕那個的人,即便他能力再強,也常常會陷入到內耗之中,不但活得累,還很難獲得成功。
《生活大爆炸》裡就有這樣一句話:
“你太善良,這個世界將把你啃得屍骨無存。”
如果我們吃過“善良”的虧,就不要再讓孩子重蹈覆轍。
養孩子,就要把他養成“不好惹”的樣子。
孩子太乖,並非好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有意無意地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聽話的、懂事的孩子,往往會得到誇獎;
反之,則多半是批評、甚至打罵。
但是,孩子過於聽話,其實並非好事。
有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可能越多。
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因爲“乖”就意味着忽略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情緒。
明明心裡很不舒服,但爲了滿足他人,獲得他人的認可,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會多吭一聲,甚至還要想方設法地討好對方。
明明情緒非常糟糕,但卻從來不會去表達,人前總是一副“沒關係我很好”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很可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爲什麼很多孩子在被確診爲抑鬱症後,家長會感到很不可思議。
就是因爲,孩子平時表現得太“好”了,太“乖”了,怎麼看都不像有問題。
父母應該成爲孩子的靠山
但問題,恰恰因此而起。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長、老師面前,總是一副非常乖巧的樣子:
說什麼都默默接受,也不頂嘴也不反駁;
有情緒也不會表達,總是習慣自我消化。
那麼,當他們在外面遇到別人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尤其是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是不是就會選擇忍氣吞聲?
答案顯而易見:是的!
《現代教育報》曾刊登過一篇名爲《初中生校園欺凌現象研究》的文章。
文章顯示,在遭遇欺凌後,有接近五成的孩子選擇沉默,而不是尋求幫助或解決辦法。
當事情發展到極其惡劣的時候,問起最初的原因,他們幾乎給出了一致的答案:“被霸凌者的恐嚇控制住了”。
他們認爲,我要聽話才能免遭更嚴重的傷害和痛苦,而這樣的孩子,多半都有着相同的家庭養育環境:“一味被要求聽話”。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處於弱勢地位,而在面對強勢的人時,只有聽話、妥協才能免受懲罰。
因此,父母不應該在家中扮演“權威”的角色,訓練孩子怎麼去服從。
而是應該成爲孩子的靠山,讓孩子知道沒什麼好怕的,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
曾有人問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被欺負,我可以讓他打回去嗎?”
她當即迴應:“肯定要打回去啊!”
爲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養一個不好惹的孩子
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
好的家教,固然可以讓孩子行得正,坐得端。
但家教過嚴,就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養育孩子,還是不要太乖,適當“壞”一點,不好惹一點沒什麼不好。
1、告訴孩子,可以大聲說不:
當你覺得他人的要求不能接受的時候,就大膽拒絕,甚至不用過多解釋。
如果你覺得長輩的某些要求不合理,同樣可以拒絕,但要學會尊重他們。
2、告訴孩子,可以表達情緒:
爸爸媽媽很在乎你的感受,所以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出來。
如果你有脾氣,就發泄出來,但不可以傷害自己和他人。
3、告訴孩子,勇敢捍衛自己:
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除了自己。
不要害怕,爸爸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4、告訴孩子,好好愛自己:
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你,喜歡自己纔是最重要的。
無論發生什麼事,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在家經常被打壓到不敢反抗的孩子,出門在外就能變成厲害的角色。
因此,我們的教育,既要讓孩子擁有善良的氣質,也要讓他擁有“不好惹”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