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長實虧本賣房 樓神趙國雄與413套大定的後市虛實

觀點網4月6日清晨,香港紅磡站通往置富都會的天橋上人頭涌動,並非演唱會排隊入場,而是長實與港鐵合作開發的港島南岸“Blue Coast”項目首發。

當天約413個單位接近售罄,銷售套現近75億港元,創下香港《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2013年4月實施以來新盤單日銷售金額的最高紀錄。據悉,有大手客一次性購買8個單位,豪擲1.53億港元。

李嘉誠得力干將、被譽爲“樓神”的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表示,首批單位以低價推出,市場反響熱烈,甚至公司內部員工也參與搶購,他本人家族亦購入1個單位。目前尚餘9個三房單位待售。

長實方面透露,將根據市場需求考慮短期內加推新單位,價格將有所上調,漲幅或介乎5%-10%,次輪銷售最快將在本週內啓動。

市場消息指出,該盤7天累收2.4萬票,超額認購55.9倍,凍結資金24億港元,穩坐2024年新盤票王,折實售價878萬至2649.4萬港元,折實呎價18998至27257港元,折實平均呎價22955港元。

此前長實提及的項目成本價爲每平方呎2.8萬港元,調整後價格也僅僅“有望帶來微利”。

即便佔據天時地利,長實定價依舊審慎——既不敢攫取“最後一塊銅板”,亦不敢搶佔“撤辣”後的“第一塊銅板”。

“蝕少當賺”

項目可追溯至2018年8月,長實時隔近兩年首度拿地,擊敗另外4間本地財團投得黃竹坑站港島南岸第3期發展項目,補地價金額高達129.71億港元,以可建樓面約150.6萬平方呎計算,每平方呎樓面補地價約8614港元,成爲歷來最高補地價金額的鐵路項目。

作爲兩棟29-30層的物業,Blue Coast共提供642套2至4房大宅,配套會所設施。它也是港島南岸項目唯一坐擁商場的部分,第3A期即商場THE SOUTHSIDE,約50萬平方呎,建成後需要交還港鐵。3B及3C期爲住宅,有專屬電梯直達THE SOUTHSIDE一樓港鐵站入口樓層,港鐵2站8分鐘即可直達金鐘,鏈接港島線、荃灣線、南港島線和東鐵線。

具體來看,該盤分層住宅單位涵蓋兩房至四房,主打三房間隔。當中,兩房涉及110夥,實用面積由452至538平方呎;三房佔474夥,實用面積介乎728至1,006平方呎;四房涉58夥,實用面積介於1226至1267平方呎。

拿地之初,萊坊房地產香港董事紀言迅表示:該地塊非常值得,整個港島區未來五年市場上地塊供應驟減,只要拿到地就是賺到;更爲重要的是,黃竹坑區域的住宅價格升幅也遠高於其他區域。

五年多過去了,用趙國雄的話來說,項目首批屬“撈底價”,今次開價“蝕少當賺”。

從市場行情來看,Blue Coast周邊新房呎價一般在3萬港元左右,以去年7月推出的港島南岸4A期海盈山(由嘉裡、信置、太古地產及港鐵發展)首批爲例,該批88個單位,實用面積403至914平方呎,扣除最高18%折扣後房價966.7萬至3013.59萬港元,折實呎價23988至35001港元。

相比之下,長實將Blue Coast上車最低呎價壓到18988港元,折實均價也有明顯優勢。

據介紹,若買家選用“置識買-百分百上蓋物業120天付款計劃”,總折扣優惠高達售價15%。此外,經絡按揭還爲Blue Coast國外專才買家提供“外來專才置業按揭優惠”,按揭成數高達9成。

從“拿到地就是賺”,到“虧得少就是賺”,Blue Coast見證了香港樓市又一輪跌宕,而這種跌宕對於長實或趙國雄而言並不陌生。

2023年3月,屯門飛揚二期首推88套房,折實平均呎價12509港元,較2022年6月推出一期首批折實平均呎價下跌16.88%。當時,趙國雄就表示飛揚第2期首批單位開價屬“深水炸彈價”。

