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力篩檢 把握出生72小時

國健署提醒民衆,爲確保新生兒聽力健康,應在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檢查,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並於「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國健署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兒童聽力損失若未及時發現與處理,將影響語言發展及社交互動能力。臺灣2012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去年共篩出了786位聽損兒,透過及早的篩檢、適當的治療和復健,才能讓聽力損失的寶寶在生命初期獲得專業的聽覺照護,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影響孩子的溝通、認知、閱讀及社交。

樂樂出生3天就接受了聽力篩檢,但並沒有通過。媽媽對自己說,「應該只是羊水堵住」,畢竟看電視時孩子還會轉頭。進一步檢查後,聽力師面色凝重地走出來,她就知道大事不妙。

得知孩子是聽損兒時,樂樂媽媽腦袋一片空白,想像孩子比手語的畫面,就開始哭泣,擔心孩子日後的學習。2個月後,她爲孩子申請了身障手冊、訂做耳膜,2個月半開始帶助聽器。她跑了許多機構,給孩子上課。如今樂樂已1歲8個月,能把「爸爸」、「媽媽」、「掰掰」說得很好。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家長,爲確保新生兒聽力健康,應在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檢查,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並於「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目前全國總共有259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64家提供聽力確診服務。

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不代表未來不會有聽力問題,一些人可能會因爲遲發性聽損或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家長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爲量表」,觀察孩子對聲音的反應及語言表現,必要時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介入,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若至3歲、4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認知、閱讀及社交,導致發展比同年齡的孩子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