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光:馬背上的校長最盼學校來教師
前言:
正能量這個詞,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許是因爲有太多負面情緒,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爲自己打氣,讓自己有動力趕走這些負面情緒。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麼呢?
用自己的勇氣,責任、堅持、夢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這樣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爲他們,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美好前景,因爲他們,我們爲自己傳遞正能量,因爲他們我們無數次原地滿血復活。
人物:徐德光
關鍵詞:教育正能量之堅持
推選理由:
沒有路,他花一年的時間爲孩子們砍出一條路;沒有書,他用兩匹白馬馱回孩子們的書。徐德光,37年做這些密林深處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艱辛的勞動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麗情懷感染着自己的學生,讓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教師後繼有人。
1975年8月,扇子林成立了一所新的小學,這一年,徐德光18歲,他像其他年輕人一樣,自告奮勇來到了這裡,成爲了扇子林小學的一名教師,只是他沒有想到,在扇子林小學,竟然一呆就是37年。
2012年8月,26歲的徐德光上課結束後打開電視,竟然發現自己被評爲了“最美鄉村教師”,這是個央視評出來的獎,他這纔想起來,前段時間,有記者來採訪他,還給他拍了視頻錄了像,也許就是這樣被評上的吧。這37年間,他曾被評爲遵義市優秀教師,全國勞模,甚至在國慶60週年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看國慶閱兵式,因此,他並沒有把這次獲獎太當一回事。
不過,事情並不像他想的那麼簡單。
來採訪他的媒體一下子變多了,周圍的人也知道他獲獎了,在旁人看來這樣的堅持換來的獎項是實至名歸的,但是拿徐老師的話說,周圍的人卻是有羨慕的,也有嫉妒的。他說,畢竟這裡的環境不一樣,是在農村。
和徐老師進一步的交流才知道,原來自從被評委最美鄉村教師,大家都知道了這裡有個扇子林小學,這個小學的孩子生活艱苦。捐款捐物的人也多了,孩子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也許正是如此,纔有了嫉妒的目光吧。
18歲做老師 曾經也想離開卻被叫了回來
拿徐德光的話說,其實自己並不是從沒想過不離開,當年他結婚生子後,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打算,可是下山沒幾天,好幾個家長去找他,說他一走,孩子們都不上課了,輟學的輟學,離開的離開,這麼一說,他也顧不得妻子的不情願了,畢竟有這麼多孩子等着他去教,結果,他這一去,就再也沒離開扇子林小學。
徐德光教了37年的書,他究竟帶出了多少學生,他自己也算不過來了,但是他說,現在村子裡50歲以下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學生。
現在再問他,已經得到了這麼多的榮譽,還有沒有想過要離開,他搖搖頭:“肯定不會走了,我會一直幹到退休。”。
馬背上的校長徐德光
現在的扇子林小學,有4個年級12名學生,12個並不是學校學生最少的時候,這所學校也最少曾經只有8個學生最多也不過30個學生,徐老師稱,這是因爲山上的人慢慢都搬走了,學生讀到5年級就得下山,徐德光已經在申請增加5年級了,相信有了關注這個申請應該不會太困難。
18歲的時候徐德光曾經用整整一年時間砍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羊腸小道,住在山下,上學在山上,這是個最大的問題,年輕的時候身體好,可是歲月漸長,那山路也顯得愈加陡峭起來。1998年,41歲的徐德光買了自己的第一匹馬,騎馬上山,結果這匹馬太小不適合,99年,他買了自己第二匹馬,他給馬起名白龍,這一騎就是12年,這12年,白龍馱過他走過這段上山的路程,也馱着學生走入學校。
