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稱憂鬱症病患不知足!專家曝污名化「3後果」...只會加速病惡化

吳宗憲節目言論引發爭議。(圖/翻攝自臉書

記者林妤柔綜合報導

藝人吳宗憲昨(11)在節目《綜藝熱門》中,稱憂鬱症患者是因爲「不知足」,引發外界批評,目前該集從影音平臺下架。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這些無知、偏見與歧視行爲都導致疾病污名化,使病患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排斥接受治療,或是使已經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

張家銘指出,這些言論對憂鬱症有非常錯誤的歧視與不適當言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且2020年成爲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目前,臺灣治療憂鬱症仍有四個重要不足。

1.就醫不足:臺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

2.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週以上,大部分時間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劃企圖),與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慾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

▲憂鬱症2020年已成爲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圖/達志示意圖

3.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依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

4.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

張家銘表示,對於疾病的污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憂鬱症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外在許多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經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着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

許多演藝圈的人都有憂鬱症,韓國也有許多明星因憂鬱症自殺。張家銘舉例,臺灣藝人謝怡芬(Janet)、曾之喬,還有網紅理科太太都曾承認自己有過憂鬱症,外國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Lady Gaga也遇過憂鬱症。他坦言,憂鬱症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應降低它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來預防,若有憂鬱症應積極治療,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