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駿》兩岸足球攜手走出傷痛

14日,中國隊球員蒿俊閔(右)在和敘利亞隊守門員阿爾瑪拚搶。(新華社)

11月15日這一天,被網友稱爲「中華臺北足球的祭日」,因爲在這一天的凌晨,中華臺北男子足球隊遠征客場,以誇張的比分0:9,輸給了科威特。而在這場比賽幾個小時前,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也1:2客場不敵敘利亞,失去了亞洲盃預選賽小組頭名出線的主動權,賽後,國足主帥裡皮宣佈辭職。

共看足球應垂淚,一夜心碎兩岸同。這不是中華臺北隊第一次大比分輸給科威特了,2006年中華臺北以破紀錄的比分0:10輸給了科威特,而今年以來中華臺北隊在國際賽場上8場比賽,戰績都毫無起色,除了2:0客場戰勝香港,其餘7場皆敗下陣來。中華臺北男足戰績不佳,其原因並不全然來自競技層面,背後也有政治和經濟的因素。

儘管相較於棒球,足球在臺灣不算是最熱門的運動,但歷屆政府都對臺灣的足球事業予以關注。早在2002年陳水扁就喊出「足球元年」,並大舉推行足球職業化運動。但這15年間,臺灣足球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世界排名長期居於100名以後。2017年,教育部體育署推出足球六年計劃,以臺灣足球前進世界百名內爲目標,同年,城市足球聯賽被企業甲級聯賽取代,臺灣足球的職業化進程再次向前邁步。

六年計劃的願景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足協換屆選舉以及企業聯賽的運作則讓人看到足球背後政黨、財團的影子。而與此同時,教練員與球員的培養和足球基礎設施興建卻停滯不前,而協會長期忽略行銷的重要性,也讓足球普及化十分困難。教練、場地、基層球隊數量、徹底職業化、球員升學、在地經營、行銷、球迷組織、球員旅外,這些本應成爲足球興利除弊的重要突破點,如今卻鮮有聲量。

大陸足球近年來的發展軌跡和臺灣全然不同。足球在大陸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與球迷的狂熱不相襯的卻是國足成績長期的萎靡。近年來,大陸的職業聯賽發展很快,這爲大陸足球帶來了極高的關注度,也吸引了世界知名的教練與球員來大陸,中小學、各個梯隊的足球普及也在開展,但由於國足被社會各界賦予了過高的期待,大陸足球難以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想立即成爲亞洲一流,世界前列,從近期轟轟烈烈的「規畫風潮」中可見一斑。

於臺灣而言,健康的聯賽體系,球員基本待遇的保障,青少年足球運動的普及都需要擺脫政黨與財閥的干預,淨化足球氛圍;而對於大陸而言,球迷、球員、官員與企業,需要給大陸足球以更多耐心,扶持基層足球發展,將目光放到未來兩到三代球員身上,長遠、穩定的戰略規畫是當下最需要的「鎮定劑」。

隨着《惠臺26條》的出爐,臺灣球員來大陸踢球不再算是外援而算內援,在政策與待遇上都有諸多扶持,兩岸足球雖「同病相憐」,但也存在合作交流與借鑑的空間,期待兩岸的足球發展都能擺脫當下的陰霾,在亞洲足壇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