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態字幕 舞臺大加分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探討音樂劇的可能性與現象。(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
音樂劇該不該有字幕,一度引起劇場討論,有人認爲,一但有了字幕,觀衆會分心,錯過舞臺上的表演;也有人認爲,並非所有的觀衆都能理解所有語言,有字幕是爲觀衆服務,有不同意見和考量。
刺點創作工坊藝術總監高天恆表示,臺灣觀衆和歐美觀衆習慣不一樣,在視覺上習慣有字幕,包括從小到大看的電視都有字幕,「我認爲上字幕是另外一種藝術形式的表現,中文的字詞書寫,可以看見旋律,還有值得玩味的雙關語,例如一首歌,同時提到家人、佳人,這種有趣的雙關,看見字幕會更能體會。」
高天恆表示,字幕確實容易讓人分心,「但是這可以同步設計在製作層面,精心編排的字幕位置,會有新形態出現,爲舞臺加分。」
音樂劇製作人張宋耀認爲,觀衆有權利明白歌詞的內容,「以中文音樂劇爲例,其實聽得懂中文的觀衆,不會完全地緊盯字幕,而是會看一眼就回到舞臺上。」張宋耀表示,字幕的製作也考量到經費與成本,「上字幕的成本其實非常高。」
音樂劇製作人雷輝表示,一般而言,如果以當地觀衆語言演出,應該不需要字幕,音樂劇的對白,假如觀衆聽不懂,代表詞曲咬合不夠好,「但臺灣比較特別,有人母語是臺語,有人是客家話,有人是中文,共同的語言是中文,之前再會吧北投全劇臺語演出,考量有觀衆聽不懂,我們就在唱歌的時候,打出字幕,讓觀衆可以理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