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衝擊 臺灣人均GDP仍能在四年內達到三萬美元?

2020年以來,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許多活動遭到停擺,全球經濟大衰退。(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後臺灣經濟再奮發

2020年以來,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許多活動遭到停擺,全球經濟大衰退。而臺灣由於當局處理得當,人民的全力配合,受創較輕,多數活動可以照常進行。因此8月初受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羣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邀請至其創辦的「93巷人文空間」,座談其在《遠見雜誌》8 月號所寫的一篇短文〈四年內人均GDP邁向三萬美元〉。我應邀參加,先提出我的看法講了半個多小時,然後一面吃簡餐一面和參與者討論,共花了兩小時,這種方式的討論沒負擔,既輕鬆又愉快。

不過會後高教授要我將所談內容寫成文字,做爲去年出版的拙作《爲什麼臺灣經濟由盛到衰?》增訂二版的第一篇,而將新書定名爲《臺灣經濟再奮發之路》;並且爲新書親自撰寫「出版者的話」,不僅爲新書增添光彩,更扭轉我近年來對臺灣經濟前途悲觀的看法,轉爲「正面」思考,將我有限的餘年對臺灣經濟的再奮發,略盡棉薄,故樂於爲之。

訴說「人均GDP」的痛苦經驗,講過去「用對人、做對事」的故事

在拜讀高教授大作提到「人均GDP」時,我講了兩段「人均GDP」的痛苦經驗。在高教授指出今後四年「人均GDP」是否能達到3 萬美元,要看執政當局是否「用對人、做對事」。提起「用對人、做對事」,又使我回想起臺灣光復初期真是篳路藍縷,經濟面臨崩潰邊緣,執政當局不知克服多少艱難險阻,終於創出一片天,成爲亞洲四小龍之首,其關鍵因素就是執政當局「用對人、做對事」,而且完全放手,不加干預。這我又講了三個案例故事。

今後四年「人均GDP」能否達到3萬美元,正因今年遭遇新冠病毒肆虐,其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影響如何,目前尚難預測。不過,鑑往知來,可先了解2008-2009年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做爲參考,再來探測新冠病毒對未來經濟的影響,應是可行的方式。

金融海嘯加速縮短中國GDP 與美、歐的差距

2007年美國發次貸危機,引爆2008-2009年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遭受重大打擊。不過中國大陸執政當局有效因應,所受衝擊較美歐爲輕。以美元計的各國GDP,在金融海嘯當年及以後的2008-2019年平均每年增加率,與金融海嘯前的2001-2007年比較,中國大陸下降了25.3%,低於美國的萎縮34%;而歐盟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引發債務危機,更導致歐元的大幅貶值,致其以美元計的GDP平均每年增加率暴跌97.1%,即GDP平均每年增加率只有0.3%,歐盟經濟幾呈停滯。因此,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但由於各國因應能力的高低,致使中國大陸GDP提前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亦加速縮短與美、歐GDP間的差距。更使中國大陸在金融海嘯後的2019年的GDP,較海嘯前的2007年增加額,佔全球GDP增加額的比例高達37.2%,是歐、美GDP 增加額佔全球26.2%的1.4倍多,中國真正成爲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精彩書摘

先就新冠肺炎病毒對臺灣造成的影響來觀察,到2020年10月16日確診人數535人,死亡7人,可以說很輕微,這是因爲當局及早封島,人民配合的好,大家出門都戴口罩,保持適當距離。但因及早封島中斷人流,今年第二季來臺旅客人數驟減 99.6%,對臺灣觀光事業遭到重大沖擊,凡航空、旅行社、旅館、餐飲、土產遊覽車等等產業受創嚴重。失業增加,放無薪假者近2萬人;加以封島國人不能出國旅遊,及病毒的威脅使國人亦少出門,致使民間消費大幅下降,今年第一季自過去的正成長變爲負 1.55%,第二季更萎縮4.98%,第三季還繼續下降 0.04%,第四季預估可恢復0.71%的正成長,估全年萎縮1.44%,是過去沒有的現象。

