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搭配3條件恐爆菌 醫:這種雨最可怕

下雨搭配3條件恐爆菌,醫曝這種雨最可怕。(示意圖/Shutterstock)

近幾天受鋒面影響臺灣一直下雨,胸腔重症醫師黃軒指出,下小雨時候最易形成氣溶膠傳播,若在適當溫度下,水滴恐攜帶數千種的細菌,約能存活1個多小時,因此建議不管是晴天、雨天都要戴口罩

黃軒醫師表示,實驗室研究下雨時3種土壤細菌是否會形成氣溶膠傳播,結果土壤在30度以下的氣溶膠數量最多;雨滴落在沙質粘土時,液滴還會產生更多的氣溶膠;若雨滴以每秒1.4至1.7公尺的速度落下時,氣溶膠更高,約是小雨的強度

黃軒醫師也引述一則研究指出,雨滴中細菌的量多寡受土壤溫度、土壤類型、土壤細菌密度和雨滴撞擊速度影響,其中以小雨速度墜落、在熱帶地區相似的溫度下,水滴會釋放出最大量的氣溶膠,攜帶多達數千種的細菌,約可存活1小時。

黃軒醫師說,這種空氣傳播的細菌,又被風吹,就會飄到更遠的地方,可能會傳播一段很長的距離,再落到地面上,到一個新的土壤位置上,等待下次的雨,尋找新的感染宿主

不過,黃軒提醒,一般民衆只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被土壤飛起來的細菌感染的機率不會太高。

最後黃軒醫師也補充「雨水味道的真相」,根據美國MIT 團隊爲了解雨滴在乾燥大地升起的味道,利用高速解析度攝影機拍,發現下落的水滴與地面接觸時,會在地面上捕獲微小的氣泡,氣泡上升並通過水滴破裂,從而形成大量噴霧較小的水滴或氣溶膠,該小組提出,雨水味道可能是潮土油(petrichor)的味道。

根據1964年澳洲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乾旱氣候植物,衛生存會滲出由保護水分流失,這些油和土臭素(細菌代謝物)一起釋放到空氣中,變成許多人口中常說的下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