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分析】揭仲/3個因素影響北京對臺軍事行動
2020大選的結果已在11日晚間揭曉,民進黨不僅以破紀錄的817萬票贏得總統選舉,在立法院也拿下過半的61席,再度完全執政。此一結果對北京來說,雖說是最不樂見,但也絕非毫無準備。跡象顯示,北京早已針對此次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所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組合」,備妥了因應劇本。在北京接下來要端出的劇本中,軍事行動會扮演甚麼角色,也格外引發關注。
在探討選後北京是否會對臺採取軍事行動、或會採取哪些軍事行動時,應先考慮三個因素:
首先,在對臺政策思維方面,自2016年民進黨首度完全執政後,北京對臺政策的思維就已出現轉變,認爲今後在對臺灣採取行動時,不必再像以往那樣擔心臺灣民衆的感覺;甚至認爲「目前是柔性臺獨的證僞期…大陸必須透過種種強制的手段,讓臺灣百姓知道這條路線走不通後,臺灣百姓的思想也會變化…大陸不怕引起臺灣人民的反感,這是必經的過程,必須要讓臺灣民衆對政府產生反感,反感才能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極有可能在選後不久的時間內,再拿下我方的邦交國,讓臺灣民衆感受到「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此一路線,相信在這次大選後將更爲堅定,使北京必然會對臺北採取某些強硬的行動,其中就包括軍事力量的運用。但由於此一路線還是以「改變臺灣民衆的態度」爲目的;因此除非政治情勢出現重大變化,否則北京在軍事力量的使用上,不會馬上考慮武力犯臺;還是會以「表明態度」、「提前畫線(預防性危機管控)」,和「以威脅使用武力」或對「武力的展示性使用」來支援其「強制外交」,達到「說服對手(華府或臺北)停止或消除某些已經開始的行爲,或使對手採取某些原本無意採取、卻是北京希望的行動」的目的。
第二,在北京行動時的自由度方面,受「華府抑制北京的氛圍依然濃厚」、「華府與北京的貿易談判剛獲具體進展」,與「華府將在11月3日舉行大選」等因素的影響,使北京在1月11日到年底的這段時間內,在對臺採取行動時,勢必要考慮華府可能的反應與可能衍生的效應。
第三,在執行技術方面,則是要在連串的行動之間,保留彈性與行動升級的空間。避免重踏1996年至1997年臺海飛彈危機時,突然大幅升高緊張情勢,導致華府最後決定介入、甚至重啓與臺北軍事交流的覆轍。
▲在軍事行動目的方面,北京短期內還是以「表明態度」和「提前畫線(預防性危機管控)」爲主 。(圖/路透社)
北京對臺採取軍事行動之目的與可能位置
綜合考量這三項因素後,就可對選後北京在臺灣問題上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包括「是否發動」、「發動的目的」、「位置」與「手段」來加以研判。首先,由於選舉結果是北京最不樂見的情形,北京應該會採取若干軍事行動以表明立場,並預防再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甚至華府因爲誤判北京態度,遂採取衝撞北京紅線的行爲。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極有可能在選後不久的時間內,再拿下我方的邦交國,讓臺灣民衆感受到「痛」。
在軍事行動目的方面,北京短期內還是以「表明態度」和「提前畫線(預防性危機管控)」爲主;至於「強制外交」,則因華府的氛圍對北京頗不友善,北京主動發動「強制外交」的可能性偏低。但若有重大突發性的意外,或臺北、甚至華府先採取某些嚴重衝擊北京底線的行爲,則北京不排除會藉機發動「強制外交」,利用華府和臺北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尋求與華府對話,並促使華府出面要求臺北做出改變。
在軍事行動的位置方面,應該還是以臺灣本島周邊海空域,或較具戰略價值的離島爲主。至於對我方在南海實質掌控之太平島與東沙島進行滋擾,或干擾我機艦往返的可能性依然偏低,以避免將情況複雜化,導致華府和區域中其他國家介入。
▲北京此種結合年度計劃性演訓的方式,也有利於操作軍事行動的升級與保持彈性。圖爲2018年解放軍南海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北京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的手段
在軍事行動的手段方面,短期內爲避免大幅衝擊與華府間的關係,北京立即採取如同1996年至1997年臺海飛彈危機期間,對臺灣量身打造「非例行性」與「高針對性」之大型軍事演習的可能性偏低;與俄羅斯軍機軍艦聯合巡弋臺海,或在臺灣東部西太平洋、南部巴士海峽進行聯合操演的可能性也不高。推測還是以結合(頂多略爲調整)既定、年度計劃性的演訓,再搭配經過設計的宣傳爲主。
北京此種結合年度計劃性演訓的方式,也有利於操作軍事行動的升級與保持彈性。因爲在3月到5月,即蔡英文總統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說前,本來就逐漸進入共軍各戰區實施軍種內部操演的時間;在就職演說後的7月到9月,則是共軍開始進行戰區、甚至跨戰區聯合演習的時間。換言之,只要輔以精心設計的宣傳,光憑這些計劃性的演習,就能營造緊張情勢逐漸升高的印象,卻又不會過分衝擊區域安全情勢。
在具體的行動上,可能包括比較正規的「恢復自2019年4月15日後即暫停的軍機繞臺」、「軍機沿防空識別區界線內緣飛行」、「軍艦或艦隊繞行臺灣東部海域鄰接區外圍並進行操演」和「經過媒體渲染的演習」;但不排除會以短期內,密集實施的方式進行。事實上,在2018年4月3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立院脫口表示自己是「臺灣獨立工作者」後,共軍即在4月18日至5月31日,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對臺灣發動了七起軍機繞臺(包括5月11日雙向繞臺,以兩起計)、兩起艦隊繞行臺灣東部,和一起「經過媒體渲染的演習」。
此外,也不能排除北京會採取若干針對情勢量身訂做、但規模較小的行動,例如:
1.再度派遣軍機在海峽中線南北兩端穿越、甚至逐漸形成新的慣例;
2.派遣無人機進入某些離島12海里範圍內的空域,或在防空識別區內緣長時間飛行;
3.出動大批具備海上民兵身分的漁船,在非休漁期內進行操演,或包圍東引島等具戰略價值的離島。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當美國總統大選的變數逐漸釐清,且越接近2023年9月四席大法官同意權行使的時間點時,北京對臺「量身打造」具強烈針對性軍事行動,甚至尋求發動「強制外交」的可能性,將逐漸上升。
►【2020開票分析】國民黨敗選要檢討「92共識」?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