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國對中政策的虛與實

旺報社評

美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環比上升0.3%,同比上升8.3%,3月同比通膨率爲8.5%,4月核心CPI環比升幅0.6%,同比升幅6.2%,兩項數據都顯示通膨略微放緩,但仍接近40年高位,也超出外界預期,顯示通膨雖略微緩解,但仍十分險峻。一些經濟學家預估,如果通膨居高不下且利率持續上升,消費者和企業需求將受影響,經濟衰退風險會持續擴大。

美髮動關稅戰反自傷

通膨引起強烈的民意反彈讓美國總統拜登承受巨大壓力,尤其國會11月改選臨近之際,他的支持率下降到40%以下。根據昆尼皮亞克大學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只有33%美國人認爲拜登總統經濟表現合格,這是他上臺以來最差的數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

面對選舉壓力,拜登表示他非常重視通膨,這是他內政的首要任務。他指出,疫情、供應鏈問題和烏克蘭戰爭是通膨飆升的主要原因。他正考慮取消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徵收的關稅,以降低美國商品的價格,不過尚未做出具體決定。拜登上任1年多來,一直延續川普政府徵收的大部分關稅,包括對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是拜登首次釋出美中關稅戰和解的訊號。

由於擔心受到共和黨攻擊,拜登政府對是否降低大陸商品關稅以減緩通膨壓力,一直猶豫不決,內部也有很多歧見。情勢愈來愈清楚,年底期中選舉前,通膨必須舒緩下來,而拜登手上的工具不多,降低中國商品關稅是不得不的選擇,因而釋放訊息試探風向,以減少政治壓力,拍板定案應該是時間早晚的事。事實上,川普總統發動貿易戰,美國付出的代價遠超過大陸。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去年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由中國吸收。

川普發動關稅戰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製造業迴流美國,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但事與願違,關稅大戰並沒有讓工廠回到美國,大陸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使零組件漲價,對美國製造商的傷害大於關稅保護帶來的益處。美國2018年發動貿易戰3年來,美國每年對中國的出口都低於貿易戰前2017年的水準,這期間美國損失了超過24萬個工作機會。即便創造一些工作機會,卻是讓美國消費者買單。據芝加哥大學和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做的一項研究,川普政府2018年對進口洗衣機徵收關稅,在美國創造了1800個工作崗位,每個崗位給消費者帶來的成本約爲81.7萬美元。

藉俄烏反中美失算

中國始終認爲,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美國考慮取消或降低中國進口商品關稅表示歡迎,北京對美國調整關稅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中美關係惡化始於川普總統對中關稅戰,如果拜登做出調整,是否意味美中關係的改善出現契機,有待進一步的觀察。美國國防部日前向國會提交的《2022年國防戰略》指出,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也是個「步步緊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中美全面競爭已經是結構性的問題,美國將中國視爲全面性的挑戰者,是其霸權的威脅者。

但俄烏戰爭有長期化趨勢,能源價格暴漲,糧價也蠢蠢欲動,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同時對國際格局投下變數。美國原希望藉俄烏戰爭收編歐洲,同時深化與亞太國家的合作關係圍堵中國。但這個佈局可能因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而弱化,反中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美國亞洲盟邦與東協主要國家,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在經濟上卻依賴中國,如今美國爲經濟壓力不得不與中國強化經貿關係,東亞國家心知肚明。美國國務院在官方網頁做出修改對臺灣示好,白宮發言人普萊斯以及亞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都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未改變。網頁文字修修補補是虛,美中經貿的和解纔是實,臺灣必須看懂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