至於出口今年(2020)1-9月還能有2.4%的正成長,主要是受到斷鍵後的轉單效應;因此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合計增加13.3%,而除中國大陸、香港以外地區,則減少4.6%。雖然當局在政治上採「親美抗中」策略,但經濟方面對大陸的依賴不減反增,去年對大陸及香港出口佔總出口的 40.2%,今年 9 月更升至46.3%;去年對大陸及香港出超738億美元,今年可超過 800 億美元,幾乎超過總出超的一倍。估計今年全年對大陸及香港出口佔GDP比率高達 22%,而政府採取「去中化」及「抗中」政策,一旦中國大陸在經濟方面制裁臺灣,臺灣無力抵抗,將陷人民於危險之境,這應是我執政當局面臨的關鍵課題,應及早因應。

在出口產品方面,今年1-9月積體電路出口也受轉單之助大增22.3%,致使積體電路以外產品銳減5.9%,顯示積體電路產業一枝獨秀,其他產業則慘兮兮。也由於積體電路出口大量增加,而帶動其生產設備進口大增,致使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在新冠病毒衝擊下,還能有2.4%成長。

2020年 8月15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爲負 0.58%,不僅較美、日、歐及新加坡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爲負 9%至負 15%、中國大陸第一季負6.8%低很多,也較金融海嘯時的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的第二季臺灣經濟成長率爲負5.9%至7.9%低很多,顯示臺灣今年遭受新冠病毒衝擊遠較其他各國爲輕。不過,就主計總處發表的今年第二季國民所得統計,表面上看僅負成長0.58%,但深入觀察,今年第二季民間消費高達負 4.98%,國外淨需求也是負成長1.30%,而經濟成長率僅負成長0.58%,主要是靠存貨變動大幅增加,對經濟成長貢獻 1.59個百分點。可是存貨增加在國民所得統計上是對經濟成長的正面貢獻;但對企業而言存貨的正常增加是有必要,但大幅增加,表示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變成存貨,則是沉重的負擔。若今年第二季不考慮存貨變動,則經濟成長率就負成長2.17%,其受新冠病毒衝擊並不輕。至於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估計有1.56%的正成長,是同年全球少數正成長的國家之一。

新冠疫情衝擊低,目標應可達成

要了解未來四年「人均 GDP」是否能達到 3 萬美元,先要看基年(即今年 2020年)人均GDP是多少?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表的最新估計是2萬7371美元,四年內要達到3萬美元,即平均每年增加 2.3%即可。

未年四年以美元計的人均 GDP 平均每年增 2.3%,較國發會預定的經濟成長率平均 2.6%至 3.4%爲低。可是今年上半年人口已提前轉爲負成長,而當前是石油、重要原物料價格低檔時,在明年經濟復甦後,這些物品價格會上升,國發會估計未來四年消費者物價平均每年上升1%至1.5%,以及美元近來趨貶,臺幣升值,這種趨勢將會延續下去。因此,以美元計的未來四年人均GDP增加率低於代表實質GDP的經濟成長率,令人費解!

再看過去四年人均GDP自2016年2萬3091美元,至2020年增至2萬 7371 美元,平均每年增加 4.3%,與今後四年人均GDP增加 2.3%比較,顯示新冠病毒後四年人均GDP增加率,較病毒發生前四年增加率大幅下降46.5%,遠高於前述中國遭遇新冠病毒衝擊,以美元計的GDP增加率衰退33.9%,亦略高於美國衰退45.5%,實質上,臺灣經濟受到新冠病毒的衝擊,並沒有中國大陸及美國受創的嚴重。顯示未來四年人均GDP 3萬美元目標有過於低估之嫌。

尤其過去四年「人均 GDP」每年增加1070美元,而今後四年平均每年只增加657美元,即使受到病毒的影響,顯然 3 萬美元的目標是較「保守」的估計,只要今後四年不發生戰爭,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人均GDP 3萬美元目標應可順利達成。

(本文摘自《臺灣經濟再奮發之路:擷取過去70年發展經驗》/天下文化)

【作者簡介】

民國15年出生於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民國37年國立上海商學院銀行學系畢業,分別於53年及5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EDI)各研修六個月。

曾任臺糖公司副組長、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員、行政院美援會專門委員、經合會綜合計劃處處長、經設會經濟研究處處長、經建會副主任委員,於民國81年5月退休。

曾兼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創始委員迄今54年、普查委員會委員37年;曾先後兼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臺灣大學副教授17年;曾擔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撰社論1,927篇,以及撰寫專論一百餘篇。

現兼任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研究諮詢顧問,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及普查委員會委員。

《臺灣經濟再奮發之路:擷取過去70年發展經驗》/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