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異類、人類,真能分得清?
▲未來,機器人不但看起來像人,而且會有人類的溝通、語言、表情、情緒。(圖/視覺中國CFP)
有一個人造樂園叫做「西部世界」,樂園裡住着大量極度擬真的機器人,真正的人類付錢買票進入樂園後,可以對機器人做出任何事,例如毆打、肢解、殺戮、強暴……,這是2016年底,HBO 影集《西部世界》的故事設定。
這是一部思維深刻、拍攝精良的影片,但同時也極爲血腥,每一集都有大量的裸露、凌虐、殘肢— 雖然受害者都是「機器人」。
最近我愈來愈意識到,很可能不會有「西部世界」這樣的人造樂園,因爲我們都將住進「西部世界」。在那天到來之前,我們可以先想想,對待機器人,我們將允許多少的殘忍?在使用機器人上,我們需不需要設定任何原則、邊界、控制程序?
爲了成爲輸家而生
討論機器人的時候,許多人會提出「人類被威脅」—勞動者被機器人替代,失業率會提升。而在另一個觀點,許多人認爲人類整體終將獲益,因爲機器人取代的是人類本來就不適合做的事:危險、耗力、重複、骯髒的工作。在這些工作情境下,機器人只是金屬手臂,只出現在工廠與礦坑,既長得不像人,而且與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
現在看來,機器人可以取代的工作,將包括性愛、日常雜務,與居家陪伴。爲了達成功能(尤其是性愛這部分),它們不但可能會看起來像人,而且會有人類的溝通、語言、表情、情緒。這已經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現在進行式,只待更多商業運用發展出來,帶動資本投入,不久將看到更精美、更擬真的機器人。
由機器人處理難以排解的性需求,許多人會認爲那是件好事。
因爲個性,因爲外貌,因爲社會地位,因爲人口結構,許多人找不到性伴侶;而這樣的情況,至少是困擾,有時候是煎熬,機器人都可以協助排解。
數千年以來,爲消化男性的性需求,產生了從淺(例如賣聲)到深(徹底賣身)的性產業,都是由真人服務。真人服務壞處不少,代價頗高,至少很容易得病—性產業發達的地方,總也有爲數衆多的性病診所。如果能由機器人替代也不錯,機器人本身絕不會感染花柳,而只要充分換洗零部件,顧客的安全也更加保障。
▲一位男子親吻他的「妻子」,他期待玩偶日後能說話。(圖/The Guardian)
而性產業爲了填補廉價、易操控的「員工」,數千年來綁架、販賣、奴役幼女,暴力威嚇、喂毒控制,都是性產業的背後黑幕。顯然,我們樂見機器人的出現,終結這樣的情況。
有些人的性偏好爲社會所不容,甚至是對他人有傷害;例如戀童、愛好強暴與虐待的性愛。發泄在機器人身上,就沒什麼關係,畢竟它們「不真的覺得痛」。
機器人成爲性服務者,或在其他層面填補需求,真的有很多好處。但是否完全沒有需要考量的風險或危機?
當虛假接近真實
首先,對機器人沒有底限的殘忍,真的沒有關係嗎?
當然,大部分人、大部分的時候,很可能會好好對待機器人,畢竟機器人不會太便宜,它很可能是一部普通重型機車或一部平價房車的價格。推測多數人,可能會以照顧車子的心態照顧機器人。
但如果沒有任何規範,我們也可以想見,可能不少人對待機器人的態度會是輕漫的,例如,接受機器人服務後,應該好些人認爲不必表達感謝;刻意(或不小心)傷害到機器人的時候不必表達歉意;在機器人老舊需要替換的時候,就可能抱着「反正要換」的心情粗魯的使用。更別說,少部分人可能本來就是爲了「虐待取樂」的功能而買機器人。
如果沒有任何規範,未來可能日後會出現這樣的新聞事件:「青少年狂歡開趴,酒後鞕打砍殺並焚燒機器人,機器人呼號慘叫,青少年拍攝上傳臉書」、「爸爸暴力性虐機器人,孩童日日目睹」、「爲報復,ΧΧ黨支持者將政治人物外型的機器人綁上樁柱,投石塊、潑穢物、玩具槍射擊,機器人面目全非、哀號啜泣」,這些不會是「常態」,但世界很大、人很多,兩三天出現一次,隨影音轉載,人們可能「常常看到」。
過去,在現實之中出現的器物或形體都不會非常像人。人偶再像人,它也不會動,不會反應,不會表達痛苦。即使電玩、電影之中有人被殘殺,它們總是光影,沒有形體。現在,我們將造出外型上像,聲音語言像、情緒反應也像,還有肉身形體的機器人,但法理上它是「物體」,所以我們可以對它沒有底限地殘忍。
這樣的生活經驗,如果常常發生,是否會影響我們對人的同理與關心?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習於人造的血流、號哭、悲痛表情,當我們面對真實人們的痛楚,也輕漫麻木了?