2004年,徐德光被評爲遵義市優秀教師,教育局有人來視察,看到他騎馬上課,覺得新奇,就隨口說:“你這老徐可是馬背上的校長啊!”。沒想到這句玩笑話竟然被人記住了,馬背上的校長也就從此保留了下來,大家都願意稱徐德光爲馬背上的校長。
一個人騎馬上山有多危險,雖然這是條走了幾十年的路,但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有一次,徐德光騎馬從馬上摔了下來,一下子就沒了知覺,幸好上山的村民及時發現了他,這才救下了他,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但是徐德光從沒有想過放棄,榮譽越多,反而越不會離開了。
2011年,白龍退休,徐德光買了第三匹馬“黃妞”。這匹馬還在陪伴他和他的學生,一起走過上學的路程。
出了馬背上的校長這個聽上去相當文藝的稱號,徐德光還有個聽上去讓人心酸的稱號“丐幫幫主”。提起這個稱號,徐德光一方面是回憶,一方面是感傷:“那時候孩子們吃不飽穿不暖,我見人就問你有沒有不穿的衣服,多的食物,久而久之大家就都知道了,有什麼不要的,給徐德光,從此也就有了丐幫幫主這個稱號。”不過自從獲評最美鄉村教師,捐款捐物多了,孩子們現在溫飽不是問題了,這個丐幫幫主也改稱爲過去式了。
馬背上的校長最盼望學校能來老師
孩子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這才只是改變的一小步,對於徐德光來說,最大的心病還是教師。
現在的扇子林小學共有3個老師,他是一個,還有他的學生陳道坤,當年徐德光把陳道坤從工地上拉回來教書,沒想到這一呆,就是20年。只是悲哀的是,陳道坤現在都還是代課老師。
“還有一名新來的老師,這名老師很特殊”徐德光說:“他已經退休了,究竟是幹什麼的不知道,他也是看到了媒體對學校的報道後趕來的,給學校蓋了兩間板房,給孩子們代課,不求報酬。”
“雖然現在學校課開齊了,但是現在學校的老師畢竟都不規範,教育局也計劃安排一名老師來給我們進行培訓。而且有些課程,我們的老師年紀大,也都帶不了。”徐德光很無奈。這樣的地方留不住人,每個月800塊錢的工資,也不見得能轉正,最主要的是在這山溝溝裡,年輕人呆不下去的。
和徐校長談起我們今年的活動主題“教育正能量”,他自己尷尬的笑了:“這個讓我怎麼回答呢?這個詞我不太理解。”而說到對中國教育的期待,他的回答就更實際了:“其實對於我們扇子林小學來講,最迫切需要的改變就是有老師願意來任教,這就是我們最期待的改變。”
聽到這裡編輯感到一陣心酸。曾經採訪很多教育專家、學者,他們可以鍼砭時弊,對中國的教育大家評論指點江山,甚至連自己都可以說出一些教育改革的建議來,但是聽到徐校長說自己對國家教育的期待就是扇子林小學能有更多教師到來時,編輯還是忍不住感慨起來:解決鄉村教師的生存現狀,惠及中國農村的青少年教育,在中國這廣袤土地上,也是應該大家去關注的現實。
“從來沒想過自己做的事情意義有多麼深刻多麼重大,之前想過走,但是孩子們的情況實在不容許我走,也就一直留了下來。”徐德光的話沒有什麼長篇大論立意深度,他不覺得自己的行爲有多麼偉大,但是在編輯看來,這樣的行爲,通過媒體的報道,讓社會關注鄉村教師羣體,關注農村兒童教育,這樣的關注和感動對中國教育而言,無疑稱得上正能量。
後記:
想要採訪徐老師的想法,在確定了教育正能量這個主題時就形成了,對中國教育發展有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堅持37年,徐老師的事蹟實在是太符合我們對教育正能量中堅持這個關鍵詞的詮釋。就是他了。
但是編輯要找到徐德光的聯繫方式並不容易,這是個上學要翻山越嶺,孩子要光着腳板出門的地方,甚至連吃飯都是個問題,更別說通過網絡尋找到徐老師,最終編輯通過一名曾經做過扇子林小學志願者的學生得知了徐老師的手機號碼。
採訪的最後,編輯跟徐老師說這個內容會登在網上,他說那我看不到了,我們這上不了網,是的,也許徐老師還並不知道媒體能做的是什麼,但是從目前來看,他看到的是媒體的報道對學校,對孩子有好處。也盼望通過媒體的報道,讓這種正能量傳播和延伸,這也是我們做此策劃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