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態智慧科技 加速企業轉型發展

圖/中新社、新華社

近年來智慧化應用議題持續延燒,以智慧製造爲例,2018年底起中美貿易戰等外在環境影響數位化與智慧生產模式已成爲必然,以往促使廠商導入智慧製造以兩大推手爲主,一個是「客戶」、另一個則爲「自身痛點」,而在2020年出現了第三隻手Covid-19,很多廠商開始加速評估導入智慧製造。

在各式智慧化應用中,並不是一昧導入所有新興科技就是最好的智慧應用,而是必須根據需求與使用情境來組合、運用這些技術,才能達到最大效果,而在各式新型態智慧科技中,「資料」扮演關鍵的角色,如何蒐集、傳輸分析、應用、並符合資安等安全機制,是各種新型態智慧科技發展重點。

資料擷取來源包含人與機器,透過IoT蒐集的資料,亦可分爲非結構化資料(無法完全數位化的資料,如:圖片、語音、影像等),以及根據需求擷取出結構化資料(具固定欄位、格式、順序等),隨着有效資料量快速增加,結合5G傳輸的低延遲、高可靠、高傳輸與大量連結等優勢,同時利用AI(擁有預測、感知、判斷、自適應等功能),依不同任務需求在本地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或是傳送回雲端進行後續的數據分析,透過中央式雲端運算與本地式邊緣運算的分工,可使整體運作效率大幅提升。

其中邊緣運算具資料篩選/提煉、本地學習、本地運算等特性,雲端則是具有隨處存取、快速、資源共享等特點,隨着資料隱私權與資料安全的重要性提升,資料流通與運作必須在安全環境下進行,網路安全必須具有防護、自動偵測、可靠等功能。

不論數位轉型或是數位優化,對臺灣產業發展皆扮演重要角色,可是不是所有廠商皆需數位轉型,現階段大多數臺灣企業最需要的反而是「數位優化」,而非數位轉型。「數位優化」爲利用數位科技來提升「營運卓越」及強化「顧客體驗」,最終以提升組織整體的競爭力目的,若企業所處產業生命週期已位於成熟、衰退的階段,或企業既有營運模式已無法因應市場改變與需求、競爭力大幅下滑,成長停滯,就應該開始思考是否要進行數位轉型,甚至提前進行評估。

企業導入智慧科技的驅動力與應用現況,因產業特性不同,不同產業的驅動力亦不相同。以資訊電子爲例,近年資訊硬體零組件價格上漲、勞工薪資成本上漲,臺灣業者製造成本提高,連帶影響本業獲利,資訊電子廠商多希望運用新型態智慧科技來提升生產與管理效率,以及尋求新應用的發展機會。

金屬產業在新材料篩選上,耗費時間長,所以,透過AI與大數據可大幅縮短新材料篩選時間,紡織業則面對快時尚需求興起,消費需求變化快速,以及消費型態轉變等威脅,不得不改變,食品業則因全球食安議題日益受到重視,且消費巿場變化需快速掌握及迴應。

此外,不論是金屬、紡織與食品業,都面臨人力斷層嚴重、經驗難以傳承,綜合以上,紡織與食品因同屬民生工業,產業發展易受到消費者習慣改變而產生新的營運模式,相較之下,紡織、金屬與資訊電子(半導體、面板等)產業屬高耗能產業,環保議題爲要驅動力,整體而言,資訊電子產業導入多以組織內部應用爲主,而「因應客戶要求」與「提升內部營運效率」則爲各產業導入新興智慧科技最主要、且最基本的驅動力。

進一步分析企業導入智慧科技的目的,以營運卓越、顧客體驗、商業模式再造與企業社會責任四大項爲分析基礎,可歸納出包含:提升品質、削減成本、提高生產力、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對人才不足與養成進行因應、提高行銷精準度、提高社會承諾、增進環境永續與其他等九個大目的,從這些導入目的,可望瞭解企業現階段或未來導入新興智慧科技的誘因,以協助解決廠商導入新型態智慧科技時,會面臨的首要問題。

2020年初受到疫情影響,國際大廠面臨斷料危機,爲能降低缺料風險,國際品牌客戶逐步要求各代工廠未來需提供有效與即時的數據資訊,於是生產履歷與數位管理,已成爲國際合作的基本條件。

企業在導入智慧科技的應用機制上,首先宜從「點」開始,讓企業可以先數位轉型,建議運用感測器蒐集各式結構化及非結構化的資料標準化之後,再將資料呈現圖像化後分析,找出設備的最佳化控制、預測保養或產線精進的方法。再者,延伸到「線」,讓上下游供應鏈可以數位轉型,此時則需找到具領頭羊,來進行供應鏈整體升級的數位轉型,以新興科技影響上下游的資訊流通、甚至達到跨組織供應鏈預測及管理能力,最後則是擴散到「面」,讓產業可以數位轉型,大量運用不同新興技術進行整體產業數位轉型,創造資訊透明化、圖像化及產業敏捷應對能力。

如此一來,可以示範性應用的方式整合不同新興科技導入,藉此創造整體產業由點、線、面的方式進行升級,此外亦可藉助領頭羊來建立最佳產業實務,來達到產業數位轉型目的。(本文作者爲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陳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