當真實可能虛假
日前,川普前往梵蒂岡會見教宗。一兩天後,網路上熱傳一則影片,內容是川普在拍照時意圖牽教宗的手,反被教宗甩了一掌,影片角落還打上 CNN 的標誌。一時之間,全世界瘋傳嘲笑。又一兩天後,許多人才知道,這則影片根本是假的,是以巧妙的剪接手法造成的。
其實,目前的科技已經能在影音畫面上即時控制川普(或任何人)的面容嘴型,配上聲音,就能把任何的話「塞到他嘴裡」,然後大規模傳播。這樣的事情不但會愈來愈多,而且未來,連那些活生生髮生在你我面前的話語或行動,都可能不是真的。
▲電腦影訊技術能即時改變影像中人物的嘴型。(影片/youtube/Matthias Niessner)
將機器人的外表,用矽膠材質做成肖似特定人物的樣子,目前已經可以達成。表情、聲音、語調的模擬,極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達到相當完善的水準。在那個時候,政治人物可能派自己的機器人在外頭遊街、握手,自己在辦公室讀報告。
如果總統的人偶是在他本人的意志下運用,那也就算了。但未來,有心人士可能運用立體掃描、3D列印技術,有可能不經同意與配合,就做得出總統人像機器人—他可能用來胡言亂語,甚至發表錯誤政策、對外宣戰。會不會讓社會常常陷入混亂與誤解?
現在,監視攝影機是個很重要的蒐證工具,可以證明什麼時候某人出現在哪裡。但當有一天,僞造他人的外表、表情、社態、聲音都變得「不太難」,那些被拍攝到、被看到的罪行劣跡,都被推給身分仿冒者,是否也有其可能?這個世界上,什麼還是不會被造假的「證據」?
當一個世界,不再眼見爲憑,照片不可信,影片不可信,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現場經歷,交談互動,都不見得可信,這個世界是否有點虛幻地令人焦慮?
當虛假就是真實
甚至這一切,還不用等人工智慧發展得這麼精良的時候纔會發生。要讓機器人工智慧徹底擬似真人,其實還有滿長的路要走。但是要讓真人「附身」在機器人身上,相對來說容易達成得多。只要機器人的視覺、聽覺、語言接到另一個人的VR頭盔,再加上四肢的感應與連動,大致上就可以「附身」在一個機器人上,如臨機器人所在的地點,和身旁的人交流互動。
我很不愛長程開車與飛航,所以其實樂見這樣的科技成真與普及。但是也無法避免想到,這樣的科技可能用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舉例來說,各有婚姻與家庭的兩位男女(或男男、女女),互相連結「附身」到對方家裡的機器人上,遠距即時高科技地歡愛,如果日後有法律上的爭議,是否構成任何形式的性交?如果都是成年人,也還單純些。倘若其中有一方是未成年,是否有犯罪?或者,我們根本可以樂觀看待,畢竟如果好奇需要性探索,這個工具還算是相當安全,比真槍實彈好得多?
在「爲時已晚」之前
坦白說,對這些問題我還沒有答案,也沒有立場。但我懷疑,我們最好及早預想。因爲那些改變世界的科技,出現重大的負面後果時,往往已經來不及。
三百年前開始,運用化石燃料點燃工業革命,我們沒想清楚前,發現溫室效應已經失去控制。近五十年,我們運用科技捕鯨、捕魚,在想清楚之前,已經讓大洋接近無魚可撈。每一個科技都可能是帶來光明的普羅米修斯,也可能夾帶了禍害人間的潘朵拉惡魔。
如果我們已經幾乎能預見,科技將順着需求,帶來顯著的改變,我們可否更早開始思考與討論合適的管理方案,以及化解之道?科技帶來的問題,解決方案往往不是減少科技,而是開發下一階段的科技—而這些都將是創新事業的機會。
最積極的態度,是將還沒有發生的危機當作下一步發展的契機,而不是害怕、抗拒,更不是在負作用失控的時候,才哀嘆「爲時已晚」。
好文推蔫
謝宇程/性愛機器人產業:人才發揮好機會
謝宇程/虛空幻想,衝撞而來?
謝宇程/不讀書的體育班救了我的人生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