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前有多強,拿他怎麼辦?

去年9月,中國男籃未能在男籃世界盃上取得理想的成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CBA聯賽對自身的外援制度進行改革。

但在受到疫情的影響後,多名外援無法參加上賽季CBA複賽階段的比賽,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讓CBA的新這項政策提早實施了。

在這種背景下,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國內球員在進攻端扮演了更多的持球戲份,錄得了不俗的面板數據,並且贏得了不少讚譽之聲。

吳前 ,正是這些球員中的一位,甚至是其中最特殊的那一位。

吳前在進攻端有多強

第一、吳前擁有國內球員中最出色的持球投能力

CBA限制外援的初衷是,儘可能減少小外援在進攻端的終結戲份,從而讓國內球員去分擔這部分任務。

然而,新的外援政策同樣會波及大外援。尤度、莫蘭德、達卡里·約翰遜甚至梅斯這種球員的出場時間被壓縮,必然導致CBA的整體護筐水準大幅度下滑。理論上,國內球員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通過攻筐來實現“加量”的目標。

即便如此,由於種種因素,CBA球隊在上賽季複賽後也轉而尋求了大量低效的距離解法。比如:山東隊在把朱榮振吳軻加入主要輪換後增加了低位中距離解法,代價是效率低下,還容易賠上失誤(包括一些3秒違例)。

而和護筐水準倒退關係不大的“加量”方式,無疑是持球投。

前本就屬於在運控方面有着先天優勢的後衛,近年來他在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吳前也有着不錯的投射基礎,這也是持球投技術中的重要一環。

然而,以上兩點都是通往持球投大神之路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後衛不同於前鋒,無法依仗着身高或者力量開發出大量的持球投機會;但後衛的優勢是,和對方的內線有着更爲明顯的體型差,而擋拆正是利用這種體型差的最好方式。

吳前出手速度極快,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擋拆中開發出大量的持球投三分機會。一旦對方採取保守的繞防或者蹲坑策略,吳前立刻能夠予以迴應:

事實上,用這種極爲保守的方式來防守吳前的擋拆進攻是最不合適的。上個賽季遇到同曦時,吳前曾迫使哈達迪擴大了防擋拆的區域(哈達迪平時防國內球員擋拆非常保守)。

有些CBA球隊也會採取換防策略來限制吳前,吳前在曾用持球投方式來回應以防守聞名的周鵬

必要時,吳前也會在面對換防時利用後撤步來開發持球投三分機會:

吳前頻繁出手持球投三分,並不代表他沒有掌握持球投中距離技術。事實上,持球投三分本身就是持球投技術中的最高級版本,這在更爲先進的NBA都是稀缺資源。在必要的場合,吳前也會通過持球投中距離來實現“加量”的目標:

隨着球隊告別雙小外援同時在場的模式,吳前在持球投三分方面的表現極有可能在國內球員中自成一檔了。

第二、吳前是個“很狡猾”的無球射手

在雙小外援時代,吳前能在進攻端做到無縫連接,正是因爲他兼顧無球風格的特點——吳前不侷限於難度較低的定點接球投,而能在借用無球掩護接球后快速出手。即便在無外援狀態下,浙江隊也會爲他設計大量的無球戰術

吳前也非常善於在跑無球戰術時穿插入大量的細節,連續虛晃、反跑等方式都是他的常規武器:

吳前現在也非常善於利用這種介於有球和無球之間的方式來開發三分球機會:

嗯,這球很像大洋彼岸的那個男人:

截止11月6日,吳前每百回合可以出手三分球14.3次,在國內球員中(出場100分鐘以上,下同)僅次於邢志強和李泓澎

第三、吳前是一個被低估的突破手。

吳前要在進攻端達到主攻手的產量,不能只靠三分球一個環節(庫裡都做不到)。由於很少出手中距離,他的另外一個選項自然是:突破攻筐。

與郭艾倫、孫銘徽這種後衛相比,吳前在攻筐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這不代表吳前在這方面的能力很差。

上個賽季,吳前在籃下出手區域的頻率尚可,但由於聯賽多數時間的護筐水準較高,吳前的籃下命中率是低於後衛平均線的56.8%。

本賽季,吳前愈發善於利用自己的速度和變向創造突破機會了,這也讓他獲得了大量的造罰球機會:

廣廈交手時,對方曾經在第三節擺出了朱儁龍打大前鋒的陣容,在這種環境下,吳前的攻筐難度無疑會下降,這也成爲了他在第三節爆發的原因之一:

但必須承認和強調的是,吳前如今的攻筐表現也受益於聯賽整體護筐水準的下滑——揭幕戰對陣廣東時,對方最強的護筐手易建聯就因傷無法出戰。

第四、吳前的傳球能力比較出衆

在現代籃球中,主攻手最需要的無外乎持球投、攻筐和傳球三大技能。在加入了更多的持球戲份之後,吳前也釋放了自己的傳球潛力。

與傳統理念不同的是,吳前在陣地戰的傳球是建立在頻繁改變對方陣型基礎上的。忌憚於吳前出衆的持球投技能,對方在防守吳前的擋拆時不得不讓中鋒頻繁外擴。這往往意味着,對方的後續輪轉容易出現漏洞:

而在跑無球戰術的時候,吳前也會遇到類似於庫裡的待遇:

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吳有引力”?

