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口罩的兩岸政治學

▲因暫停口罩出口范瑋琪臉書痛罵蘇貞昌,引起風波。(圖/記者湯興漢攝、翻攝自Facebook/范瑋琪)

蔡政修/靜宜大學大衆傳播學系副教授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1月23日宣佈,自1月24日起暫停醫療外科口罩與N95出口一個月。消息甫出,不少臺灣人批評其爲不人道的政策,許多大陸網友也認爲這是一種報復性的舉措。1月26日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臉書粉絲頁發文主張兩岸合作抗疫,又引發網友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認爲人命高於政治反對者則以中國在2003年SARS期間蠻橫打壓臺灣加入WHO爲由,反對協助對岸抗疫,包括口罩輸陸。

在後續消息與輿論發展中,主張援助對岸,特別是輸出口罩的人逐漸處於劣勢。如1月27日社羣媒體高雄好過日」指出:臺灣自己生產的口罩都不夠自己用,當然要先救自己。「中央社」也於28日針對口罩禁出口爭議爲文指出,「攤開數據進口貨9成來自中國」。

相關文章在社羣網站不斷受到轉貼,使輿論逐漸轉對政府有利,並且營造出一種氛圍,認爲主張口罩援陸的人是不理性的。發展至此,口罩問題已經不光是防疫問題,也是牽動兩岸關係的政治議題

關鍵在於,當輿論風向將口罩問題化約成「理性VS.非理性」,甚至「愛臺灣VS.親中國」的議題,而對岸人民又將臺灣政府的作法視爲極端不友好的舉措時,兩岸關係就會從政府間的對立轉向人民間的對立,從而產生惡意的螺旋,長久而言並無助於兩岸關係與臺灣國際處境的改善。

對許多不瞭解臺灣口罩產銷存量的人而言,基於防疫無國界,臺人赴陸一年超過五百萬人次的現實,大陸疫情一天不能緩解,臺灣的防疫工作就一天不能鬆懈,幫助對岸其實也是幫助自己。加上《鳳凰新聞》26日報導指出,有日本商社向四川成都捐贈80萬枚口罩(後來證明爲中方出資購買)。對比日本的表現,臺灣政府的作法似乎顯得高度不夠。

然而媒體後續有關臺灣口罩存量不足的報導,說明了政府暫時管制口罩出口的政策站得住腳。以臺灣總就業人口加各級學校就學人口合計1千5百多萬人(部分重疊),二月中開學以後每人一天用一片來算,一個月就要用掉2億5千片。但臺灣口罩廠商春節後每日趕工產能最多390萬片,一個月爲1億1千7百萬片,即使加上戰備口罩4千萬片,開學後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武漢肺炎影響,藥局內口罩被掃購一空,仍有不少民衆沒買到口罩。(圖/記者湯興漢攝)

整件事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在提出禁止口罩出口政策之初並沒有提出數據來證明其合理性,而整個網路充斥着有關臺灣在SARS期間受中共打壓的不平之鳴,導致對岸也認爲這是針對性的報復性政策;加上日本企業仍大量運送口罩赴陸(即使不是捐贈),更引發了大陸人民覺得臺灣人反而不如日本人友善的感覺,長期而言將加深兩岸人民間的嫌隙,從而導致更不友善的兩岸政策,包括我國擬於2月初推案參與WHO在內,結果已經可以預料。

如果政府一開始就能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持,並且表示在禁止出口的政策下不反對民間機構專案捐贈,應該可以避免後續爭議。但這似乎不是政府希望的。蔡政府的兩岸政策一向是鼓動人民做爲兩岸政治對峙的後盾,然而本身並沒有能力在國際組織開拓更大的活動空間,例如馬政府時期爭取到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觀察員以及國際民航組織年會特邀貴賓的身份都無法延續,長期而言只是不斷的惡性循環。

口罩政策除了是防疫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其對兩岸社會政治關係的影響已如前述。對內則具有貼標籤,借人民指控人民的社會清算作用。如1月27日的「高雄好過日」除了提出數據強調限制出口政策的正確性,更對於在資訊不足下提出質疑的人扣上各種帽子,包括:「爲中國喉舌」,「意圖批評政府的有心人士」;「散播假新聞來抹黑政府」,「想要害慘臺灣,害我們輸掉防疫戰爭的內賊!」。有這種專門分化人民的媒體,還有照單全收的人民,臺灣社會不亂也難。

熱門點閱》

►兩岸青年差異大 和平相待考驗總統智慧

►【武漢肺炎】別讓詛咒及污名化成爲防疫的破口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