到了2023年8月,長實新盤親海駅II首批開售,折實平均呎價14997港元,總價低至290萬港元。趙國雄稱爲“平(便宜)爆價”,除了比2022年同區新盤低近17%外,還是近7年市區最低價新盤。

事實上,自2020年來,長實在港新盤開價就趨於保守,將軍澳日出康城新盤SEA TO SKY、洪水橋新盤#LYOS等均低價入市,對盈利能力造成衝擊的同時,也讓長實迅速歸攏現金,截至去年底,公司銀行結餘及定期存款超過400億元,負債淨額對總資本淨額低至3%。

“撤辣“呼聲四起的2022年,趙國雄曾公開表示,本港樓市問題並非來自辣招,而是供應不足,供應逐步增加,政府可慢慢放寬置業政策。

供求關係,或許正是撤辣後長實調價與否的考慮之一。

價格走勢

就項目本身而言,長實亦未過度強調內地客分量。

據長實營業部首席經理郭子威透露,Blue Coast客源還是本地用家爲主,內地客戶約佔3成,此前已收到1000多宗查詢,而在華南城市路演中,收到來自深圳的查詢約300宗,廣州有150宗。

郭子威還認爲,撤辣信號不僅是對市場的鼓勵,也是對資金的吸引,現階段不會立竿見影,而是吸引越來越多資金到港,這纔會對香港往後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他留意到,最近買家以用家爲主,相信短期內不會出現短線炒家,目前樓市走勢健康。

這是撤辣之後,香港樓市的另一把聲音。

4月2日,據美聯物業監測數據,受惠於港府全面撤辣,3月香港一手房成交按月升逾14倍至4200宗,創1998年後單月新高,十大二手屋苑交投按月升約2.6倍至359宗。

另據香港中原地產統計,在2月28日至3月26日期間,全港115個新盤錄得成交,合計約3799宗,總成交額381.38億港元,與撤辣前一個月(1月28日至2月27日)的229宗及39.2億港元比較,按月上升15.6倍及8.7倍。

中原監測到,撤辣後香港一手市場錄得超過150組大手客掃貨個案,涉及逾420個單位,佔整體成交逾一成,樓價總值逾41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手客心水的單位近九成爲樓價1000萬港元以下。例如撤辣後首個開售新盤,恆地長沙灣巴域街Belgravia Place累銷402夥,約78夥由26組大手客分食,其中位於29樓全層共24夥均由同一金主購入,涉逾1.66億港元,是逾6年來最大宗新盤掃貨。

也就是說,即便是投資性質較強的客戶,也偏好中小型單位,而中小型單位出貨面向的客羣對價格也更爲敏感。

成交量迅速回暖,一手成交價並未擡頭,有部分購房者表示“趁開發商還沒來得及漲價”,但市場或許還需要更長的窗口期。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出,撤辣後,需求以用家及長線投資者爲主,估計4月一手交投或回落,但相信第二季度交投介乎5500至6000宗,按季度最多升22%。

其認爲,潛在買家未必會待美國啓動減息才入市,又預料發展商積極推售貨尾及新盤單位,售價或不會大幅上升。同時,第二季度二手房交投將按季升36%至13500宗水平。如果交投持續高企,預期樓價跌幅會減慢,並逐步企穩。

龐大的二手房存量會對新房價格造成一定製約,彭博一項香港購房調查顯示,400位香港受訪者中約42%的人表示傾向於購買新盤,開發商可以設定合理價格與二手房競爭。

中原數據顯示,截至3月25日當週,衡量香港二手私人住宅價格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較此前一週上漲0.8%,仍保持在七年低點附近。

標普曾在3月份透露,由於香港目前樓市供應過剩的狀況預計將持續一到兩年,因此儘管撤辣政策可能刺激市場需求,但受到高利率和短期供應充足影響,預計今年香港樓價將繼續下跌,明年纔會逐漸回穩。

標普還指出,受影響的地產商如缺乏足夠流動性,可能會選擇大幅降價來刺激銷售,將對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並可能削弱其盈利能力和槓桿比率。

瑞銀看法大致接近,認爲儘管政策發生變化,但香港房價仍將下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