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搞非基/7/1新制 基改標示別再傻傻分不清

文/陳儒瑋校園午餐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

根據《Yahoo!奇摩》在今年二月份進行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有73%的人會特別選擇非基改標示的產品

因此,有鑑於近年來民衆對於基改食品安全的疑慮與爭議,以及去年二月甫通過的新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正式將「基因改造」列入法規衛福部自去年12月22日公佈第一版基改食品標示新制草案,在半年時間內修改了二次,最終敲板定案於2015年7月1日正式上路。我們在今年6月16日的專欄「一次搞懂7/1上路的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一文中,就曾針對新版規範詳細逐條解析

簡單來說,新制的重點在於產品只有含有基改食品原料就必須強制標示,原先不在標示範圍中的散裝食品和醬油等高層次加工品也納入規範,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下修至3%,以及新增3萬至400萬不等的罰則

然而,當7月1日起我們忙着看市面上玲瑯滿目的基改或非基改食品標示時,面對錯誤誤導性的標示,我們是否具有分辨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

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食品業者的話,那就更需要注意了。新制罰則中明確表示:「如標示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等違反同法第28條規定情形,依據同法第45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違規產品依同法第52條規定應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售,屆期未遵行者,沒入銷燬之。」

此外,依照衛福部公告《103年臺灣包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調查結果》表示,常見基改食品標示不正確之型態主要有「標示誤導」、「應標示而未標示」、「標示錯誤」及「標示不完全正確」等 4 種。

今天,我們就以實際圖片來說明「標示誤導」與「標示不完全正確」等兩種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最常見,而且有能力判斷的錯誤案例

錯誤一:標示誤導

非規範之原料標示「基因改造」或「非基因改造」之食品者。

說明:目前臺灣允許進口之基改食品原料只有玉米黃豆棉花油菜等四項,除此之外都不需要太過擔心。全球至今尚未有基因改造芒果商業化上市,當然臺灣也不會進口,所以根本不會有「非基因改造芒果」品項,故此食品標示明顯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錯誤二:標示不完全正確

說明:黃豆與玉米類製品產品包裝上標示與事實不符、具有優劣比較意涵與一般口語化字樣等。

案例一:常見情況與事實不符之標示如「非基因黃豆」或「非基因玉米」,因爲黃豆與玉米皆具有基因(DNA),所以正確寫法應該爲「非基改黃豆」或是「非基因改造玉米」。

案例二:因爲基因改造並不一定是改良,也有可能改劣,故不得標示具有優劣比較的字眼

各位或許覺得這些食品標示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實代表意義卻完全不同。從今天開始,當我們在挑選食品時就應該學習當個聰明的消費者,睜大眼睛,別再傻傻分不清!

作者/陳儒瑋(環境教育認證人員、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