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中部篇|向“新”出發 開“創”未來——科創中國的中部力量

新華社鄭州6月20日電 題:向“新”出發 開“創”未來——科創中國的中部力量  新華社記者韓朝陽、謝奔  穿梭在道路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全球首臺可變徑斜井岩石隧道掘進機、融合多維感知的人工智能質檢設備……一項項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不斷出現,彰顯着中部地區的創新熱潮。  近年來,中部六省因地制宜,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佈局未來產業。在新發展格局中,中國腹地正向“新”而行,以“質”致遠,開“創”未來。

以“質”致遠 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稀土,現代工業的“維生素”,江西贛州的“王牌”資源。  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系統工程與裝備研究所,設備全速運轉,海上風電重大項目技術攻關火熱進行。  如何保證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低成本、高穩定、高效率,是國際難題。贛州科研機構利用稀土新材料研發海上風電設備,發電能力比傳統設備提高20%,節約永磁材料10%以上。  從以初級加工爲主,到形成“採選—冶煉—稀土合金—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應用”產業鏈,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稀土開發利用歷程,贛州涌現出中國稀土集團、金力永磁等一批龍頭企業。  中部六省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5,在全國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數據顯示,中部地區製造業增加值由2019年的6.1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6.8萬億元,規模約佔全國1/5。其間,不僅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轉變。  “十四五”以來,隨着中部地區產業佈局優化調整,河南食品輕紡、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屬、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都在向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轉型。  與此同時,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羣快速發展,涌現出株洲軌道交通裝備、長沙工程機械、武漢光電子信息、合肥智能語音等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向“新”而行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往前數十年,安徽合肥被稱爲“中國最大的縣城”,全部家當只有4個“5”:5平方公里、5萬人、5條路、5家企業……如今,安徽合肥已成爲新晉萬億級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譽爲“最牛風投城市”。  俯瞰合肥高新區,量子信息未來產業正在數百米長的“量子大道”上“多點開花”。相隔幾個路口,坐落着集聚AI企業的“中國聲谷”。向西望,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部落戶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核心區,一條“逐夢星空”的新賽道正在打開。  鄭東新區,龍湖北岸——鄭州中心城區坐擁一片和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相似的“風水寶地”。“長期以來創新是河南的短板,科研用地出讓價格僅爲商業用地的1/10,鄭州寧願損失短期的土地出讓收入,也要佈局新興產業集羣、科技創新中心,建成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區。”鄭州中原科技城管委會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說。  河南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爲“十大戰略”之首,近3年來,新建20家省實驗室、41家省產業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萬家、2.6萬家。  數據顯示,中部地區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佔全國比重分別達27.3%和17.8%。今年1月至4月,中部六省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均呈兩位數增長。

開“創”未來 構建創新產業生態

湖北武漢,“中國光谷”,518平方公里,一半山水一半城。向“新”追光,從“0”到“1”,這裡拉出了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  36年追“光”逐“芯”,這裡陸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光通信國際標準、第一個400G硅光模塊……“中國光谷”已成爲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在其帶動下,湖北光電子信息產業今年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羣。  “中國光谷”走向“世界光谷”,底氣源於這裡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3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在校大學生,高新技術企業超5200家。  湘江之畔,湖南長沙,以“開放創新 中部崛起”爲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閉幕不久。  “創新”是本屆中部博覽會上不斷被提及的一個關鍵詞。安徽將實現2萬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湖北將實施百位院士專家引領高端產業發展計劃,山西將打造“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  江河奔涌,新潮涌動,中部六省藉助各自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時代“中部崛起”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