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視頻課程“科學讀五經”,從薩滿巫師的角度審視儒教經典

國人對於儒教經典四書五經乃至十三經,有兩種常見看法,一種是認爲其中蘊藏着無上秘奧,遠比全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優越,這當然是徹頭徹尾地扯淡;另一種則認爲這些經典裡面包含的知識超不出現代中學教育的範圍,儒家經典最多不過是中學生水平,此說雖有利於祛魅,但忽視了儒家經典體現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且一直影響到今天,也不夠公允。

大司馬這幾年潛心史前宗教的研究,本意是對中國和其他文明從石器時代進入文明的路徑進行比較研究,補全中國文明的源代碼,但在運用宗教學視野重讀諸子百家的時候,發現讀出了不少前人沒有說過的東西,值得與大家分享。

前人沒有說的原因,在古人而言,史前薩滿教的思維是理解儒家經典的背景板,屬於社會常識,不必單獨拎出來講解,但在大量的註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具有清晰的薩滿思維;在今人而言,則從五四以後,接受啓蒙運動反對宗教的影響(其實啓蒙運動在彼時的西方已經屬於過時的思潮了),認爲“沒有宗教”是中國文明之光,所以拼命把真切的儒教歪曲成非宗教性的道德說教、社會規範,以給中國文明加分,到了49之後,則有意把儒教肢解爲歷史文獻學、倫理學、文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從而遮蔽其宗教本質,避免其發揮宗教的凝聚作用。

大司馬打算對此進行科普,從史前薩滿的思維看儒教,可以發現其並非如黑格爾所說的“睿智老頭記錄生活體驗的隻言片語”,而是有系統而自洽的宗教理論,而且這一套自洽的理論在今天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人類文明中那些健康的東西多是人類共同的普世情感,所以儒教的指歸與西方價值並無本質的不同,這一點經秦暉先生“西儒會通”的理論建設,已經日益深入人心。但儒教與西方價值在小處又有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並非優劣之別,而是角度不同帶來的獨特性,如比西方文明更有利於對白左思潮氾濫的防範(如孟子直斥墨子的兼愛爲禽獸),注重權利的同時相對注重義務則有利於和衷共濟,這是儒教對世界文明獨特的貢獻(當然相應的西方價值更有利於思想解放和個性高揚,不同文明的這些“小異”各有其優勢)。與西方價值的大同小異,是儒教特別值得與研究之處。

因爲大司馬在旅遊中,綁定視頻號的手機忘帶了,只能先發在油館,視頻號只能過一陣跟進了。想要先睹爲快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網址,喜歡的話請幫忙訂閱、點贊、轉發、評論。

https://youtu.be/wZ4dxjejlj0

此號目前的主要內容是①史前巫術在早期帝國的政治、道德、觀念、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以及權力鬥爭中的巫術操作。②從史前巫術角度補充儒教的內涵、展示真實而自洽的儒教邏輯。③從宗教的角度來審視儒教與秦制帝國的互動(秦制帝國對儒教的依賴程度比想象的要高)。其中會有一些成系列的課程,將只會發在油館上。

最後,懇請大家加星標:

微信公衆平臺的推送機制改成了頭條的算法,不重黏着度而重標題和內容的驚悚,不加星標容易錯過推送,如果您喜歡文史宴,請給文史宴加星標。具體方法:搜索公衆號【文史宴】,在公衆號首頁點擊右上角的【...】,設置星標。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