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分類管理 素質教育迎來利好

本報記者 黎竹 劉旺 北京報道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佈的《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資本市場反應明顯,2月19日,A股龍年開門紅。在線教育指數高開上漲8.19%,39只成分股中,37只股票飄紅。其中,開元教育、中文在線漲逾20%,全通教育漲幅19.42%,科德教育漲幅16.52%,*ST豆神、世紀天鴻漲逾13%。昂立教育開盤一度漲停。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方面表示,《徵求意見稿》旨在推動依法管理校外培訓,既非“收緊”也非“放開”。對於學科類機構,仍執行中央“雙減”精神,不審批新的機構,督促現有機構依法經營,防止氾濫並製造教育焦慮。對於非學科類機構,各地可依規審批新的機構,加強日常監管,確保培訓質量,推動合理定價,使之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專家指出,《徵求意見稿》是國內第一個擬專門針對校外培訓整體管理的行政法規,表明校外培訓管理逐漸走向法治化,對規範與保障校外培訓行業的治理與發展具有長期適用性。中國教科院體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家勇指出,這也明確了校外培訓公益性的基本原則,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成爲學校教育有益補充的基本定位。對於市場校外培訓機構而言,總體是利好。只要有底線、守規矩、講信用,校外培訓機構將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分類管理

據教育部官網文件,《徵求意見稿》內容共有20條,聚焦校外培訓治理領域熱點難點問題,涉及適用對象、收費和時長,以及管理部門和管理的具體內容。

對比2021年7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稿明確強調分類管理。第二條即明確提出,“本條例所稱校外培訓是指學校教育體系外,面向社會開展的,以中小學生和3至6歲學齡前兒童爲對象,以提高學業水平或者培養興趣特長等爲主要目的,有組織或系統性的教育培訓活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這與之前輿論曾風傳的“要取消校外培訓”不同,肯定了校外培訓在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培養興趣特長方面的作用。他認爲,“校外培訓只要堅持作爲學校教育補充的定位,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與合理需求,就可以與學校教育一起共同爲中小學生提供高質量教育。”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中,相關的表達口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比如對教培定性“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正視家長培訓需求”“明確平衡各方權利義務”等。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記者解釋道:“首先,強調校外培訓作爲‘有益補充’的定位,肯定了校外培訓的正面作用;‘滿足多樣性文化教育需求’則是將學科培訓擇開,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性成長髮展需求;‘平衡各方面利益’是希望儘可能讓市場的供求關係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儲朝暉同時提到,校外培訓作爲市場行爲,天然具有市場屬性,但《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校外培訓需要遵循“公益性”這一基本原則。

自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各家教育企業開始從過度商業化的運營模式中轉變出來,通過結合自身優勢對內驅動轉向各個新賽道,其中主要涉及素質教育、科技教育和智能硬件研發。

課外培訓也開始聚焦教育本質,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第三方機構進校園標準也不斷完善,爲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提供各類豐富合規的資源。比如通過To G模式,爲政府和學校提供平價的智能教育產品和服務,助力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均衡。

在業界看來,此次《徵求意見稿》分類管理更加明確,未來校外培訓按照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實行分類管理;從原“雙減”文件對非學科教育相關表述更多爲“嚴格審批”“嚴禁”等來看,本次《徵求意見稿》的表述更偏積極。

教育業內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各地執行層面或逐步放寬合規高中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嚴格管理和審批。

張家勇指出,一定程度上,《徵求意見稿》對校外培訓監管呈現適度放鬆,但對校外培訓機構融資、投資、上市、境外教材和人員使用等方面沒有提出明確要求。

此前,教育行業面臨嚴格的金融監管。2021年年底,北交所發佈《北京證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業務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其中指出,發行人不得屬於從事學前教育、學科類培訓等業務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也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展現了因地制宜的特色,不僅取消了關於培訓時長和時段的硬性規定,還將收費決策權交給至地方政府,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收費管理辦法。

滿足多元化需求

業內認爲,新規對市場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爲機構轉型提供了方向。在遵循政策法規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質量,滿足學生和家長需求,是市場機構發展的關鍵。

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表示,未來的監管趨勢是在規範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合理化調整,從長遠來看,其實是爲了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清除市場中的不良機構,促進教育公平。因此是在“收攏”的同時,對行業的長期發展進行了合理化的“放鬆”,爲合規的教育機構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空間。

民生證券研報認爲,《徵求意見稿》核心在於規範與保障校外培訓行業的長期治理與發展,這對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穩定投資者長期預期有重要作用。

從2023年暑期情況來看,新東方、好未來、學大教育營收同比增速達到30%~50%,重現較快增長。民生證券認爲,底層原因在於經過“雙減”影響,行業出清明顯,但需求仍在,頭部企業規模、教研、資金優勢尚在,承接錯配需求。而成本出清+費用優化+網點利用率提升推動利潤超預期修復,部分公司暑期利潤率接近“雙減”前高點。

記者曾對12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官網及官方新媒體的政策梳理髮現,德、智、體、美、勞五育發展成2021年秋季學期以來強調的重點。艾文智略首席投資官曹轍指出,當下多元化發展逐漸成爲行業趨勢,拓寬業務領域,非學科類培訓市場值得關注。

以頭部企業來看,新東方、猿輔導、好未來都有各自的素質教育投資佈局。比如爲青少年提供冰上運動培訓的萬域芳菲,獲得了新東方的千萬級A輪融資;學而思深圳等校區也曾變更經營範圍,新增了體育等科目的培訓。

起草說明中直接表明,在推進校外培訓依法管理的同時,正視家長的合理培訓需求,提出鼓勵、支持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各類校外場館(所)開展校外培訓,引導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等舉措。

張家勇表示,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教育需求,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成爲學校教育有益補充的基本定位。對於這類校外培訓機構來說,將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據瞭解,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上市企業有新東方、好未來、昂立教育、科大訊飛等。相關財報信息表明,新東方的遊學業務已在全國50多個城市開展,科大訊飛則於2023年成立AI研學遊項目。

此外,記者還發現,作爲專營研學旅行的新三板掛牌公司,世紀明德、ST中凱國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兩家公司上半年營收分別增長410.82%、1924.79%,最高營收增長接近20倍。

研學旅行從業者媛媛指出,當下科學教育更強調實地調研和操作,科技場館和相應企業的科研場所都成爲承載這一教學服務的重要場地。從去年延續至今年春節的“研學潮”來看,這些場所提供服務不僅促進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也能夠拉動旅遊和消費增長。

儲朝暉指出,博物館、文化館和科技館等公立機構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而校外培訓機構作爲商業機構也通常需要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與之合作,形成資源互補。

新規中提及,相關辦學許可申請先由行業管理主管部門(科技、文化和旅遊、體育等)界定分類、審覈同意,但未就具體細節做出說明。

目前,《條例》仍在徵求意見時間內。這些轉型的啓示意味着教育機構需要在遵循政策導向的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創新路徑,以適應監管環境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升級。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