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寫好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的“北京答卷”

【文化中國行】

原標題:寫好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的“北京答卷”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志凱

夏日炎炎,長城內外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只見一架灰色的無人機飛起,沿着如巨龍蜿蜒的長城徐徐前行。

“人到不了、眼看不到的地方,特別是山脊外側,無人機就派上了用場,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對長城進行巡查。”近日,《工人日報》記者來到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鄉香屯村,該村村民、長城保護員王東旺一邊操作着無人機遙控器巡護長城,一邊告訴記者。

長城,作爲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歷史的見證,其修繕、保護和利用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北京積極推動研究性修繕項目,堅持最低程度干預,保留長城古樸風貌,同時應用科技手段進行預防性保護,從而系統開展長城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文旅融合、文化傳播工作,將長城資源稟賦轉化爲發展優勢,更好書寫新時代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的“北京答卷”。

規劃引領,保護先行

在歲月的長河中,由於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長城損毀比較嚴重。

“長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首先要做好保護工作。”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歷史文化委員會主任宋慰祖接受採訪時說。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提升保護、監測、管理和利用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表示,要把保護好長城歷史文化遺產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

2019年,北京公佈的《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2018年-2035年)》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

北京市延慶區委副書記、區長葉大華介紹,延慶區結合本區特點,編制兩輪長城保護髮展三年行動計劃,統籌全區長城文化資源,項目化、清單化推進長城文化帶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重點任務。行動計劃提出,以長城“兩鎮四路”爲主體(即昌鎮居庸路、黃花路,宣府鎮東路、南山路,其中昌鎮居庸路和黃花路兩個組團是北京市長城文化帶建設的重點區域),以八達嶺長城與九眼樓長城爲核心,以“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爲紐帶,串聯帶動延慶區東部、南部的長城沿線周邊村鎮,逐步將延慶區打造成全域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全民攜手護長城

“1984年,開展‘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的消息在《北京日報》頭版刊登,順應了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願,迅速傳播到全國。”在今年6月初舉行的2024八達嶺長城文化論壇上,“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的首倡者蘇文洋回憶,啓事刊登8天后,收到的贊助款已超100萬元,10年裡,這項活動共收到海內外贊助款6000餘萬元。這筆錢被用於修復八達嶺長城北八至北十城臺、慕田峪長城三座敵樓、司馬臺長城等14處重點地段。

今年是“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開展40週年。近日,150餘名長城保護、資源利用、價值挖掘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長城沿線地區文化文物機構代表和社會各方力量相聚在北京市延慶區,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傳承保護和實踐創新”爲主題,聚焦長城保護、資源利用、價值挖掘等領域,憶往昔、看今朝。

葉大華在論壇上介紹了近年來延慶區全民攜手護長城的情況:“一方面,以石峽村梅景田老先生爲代表的長城志願者一代代延續至今,並且隊伍愈發壯大;另一方面,長城知識普及成爲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我們將實踐課堂開到長城腳下,讓更多學生了解長城、愛上長城,爲長城文化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表示,在對長城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同時,要“把彰顯國家符號、彰顯國家標識,作爲我們的首要目標”。他提到,要讓長城從資源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成爲弘揚民族精神、凝聚精神力量的寶貴資源。

“長城文化+”賦能發展新模式

“光保護還不夠,還要高度重視長城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這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並挖掘長城的文化旅遊價值。”宋慰祖表示。

長城的春夏秋冬,四季皆景。無論是春天山花爛漫,還是夏季的長城,秋天層林盡染,到冬天的白雪皚皚,都非常令人神往。

1954年至今,八達嶺長城已接待中外遊人超2.1億人次。近年來,北京依託長城資源,創新提出“長城文化+”概念,選取長城周邊一批高品質、高知名度的景區和資源富集的村落、鄉鎮,着力打造“長城文化+民俗”“長城文化+生態”“長城文化+時尚”等系列文旅融合片區,以高質量的文旅融合項目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沿線各區長城保護管理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延慶區石峽村,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從十年前開始依靠長城資源謀發展,到現在村民吃喝穿用什麼都不缺,一切都源於長城資源帶來的致富道路。”陳名傑舉例說。

如今,北京還孵化出長城文創品牌,開發“長城國禮”“長城雪糕”等千餘種具有長城特色的文創產品;啓動八達嶺長城特色旅遊活動,推出“長城+研學”“夜長城”等旅遊項目。

“北京始終注重將長城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爲發展動力,將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爲優質文化資產,努力探索以長城文化賦能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陳名傑說。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