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筆記/別放大外部因素 幹擾臺灣大選

不論大陸還是美國近日都跳出來喊話,呼籲對方不要介入影響臺灣的選舉。 圖爲漢光演習模擬醫護救傷。圖/軍聞社提供

總統大選結果下個月就將揭曉,臺灣新的領導人勢必會牽動美中臺三邊關係及臺海穩定。不論大陸還是美國近日都跳出來喊話,呼籲對方不要介入影響臺灣的選舉;不過,就在選戰最後關頭,先是大陸認定臺灣貿易壁壘,緊接着美方也批准約三億美元的對臺軍售,雙方都說不要介選,卻都不斷做出影響選舉的舉動。

臺灣國際處境艱難,更要面對大陸持續不斷的威脅,因此不論是在外交或是國防問題上,美國可謂是臺灣在爭取國際空間及和平安全上的最大支持。美國雖然是臺灣最重要的盟友,卻也因此對臺灣予取予求,不論是美中對抗下的被迫選邊站,或是在經貿上進口萊豬、客機,以協助美國國內產業的發展,就連「護國神山」臺積電,也有被美國「移山」的疑慮。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打壓、恫嚇不言可喻,但就算蔡政府上臺後極力擺脫臺灣對大陸貿易的依存度,光是從去年來看,臺灣整體貿易順差是五一九億美元,對大陸的順差卻高達一五六五億美元,臺灣如果沒有對陸順差,蔡政府還有什麼可說嘴的經貿成果?也因爲這其中包含不少帶有統戰性質的對臺優惠,所以一旦兩岸關係惡化,臺灣經濟勢必受到影響。

臺灣夾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任一方一個動作,勢必對臺灣的政經局勢造成影響,更別說在選前敏感時刻。雖然外界早就預期大陸會認定臺灣貿易壁壘成立,即使比預估時間提早搬上臺面,還是成爲大選交鋒話題;美方不算高的三億美元軍售,且是拜登政府今年以來第五筆,多少仍會反映在選民的選舉情緒上,對投票行爲造成影響。

諷刺的是,美中在臺灣大選年動作不斷,卻又各自提醒對方不要介選。兩大之間難爲小,臺灣更需要的是自強,而非仰人鼻息,尤其臺灣的民主選舉,各陣營更不應該爲求選舉利益刻意放大外部因素。而美中雙方若真心爲臺灣好,應尊重臺灣民主意志,相互間更應與臺灣建立起健康的溝通機制,用對話取代喊話,纔有助臺海和平穩定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