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項目遇冷 遊客不好忽悠 詩和遠方要多花心思

(原標題文旅項目遇冷遊客不好忽悠 詩和遠方要多花心思去抵達)

最近有媒體關注到“白鹿原”文旅產業的尷尬現狀。隨着電視劇《白鹿原》的熱播,滾燙的資本涌入這個僅2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六個以“白鹿原”爲主題的特色文化旅遊項目拔地而起。然而,這些民俗村除了陝西小吃,幾乎沒有賣點。連排成片的仿古建築羣因爲太相似,如今只剩了荒草叢生。在激烈的競爭之後,這些項目有的只能勉強維持,有的則已關門大吉

資料圖:西安大明宮內1400名演員拼成一幅巨大的“唐”字。中新社記者 張遠

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消費升級和政策紅利引領下的文旅產業,正在成爲“市場需求寵兒、經濟發展的驕子、資本追逐的對象”。然而,一些地方文旅產業的“滑鐵盧”也告訴我們,文旅產業雖然是一片藍海,但藍海里也出現一窩蜂涌入現象。有的項目既無質量也無創意,既不關心文化也不熱愛旅遊,一心想着把“風口”變現,結果就發現今天的遊客不那麼好忽悠了。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當然,文旅產業的優劣,不能一概以贏利與否來做判斷。以中國遊客數量之多,一個項目短期賺錢總有門路。比如在臨潼,遊客稍不留神就能被騙去假兵馬俑景點,與雙眼皮兵馬俑合照。這樣的山寨兵馬俑,臨潼有關部門曾一夜之間銷燬40多個。若想文旅品牌不被冒牌貨褻瀆,首先當然是加強監管,但也提醒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低水平仿製爲何如此吃香?那是因爲對真景點的需求出現了井噴,誰都想來看看舉世矚目的兵馬俑。我們真該多花些心思,才能回報這種可貴的“注意力資源”。  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地方大投入的文旅項目,有時候甚至不如老鄉自娛自樂景區活得久。那些原生態鄉村旅遊景區看起來土俗,卻能找到適配的目標受衆,關鍵就在於結合當地文化習俗,成功挖掘出了富有特色的東西。這也提醒人們,在不惜重金投入文旅項目的時候,首先要深究,這個文化項目的“魂”是什麼?如專家所言,一個文化項目的核心,絕不僅是地理的象徵,“還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血肉靈魂,其中的文化精髓應是當地生命活動中形成的傳統、風俗、生存方式、思想觀念等。”強大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意味着受衆更高的體驗期待,如果從業者不能認真地去打造歷史文化特色,只是急功近利地追熱點,必然會掉進同質化陷阱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這些年,我國居民消費已經步入快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文化旅遊迎來了黃金髮展期。與此同時,普通消費者對文旅“供給側”改革的熱切呼喚,也時常可聞。我們的旅遊產品供給,遠遠跟不上消費升級的需求。比如,各地都上馬高度相似的“老街”,從這個古城到那個古城,從名山腳下到高原之上,總能買到一樣的商品,聽到同樣的民謠,品嚐到相似的小吃,甚至到了晚上,大多會上演大型實景演出,總有似曾相識之感。爲何?還是因爲不珍惜羣衆旺盛的旅遊需求,寧可懶惰地搞搞“一錘子買賣”。

資料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人們去一些文化景點,往往是被與之相關的文化內涵所吸引,這當然蘊藏着商機,卻不應被濫用。在對待文化旅遊的問題上,最需提防的是心急。很多長盛不衰、風靡世界的文化旅遊項目,背後往往有對文化品牌的敬畏,同時還有對服務細節的追求。有心人將文化和旅遊比作“詩和遠方”,要真正到達那麼詩意境界,我們還需要日復一日的深耕,才能對得起見識和品位不斷提升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