另外,在小外援戲份減少的情況下,吳前也承擔起了更多的持球推快攻戲份,他也善於在這種稀疏陣型中找到隊友:

截止11月3日,吳前每百回合要送出13.4次助攻,在所有CBA球員中位居第5。

早在上個賽季複賽期間,吳前的進攻影響力(obpm)就已經達到了國內後衛中最高的+6.85。本賽季在進攻端“持續加量”、傳球更多之後,吳前很有可能已經成爲了國內球員中進攻表現最好的那一位。

所以,其他球隊應該如何限制吳前的發揮呢?

第一、對位他的球員要求極高。

吳前善於利用擋拆創造投射機會,所以對位他的球員要有不俗的擠掩護能力。

山西隊劉冠岑在上賽季季後賽期間就做得不錯,但在常規賽交手時劉冠岑主要防守浙江隊的小外援;北京隊周儀翔也是一個合適的人選,甚至體型相近的劉曉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周儀翔防守吳前

吳前是不錯的突破手,所以對位的球員至少要有不俗的橫移技巧。上賽季常規賽交手時,山西隊在2-3節用原帥防吳前實屬無奈之舉,而前文提到的這兩名北京隊球員則基本符合這個標準

如有必要,這名球員在單防吳前時最好還有不俗的侵略性,孫銘徽正符合這個標準:

吳前還善於利用無球掩護創造機會,因此,對位他的球員要在無球側保持極高的專注度,不能輕易被吳前的虛晃欺騙到,劉曉宇在這個回合裡就做得不錯:

第二、中鋒不能執行蹲坑策略,3-4號位的護筐水準要高。

即便對位吳前的人能夠符合以上要素,對方也很難完全限制住吳前。

上賽季季後賽,遼寧用高詩巖或者趙繼偉這樣的同位置防守高手去對位吳前,依然無法限制他的擋拆和無球進攻,這裡面的重要原因是:遼寧隊的中鋒是防守風格極其保守的韓德君

因此,中鋒在防吳前發起的擋拆時都需要積極外擴,在第一波延誤時造成失誤自然是最理想的結果。而要達成這種效果,中鋒必須具備不俗的機動性,北京隊的李慕豪範子銘基本符合這個標準,所以他們在這個回合裡就做到了:

如若不成,則要儘可能迫使吳前出球,並利用後續積極的輪轉迫使吳前出現失誤。廣廈用趙巖昊對位吳前,孫銘徽在無球側掃蕩就能起到這種效果:

同時,由於己方中鋒離開籃下,防守方的3-4號位球員(尤其是4號位)必須具備出色的護筐能力。比如這個回合裡,李慕豪跟着張大宇離開籃下後,漢密爾頓“防”靠近籃下的劉澤一時就需要積極護筐:

第三、全隊積極退防。

另外,防守方也要時刻提防吳前推動的快攻,儘管這會讓他們犧牲一部分爭搶進攻籃板球的機會。

北京隊曾經在上賽季半決賽讓限制住了廣東隊的快攻(上賽季的廣東隊是CBA最擅長快攻的球隊),如今的他們依然非常重視這一點:

因此,北京隊確實在理論上具備了限制吳前的防守資源。然而,當雙方第二次交手時,吳前卻再次交出了出衆的表現。

所以,浙江隊是怎麼調整的?

第一、次回合交手時,程帥澎沒有出場。

全華班狀態下,程帥澎是隊內僅次於吳前的主攻手,這意味着他能夠幫助吳前在進攻端“分量”;而一旦他不出場,吳前就必須在進攻端“加量”。這種差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吳前的單場得分數據。

第二、浙江隊多用射術更好的4-5號位球員。

多數情況下,浙江隊的習慣是張大宇和劉澤一走5號位輪換,朱旭航賴俊豪走4號位輪換。其中,張大宇和朱旭航明分別是各自同位置投射能力好得多的球員。

雙方第一次交手時,倆人一共打了近46分鐘,而第二次是69分鐘。

朱旭航多上場的價值在於,由於北京要用朱彥西對位他,吳前找4號位掩護的價值反而比5號位更高:

二人同時在場的時候,朱旭航在無球側能夠站到三分線外,且不拘泥於牽制力更小的底角;張大宇雖然只能站到長兩分區域脅,但也足以讓北京隊的中鋒顧此失彼了。因此,吳前在攻筐時有了更多的空間:

第三、吳前自身狀態的起伏也有一定的原因

高產型三分球射手在穩定性方面確實會稍差,強如庫裡也會出現18年總決賽G3的表現。與首回合交手不同的是,吳前次回合終於能在劉曉宇的貼防下命中這種投籃了:

一個鮮爲人知的事情是,吳前上賽季前三場的三分球命中率是26.3%(19中5),結果吳前整季交出了37.1%的三分球命中率。

一個衆所周知的故事則是,吳前在去年夏天的三分球命中率是20%(20中4)。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