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恆春半島 打造獨一無二的特有種社區

相對於其他縣市小鎮村落恆春半島擁有獨天獨厚的風土條件。(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洪震宇在前作《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中,建立完整方法論,從原理概念到執行步驟,循序漸進,引導地方組織、返鄉青年、政府單位甚至企業界等,如何有效運用風土資源,創造發展機會。

此書更進一步,以更積極的創業思維標舉風土創新SMART五力,提出風土經濟的商業模式,引導正在創業或亟需優化轉型的在地青年,觀光餐飲飯店民宿等業者,以及本土產業,體檢經營方向,強化創新能力流程,進而帶動市場商機社會整體發展。

相較於《風土經濟學》側重在鄉鎮地方組織,《風土創業學》由「點」延伸到「線」,甚至及於「面」。

書中關注的對象,從馬祖、金門與屏東恆春半島等區域;到青年創業的高雄鹽埕與花蓮新城聚落;從餐飲民宿個案,到茶、可可與旅行社等產業。已由單點,擴及產業鏈。如此,不唯可藉由對個案的檢視與商業模式演練,獲得反省、啓發,更能對臺灣整體產業發展,有更長遠的關注與規畫

自2020年春季以降,COVID-19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爲遏止病毒傳播,各國實行居家隔離、避免羣聚集會、嚴格管制邊境等措施,此不唯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對於經濟社會等層面,更形成莫大沖擊,以及劇變重組。其中,航空交通、觀光旅遊、飯店民宿等產業尤其首當其衝。

而臺灣防疫相對成功,島內解封,因此帶來新的挑戰與可能。當大家將目光聚焦於島內,甚至展開報復性旅遊,我們如何藉此內需大增的時機,調整甚至重建相關產業,追求更細緻的品質,更符合實際需求,讓大家重新愛上臺灣,更是當務之急。

【精彩書摘

相對於其他縣市的小鎮村落,恆春半島擁有獨天獨厚的風土條件。

大部分的國人、甚至國際觀光客,對恆春半島的認識,大概只有墾丁大街、海灘戲水,卻不太瞭解整個恆春半島豐富的風土資源。恆春半島是因板塊運動擠壓,從海底隆起的珊瑚礁岩地,加上位在熱帶,以及多樣的地形地貌,因此從植物、生態、甚至是族羣文化(閩南、客家、排灣平埔)都很獨特,擁有許多特有種植物與生物,堪稱是「特有種」半島。

由於過去墾丁觀光過於興盛,排擠了周遭社區聚落的發展。二十年前政府與學術單位開始輔導社區從事生態保育,不要濫採濫捕,培訓居民轉型爲生態解說員,並參與生態巡守保育工作,同時推動生態旅遊活動,希望創造社區生機與商機。當時一羣屏科大森林研究所的學生開始協助輔導社區轉型,其中一位成員林志遠畢業後,在二○一二年和幾位同學成立「裡山生態有限公司」,選擇留在恆春創業,繼續和政府合作,輔導更多社區轉型。

當時他們輔導的七個社區,雖有差異化特色,各自定位是梅花鹿、溪流、陸蟹與潮間帶等,但行程只有導覽解說,沒有太多體驗內容無法旅人深入認識社區的風土人文,不易留下感動的故事與回憶。我也發現,這些行程彼此沒有進行串聯。都是各自對外接單,社區整天忙碌接待,卻不易賺到錢。

隔年我擔任電視旅行節目的客座製作人,嘗試用兩集內容呈現恆春與滿州的社區特色,我想借由串聯社區行程成爲節目內容,呈現各地風土餐桌的故事做爲示範。我也對裡山團隊提出建議,要站在旅人的角度,將各社區行程串聯成二天或三天的旅行,而非單點行程,不僅能串聯社區資源,更能提高旅費,達到雙贏效果。

但是這個提議一直沒有實現。

恆春半島面臨三大挑戰

社區之間無法串聯、沒有共識,無法有效行銷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問題。第一是生態旅遊的推動是政府部門從上而下的政策,不是從社區居民本身的生活脈絡與需求出發。因爲沒有強烈的目標,又有政府經費挹注,造成社區容易向內看,彼此競爭政府資源,或是爲了人事問題而爭執。承接政府委託的裡山生態公司,就經常要去處理社區內部、社區之間的爭執瑣事,常常疲於奔命,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長遠規劃。

第二個問題是,政府希望製造更多社區參與的業績,卻沒有從過去經驗萃取改善的方法,問題繼續複製,由於社區數量增加,反而擴大問題。

二○一五年裡山輔導七個社區,到了二○一九年已經擴大到十一個社區。由於過去整合串聯的問題沒有解決,對外也沒有建立清楚的品牌意象,輔導團隊還沒有累積經營方法,引導資深社區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協助新進社區逐步成長,反而加入更多社區,讓戰線越拉越長,不僅稀釋政府資源與輔導人力,也造成彼此競爭有限資源,更加無法整合。

第三個問題是政府主導行銷,反而陷入低價漩渦。由於政府部門訴求大衆,希望物美價廉、增加人氣,對社區導覽解說訂出統一定價,加上社區人力成本由政府經費承擔,沒有成本管理概念,更沒有動機與方法持續開發行程內容,導致內容與品質沒有提升,客人也以走馬看花爲主,很難有客人迴流。

政府十多年來的投入,效益卻沒有顯著提升,上述的三個問題就是來自管理學者克里斯汀生所強調的,一直投入資源、舉辦活動製造人潮的「事件思維」。從克里斯汀生的角度來看,這種由外而內的推力,希望能創造地方的繁榮,卻無法產生持久性的創新;要能建立長期的繁榮與創新能力,就需要落實到日常的執行流程,建立在地人的參與能力,包括從開發行程、提升品質、營運管理、定位定價與品牌行銷。

否則就算投入再多資源,扶植更多社區,也還是會遇到原地踏步的問題。

恆春半島的風土經濟學商業模式

恆春半島各社區有不少達人的技藝需要被記錄,可以開發成體驗的內容。例如港口村的居民大多從事漁業,有鬼頭刀與飛魚等物產;村長楊秀蘭很會做料理,她的料理故事,加上社區生產的有機黑豆,能製成不加石膏、口感獨特的黑豆腐,甚至連黑豆渣都能做成獨特的黑豆渣餅;以及將飛魚鱗熬煮五小時後,變成類似洋菜凍的甜點,再搭配屏東特有、吹着鹽霧海風的港口茶……,這些物產與體驗,都需要被細緻的包裝加值成更好的內容。

(本文摘自《《風土創業學》/遠流出版 )

【作者簡介】

洪震宇,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政大社會系畢業。

臺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也當過《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爲《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爲是「臺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目前致力於成爲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與資源鏈結整合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擔任跨專業領域培訓教練,引導企業、地方組織、社福團體、教育界與政府部門,培養故事力、提問力、寫作力與企劃力,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

着有《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歷》、《樂活國民歷》(與彭啓明、李咸陽合著)、《精準寫作》、《機會效應》、《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資訊夢工場》等。

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入選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與國家文官學院年度選書,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

2020年以《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風土創業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