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私募”的“養老夢”

養老,一直是不少投資者最核心的投資目標之一,

但要真正實現“投資養老”的目標,並不簡單。除了要有合理的養老投資策略、對路的養老投資產品之外,一個可信的、負責任的養老投資管理機構也非常重要。

日前,中基協就處罰了一家打着養老投資幌子,但卻將資產另投他途的私募機構。

而且,這家機構“話術”和“手法”相當隱蔽,值得投資人警惕。

康養股權基金項目

此次被處罰的主角是一家名叫開XX合(後簡稱K)的私募機構,成立於2016年,屬於股權創投類私募。

綜合公開信息,2019年K機構完成了一隻簡稱爲“三亞康養股權基金”的募集,累計募集規模爲2.456億元。

產品名字含有“康養”二字,顧名思義有着健康養老的含義。

資金投向什麼項目呢?

說起來有一點點“複雜”。

中基協罰單顯示:這隻基金先是將資金投資於名爲TZ海南公司(後簡稱T公司)的股權,而後者會把資金用於購買三亞康養項目會籍卡。

相關基金合同和募集文件明確載明:“資金用於康養項目運營”。即K機構把客戶資金投給T公司,然後T公司將錢投資於康養項目會籍卡。

資金投向“跑偏”

但行業協會調查發現:資金流水記錄顯示,確實有2.456億的資金買入三亞康養股權基金,即作爲私募管理人的K機構,向T公司支付共計2.39億。

但T公司應該把收到的資金全部用於購買會籍卡,實際上僅有345.84萬元流向了所謂的康養項目。

剩下的兩億資金,卻由T公司通過其他公司投向K機構的關聯方。

也就是說,實際上投資者的錢並沒有投向契約載明的康養項目,卻曲裡拐彎的投到了其他公司。

協會罰單稱:對於上述資金運作行爲,K機構也予以承認。

當事人“狡辯”

按照協會的判定,K機構的行爲已經構成侵佔挪用基金資產。

然而,K機構卻又有自己的“解釋”。

K機構申辯時指出:由於上述基金募集不理想,導致無法完成推介材料中投資會籍卡的項目,不過其已經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將資金投向T公司。

也就是說,後來的糟心事情是T公司所爲。

然而,中基協戳破了K機構的謊言:K機構其實持有T公司近96%的股權。

也就是說,表面上,K機構把錢委託給了另一家公司,其實是把錢委託了自己的子公司,而這家子公司使用各種名目,諸如付息、諮詢服務費、福利費等,又將客戶資金打給了K機構關聯公司。

公司沒有“風控負責人”

中基協罰單還顯示: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K機構並沒有合規風控負責人。

據悉,合規風控負責人是私募機構的法規要求的高管崗位,後者的崗位職責是杜絕所在機構的展業法律風險,以及產品運作運營等相關風險解決。

但K機構在申辯中,直接自爆“家醜”。

該私募稱風控合規缺位背後,是控股股東決定收回管理權和相應簽章,但內部團隊負責人並不配合,導致控股股東登報作廢相關執照、公章和法人章。

“野私募”的話術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私募在互聯網平臺上,還有着全能型的宣傳話術。

比如:公司通過各方面的舉措,真正做到“讓投資變得樂趣十足”。

又如:爲客戶提供金融管理、投資諮詢、項目投資,實業投資、創業投資,投資項目策劃,企業管理諮詢等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再如:擁有數十個業務單元,有效地將業務的風險分散化了,這也是本公司可以有效躲避金融風暴的重要原因。

另據互聯網信息,這傢俬募的合夥人在2019年曾到訪一家制造業公司“視察指導”。

不過,K機構“折騰”一大圈,最終沒能逃過監管的視線範圍。

根據中基協罰單,這傢俬募最終被撤銷了私募管理人登記資格,又一傢俬募圈的害羣之馬,被識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