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在汕頭
說到汕頭,臺灣人第一個印象應該就是「汕頭面」,或是隻知道是大陸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其他對於汕頭的印象卻是寥寥可數。翻開汕頭的地圖,若是照着地圖緯度一路向東,越過臺灣海峽就到了臺南,距離臺灣不遠也不近。
汕頭也是早期臺灣除了福建外,移民臺灣較多的地區,現今仍有30萬名汕頭後裔生活在臺灣,屏東縣潮州鎮,也因當時來自廣東潮州府的移民爲紀念家鄉地名而命名的,由此可知粵東移民到臺灣的人數其實也不在少數。但隨着時間的演變,當初來自潮汕地區的移民,在明清時代歷次與閩南地區移民的械鬥中及閩南方言強勢的影響下,除了來自潮汕的客家人還保持傳統客家文化外,現今在臺灣的潮汕後代基本上都已經閩南化了,潮汕話在臺灣基本上可以說是已經絕跡。
潮汕話是閩南分支
我有一次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來自汕頭的朋友,在聊天中發現潮汕話跟閩南語有許多的相似處,不敢說全部聽懂,但感覺就像老鄉見老鄉,於是開啓了我對於潮汕地區的好奇心。我去查了查資料後瞭解到,潮汕話原來也是閩南語的一支,傳統宗教信仰文化幾乎與閩南的「拜拜」文化並無不同,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拜拜。與朋友在臺灣認識後,答應到時一定會去汕頭逛逛,沒想到一語命中,沒有多久之後,我真的來到了汕頭。
汕頭市作爲第一批大陸開放的經濟特區,對我來說第一印象應該跟深圳一樣高樓林立,但是一到汕頭時高樓沒有多少,反而像是臺南一樣,摩托車川流不息,騎樓間大家都悠哉悠哉、慢調斯理地散步着,要不是因爲當地人交談時都講潮汕話,不然還以爲還停留在臺灣呢!
汕頭是一座港口城市,沿着濱海大道有一條浪漫的海濱步道,每當太陽日落的時候,漫步在汕頭的海邊看着夕陽的餘暉,或許是汕頭人每天最幸福的一種小確幸吧!待在汕頭短短的四天裡,就有兩天沿着濱海大道慢慢的走,回想着每段旅程的每次旅行的意義,看着當地人都以潮汕話溝通,雖然要慢慢仔細聽才能懂,但彷彿就漫步在高雄西子灣邊看着日落,每當步伐向前進日落慢慢下沉時,我沒有離開過這裡,因爲我知道我一直都在這裡。
汕頭最美的或許不是汕頭港的日落,而是汕頭的老騎樓建築,在老城金平區小公園旁,有着全中國大陸最大的騎樓式建築羣。這些建築羣大約都建在二十世紀初左右,當地人稱騎樓叫「五腳砌」,騎樓的造型就有如臺北大稻埕鼎盛時期的超級放大版本,不只是兩三條街的規模而已,而是以小公園爲中心輻射整個汕頭老城區。
當你走入五腳砌裡面,整個人的時空彷彿就定格在1930年代,那時的汕頭港在還是中國大陸屬一屬二的大港,但當繁華榮景隨着歲月的痕跡,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到中共建政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後,五腳砌的光輝歲月,現今只能憑着老人家的口述,以及各種雕刻精緻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來追憶那些年的風光。
汕頭五腳砌裡最有名的建築,莫過於坐落於小公園旁,一座最高最明顯的建築物百貨大樓,一直到1990年代時都還有營運。百貨大樓見證了汕頭的風光史與老城區的沒落,現今外圍被鐵皮柵欄圍起,整棟百貨大樓就如同一棟廢墟般,只剩下那最高的鐘樓訴說着歷史的無奈。
城市氛圍頗多相似
周圍所有建築不是半毀就是全毀的危樓,半毀的危樓裡還有老汕頭人在賣着一般的生活用品。老人們就悠閒的坐在騎樓邊聊天喝茶,當年的繁華也隨着他們一起沒落而枯萎。究竟五腳砌的未來會走向何方,或許只能從汕頭郵政局前面的汕頭老城區規畫的模擬圖略知一二了,但只希望不要再變成一條非常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街,而失去了五腳砌原本當年的風采。
短短四天的汕頭之旅,從開玩笑的提起到要真的成行也不過短短几周,或許有太多傳統文化跟臺灣太像了,或許整個城市氛圍有太多臺灣的感覺,潮汕老城區的記憶彷彿與孩提時代的臺灣似曾相識,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讓我佇立在汕頭港邊發呆,默默想着許多那些年的故事。
旅行終究還是要有離開的一天,搭上開往廣州的大巴,離開這距離臺灣最近的廣東城市,回頭再望汕頭一眼,回頭再多看朋友一眼,只希望時間永遠定格在上車前的那一刻。再見了汕頭,期待下次見面時又會是不一樣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