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賊也懂相對價值 清華研究登紐約時報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教授焦傳金研究團隊發現,烏賊決策行爲不全是理性判斷,而受到食慾經驗影響,這項研究成果最近更登上紐約時報報章期刊。(清華大學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焦傳金透過1項烏賊的實驗,讓烏賊選擇1只蝦時,可額外得到另1只小蝦,之後烏賊縱使有2只蝦可選擇時,還是會選擇1只蝦,證實烏賊也有相對價值感,經過訓練就能改變天生偏好,這項研究還登上紐約時報等期刊。

焦傳金指出,你若得知加薪1萬時會開心不已,但如果發現同事加薪2萬,恐怕就會開始嫌棄1萬元實在太少。同樣的1萬元,在不同情境下顯示了不同的價值,這說明了價值並非「絕對」,而是「相對」的。

他說,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腦神經系統最發達的,擁有約人類1至2歲的智力,過去實驗證實烏賊具有高等認知功能,但其實烏賊也跟人類一樣有相對價值感。

焦傳金表示,他在對烏賊作相對價值感的實驗分爲兩階段,團隊首先給烏賊1只與0只蝦兩種選擇,烏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1只蝦子。每當牠選了1只蝦時,可額外得到一隻小蝦的獎勵。訓練重複6次後,烏賊再面對1只蝦及2只蝦的選擇時,就會選1只蝦,而非明顯比較多的2只蝦。

這是因爲第1階段測試提供的獎勵改變了烏賊對於1只蝦子的價值感,證實烏賊也能透過學習來改變天生的攝食偏好。

經過多年實驗研究,焦傳金研究團隊發現,烏賊的決策行爲不全是理性判斷,而受到食慾及經驗影響,過往經歷會在大腦留下印記,形成「直覺」,透過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大腦如何運作、決策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這項研究成果最近更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並兩度獲紐約時報報導,刊登在紐約時報「每日一課」專欄設計成爲給美國高中生的「素養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